▲以惠州西湖泗洲塔为主题的彩瓷花瓶。
▲以惠州西湖泗洲塔为主题的彩瓷。
▲以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墨园围为主题的彩瓷。
▲以西湖景区九曲桥景点为主题的彩瓷。
▲惠州彩瓷琳琅满目。
▲刘汉新在工作室里。
▲烧制彩瓷的炉子。
▲青花瓷花瓶。
刘汉新
▲在茶具上创作的彩瓷作品。 一只普通的紫砂杯,经刘汉新的巧手,寥寥几笔,点上彩瓷,顿时变得古朴生动。 在市区桥东刘汉新彩瓷工作室,记者看到,一溜儿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圆盘、梅瓶、茶具,上面绘有各种彩瓷画,或远山逶迤、或一叶小舟,以淡赭、草绿、深蓝等色彩渲染,兼工带写,画面淡雅柔丽,素静空灵。而最为显眼的,当是西湖风景、客家风情系列。 从一个毛头小伙到知天命之年,刘汉新专注于彩瓷,并创新地采用东江沙为主要原材料,创作出特色鲜明的东江紫砂堆彩画。 ◎谈创作 掌握全部工艺多年来执着创新 称重、调制颜料,然后在白坯子上起稿勾线、上色,最后烧制成型……看似简单的工艺,要想学好、学精,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198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刘汉新,正赶上惠州市彩瓷工艺厂招工,打小喜欢绘画的他顺利进了工厂。“一开始是画壁画。”刘汉新说,他在当时的市区下角邮电局附近,画了全地区最大的西湖风景壁画,长30多米、高2米多,画了2个多月。但后来,壁画不怎么吃香了,刘汉新转入彩瓷行当。 今年60多岁的张树洪是刘汉新的师傅。在这位师傅眼里,刘汉新挺勤快,从起稿、上色到烧制每个环节都愿意学,而且学得快,很快掌握了彩瓷全部工艺。一段时间以后,刘汉新已经可以下到班组,教新进工人上颜色了。 《惠州市志》记载:惠州市工艺美术厂于1975年转产彩瓷工艺品,1981年惠州市工艺美术厂分立惠州市彩瓷工艺厂,设于西湖紫薇山,生产餐具、茶具、花瓶等三大类产品,有“双龙双喜”、“松鹤延年”、“古代人物”等餐具,“12寸仙女散花”、“大真调鹦”、“宝钗扑蝶”等花篮瓶,还有红底花篮15寸茶具等,产品主要交由外贸出口公司出口欧美国家,1998年因产品销路不好,企业陷入困境。 一幅彩瓷的诞生,需要经历一整套繁复的工序,每个工人负责生产线上的一道具体的工序,有的刻印、有的勾线、有的上色、有的烧制,分工较细,很少有师傅能够掌握惠州彩瓷制作的全部生产工艺流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彩瓷厂停办之后,很少有工友继续做这一行。”刘汉新至今说起来仍不无遗憾。之后的10多年,刘汉新不管做什么行当,从未放弃自己的彩瓷梦。 记者留意到,与常见的彩瓷画相比,刘汉新出品的彩瓷画,显得更加厚重粗犷,摸起来有明显的凹凸感。 这也正是刘汉新创新推出的东江紫砂堆彩画最大的特点,仅仅在上色一道工序,就要几次才能成型。但这种堆彩工艺,尤其对烧制工序是一种挑战。为此,刘汉新先后自制了大大小小3个烧制箱,硬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不断调节温度,经过好几年的摸索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彩瓷风格。 ◎谈历史 惠州彩瓷历史久远但缺乏系统研究 “唐代出现的器物,其表面加以彩绘的瓷器,从种类来看,主要有釉上彩瓷、釉下彩瓷两大类。”刘汉新介绍。 刘汉新翻开 《惠州文物志》,“古代生产遗址”中的“明•肖屋岭古窑址”记载:“位于惠州市南新路 (原肖屋岭)。2001年10月,家华实业有限公司在该处进行基建时发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1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三座窑址。……在窑室及窑道口出土大量的陶瓷器。出土有城砖、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瓦、陶球、青花瓷片等,均为明代器物。” “既然出土有青花瓷片,说明惠州彩瓷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明朝。”刘汉新一再向记者表示,由于缺少充分的史料佐证和专家考订,很难确定惠州彩瓷生产于哪个时代,这种说法也只是代表个人观点。 “小时候在新开河附近看见过一个古窑,从右上方的破洞,可以清楚地看见一圈一圈摆放整齐的青花瓷器,但后来修马路时被填掉了。”在惠州土生土长的刘汉新为查证惠州彩瓷历史,可没少下功夫,家里摆满了各种陶瓷残片。 刘汉新介绍,彩绘在明代以前多为单线平涂,无论是花卉虫鸟或是山水人物,画面线条刚劲有力,古朴雅致。清代各种釉上彩绘色彩艳丽,画面生动活泼,立体感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彩瓷业开始在惠州兴起。惠州市工艺美术厂即是在1975年转产彩瓷工艺品,一度颇为兴盛。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惠州彩瓷进入了又一轮的低潮期。 “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真正发展也就是近五六年的事情。”刘汉新说,民众对于当代艺术陶瓷并不了解,蹒跚起步的当代艺术陶瓷市场正在苦苦寻觅知音。 人物名片 刘汉新,新锐彩瓷工艺美术师,惠州彩瓷工艺传承人。1963年生,惠城区人,1981年进入惠州彩瓷厂,从学徒做起,潜心钻研彩瓷制作工艺,后以东江沙为原材料,创作出特色鲜明的东江紫砂堆彩画。2012年,作品荣获广东首届民间博览会银奖。 ○记者手记 今日的新玩明日的古玩 从惠州彩瓷发展历程来看,经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短暂的繁荣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消沉期。从客观上来看,由于惠州彩瓷制作工序繁复,系统掌握全部生产工艺流程的工艺师较少,造成惠州彩瓷市场日渐式微。 即便如此,仍有一批人在默默坚守。刘汉新满架的“宝贝”虽少人问津,但用他自己的话说——— “天命已过,愈发愚顽”。这种“愚顽”,恰是对传统民间工艺的坚守。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刘汉新也以技术合股的形式,正式与一家企业合作。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惠州彩瓷,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今日的新玩,即是明日的古玩。”玩着玩着,玩成古玩,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么 (原载2014年9月1日《惠州日报》。刘汉新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