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龙门县永汉镇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探究
作者:何富生(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2-08 23:11:25

 

一、探究古村落文化的背景

永汉镇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境内有350多个原乡土聚(村)落和多处革命遗址,这些古村落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官田王屋和鹤湖围古建筑群为明清围屋,铁扇关古城寨遗址为具有较高科考价值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低伏击遗址、龙门第一个临时党支部遗址、东江纵队医院遗址、革命教育基地。永汉镇古村落具有中原文化与粤中地方独特文化交汇融合的特质,既有客家人的风味,又有当地讲粤语人的建筑特色,其选址、建造依据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又集生态、粤中民风民俗于一身,其建筑跨越宋、元、明、清共800余年。

因此,永汉镇相继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往调研。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自2004年以来先后多次对古城寨遗址、官田王屋和鹤湖围古建筑群进行了实地考察。 2009年811日,由浙江大学建筑系教授、巴塞罗那建筑高等学院建筑学博士、《世界地理》杂志首席顾问后德仟博士、巴塞罗那商业投资负责人MATE女士、中国社科院义工、美国实践农业大学的中国代表朱露茜女士组成的调研组,专程到了永汉镇,对这些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以来,每年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惠州古村落采风团”一行数十人到龙门永汉镇马图岗村、鹤湖围、官田王屋、合口等古村落考察。2014530日至62日,中国3D实验频道摄制组到永汉镇拍摄《古韵惠州》大型3D纪录片,拟在国内外宣传永汉的“广东省古村落”文化。专家说:“现存如此众多的古建筑,这在国内实属少见。从社会学、建筑学、族群、民族、文物、文脉和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来看,永汉古民居的研究价值在中国独一无二,堪称中国农村历史文物的活化石。”

 

二、古村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古村落的现状

什么是古村落?根据刘沛林的定义是,有幸保存下来的古代村落,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而且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气氛等均保存较好,这样的村落即是我们所称的“古村落”,即现代环境里所能见到的古代村落(村落的主体——人除外)。永汉镇古村落所在区域位于北回归线。永汉河的东边以振东村马图岗村民小组的古炮楼、刘氏菊庄祠,合口村的合口围祠堂、凌云塔(风水塔)为代表;西边以鹤湖村的鹤湖围、官田村的王屋文佑王公祠和文笔塔,油田村的嘉义庄、何仙姑庙等为代表。

(二)主要存在问题

永汉镇拥有的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村落的共性,如中轴、宗法、礼教、风水等元素,也有其自身的地方特色。这些基本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成为传统古围屋建筑的活化石。但同时,永汉镇也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随着广河高速公路开通,永汉镇城市化进程势必加快。镇域发展方向将调整,经济将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将高速推进。那么,在镇域经济发展下,如何建设传统围屋古建筑再生的实验平台,探索一个以文化、历史、生态为基础的现代乡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永汉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古建筑保护面临城市化的同时,它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需相关部门作出规划,在保护原村落、原生态、原建筑、原民俗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与修复”,适度发展生态和乡村古文化旅游。

(三)研究价值

1.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对原古村落的生态、社会和建筑的共融性,挖掘其文化历史价值,在保护原村落、原建筑、原生态、原民俗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古村落旅游黄金线路(嘉义庄—马图岗古炮楼—刘氏菊庄祠—合口祠堂—凌云塔(重修)—鹤湖围屋—官田王屋村—文笔塔—何仙姑庙),实现古建筑村落旅游经济和原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永汉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

2.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古建筑群有的以青石或花岗岩石为料,琉璃黛瓦,楠木圆柱、红粉石柱,高墙深巷、曲水绕舍。“后龙山+建筑群+地堂+鱼塘+耕地”,这是永汉镇传统围屋聚落的基本构成模式,反映了“天圆地方”、“天—地—人”的和谐自然观。从构图上看,居民栖居、生活场所、建筑群和地堂一同组成了方形,而半圆形的后龙山与鱼塘,“一实一虚、一阴一阳”则构成了一个圆形,这正好反映“天圆地方”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

3.体现建筑研究意义。古村落的建筑群,体现了村落的生态布局、社会发展、人文历史和建筑风格。后德仟博士等专家的研究成果还表明,永汉镇境内的人口划分为“客家人”和“本地人”两类。因此,永汉的古建筑可以分为以“本地人” 为主的广府建筑和以“客家人”为主的围龙屋两种建筑风格。

 

三、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及其文化内涵

(一)嘉义庄与农民画

龙门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龙门的农民画兴起于1970 年代,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的农民画齐名,龙门的农民画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绘画形式,以单线平涂手法浓彩描绘乡土风情。2005 年,永汉镇嘉义庄成为龙门县首个农民画创作示范村,它将客家村落与农民画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点。农民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风格,描绘乡土风情、民间习俗,再现农民生活的场景和细节,以朴实的画风展现艺术魅力。

(二)王屋古宅与“做棚”活动

1.王屋古宅的情结。已列为“广东省古村落”的永汉镇官田王屋村,房子有200多间,现有800多村民,但目前居住在古宅的村民只有不到10户人家,绝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王屋村每年的正月十八日一直延续着古风民俗举行“做棚”活动,有不少原来住在王屋古宅后搬到外地居住的村民,专程返回王屋古宅参加活动。活动当天,村里熙熙攘攘150围酒席,将古宅祠堂前的空旷地摆得满满当当,盛况空前,将该镇的“做棚热”带进高潮。从这座古宅里走出的后人,他们的恋祖情结,血浓于水。希望王氏后人能把这片建筑保护好。

2.“做棚”民俗。王屋古村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后人在古宅子里举行“做棚”活动,更是添加了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景观。它是“文明乡镇”、“最美乡镇”的标签,充分体现了乡情浓郁,其乐融融,民风古朴,一派祥和。

据有关史料、族谱记载和龙门县博物馆专家考证,从明末清初开始,“做棚”这一风俗在龙门县永汉、龙华、龙江、麻榨等乡镇流传至今,约有360年的历史。村民们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七),选定本村吉日“棚日”,准备丰盛的菜肴、美酒,邀请亲戚朋友来做客,并请戏班助兴。村村户户都视“做棚”为一桩盛事,马虎不得。因为宾客如云,场地拥挤,主家往往会在围屋前搭棚摆宴,搭棚唱戏,远道而来的亲朋也往往自带铺盖下榻棚子过夜,故称“做棚”。

“做棚”的具体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由最初与远方的亲戚朋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后来慢慢地增添唱戏文、看电影、观球赛、村民表演、交流致富经等内容,还成为了村镇的推介会。“做棚”除了吃喝之外,它的终极意义是“和谐”,吃吃喝喝是形式,沟通感情,融洽关系,互通有无,礼尚往来等等才是实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棚”成为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平台。永汉镇的“做棚”风俗对城市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以此丰富旅游路线,能给农户带来很大效益。

(三)鹤湖围与“上灯”活动

鹤湖围是惠州市唯一前有大面积池塘连接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围后山地的城堡式客家围屋。鹤湖围先后被省文联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鹤湖围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是龙门县现存建筑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祠堂三进,中堂正厅上悬挂木匾“树槐堂”楷体字。据《宋史》记载,鹤湖王氏先祖王佑为勉励子孙立志求进,以槐树象征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在庭院中手植三株槐树。树槐即树人,“树槐堂”三字,寄寓了祖先对后代成才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鹤湖围,不仅雄浑壮丽,更蕴含厚重的文化,尽显岁月的沧桑。

农历正月十三是鹤湖村的传统“上灯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的“上灯节”都在古宅里举行,为村里新出生的小孩摆酒庆贺,同宗祠的村民,集中在宗族祠堂,接花灯、上灯火、祭祖先、请舞狮队助威助阵,悬挂花灯祈福。鹤湖“上灯节”,源于清同治二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上灯节”是一种文化传承,该村就此已向文化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年鹤湖围添了6个男丁,上午10时,6 户人家抱着男宝宝,背着祭祀的礼品,包括鸡、猪肉以及一些吉祥造型的油煎食品。上灯的队伍一路在各个不同的地方致礼。首先他们祭祀的地方便是土地神。除了土地神、文武帝和文曲星,还有观音娘娘和列祖列宗以及古院落里的功名石碑。每到一处,必点灯芯、腊烛、烧纸、鸣炮,全套程序下来得四五个小时。

(四)马图岗村与陈白沙诗碑

1.关于马图岗村。201212月,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认定马图岗村为“广东省古村落”。马图岗是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广东省古村落”,建村近900年,是永汉镇刘氏宗族最早的发源地。

碉楼原来有5层高,第一、第二层都是用两层80厘米厚的花岗岩建造,墙上还留有望孔。碉楼内有一口井,是当时村民主要的饮用水源。此外,马图岗古村还有广府围屋、明代宗信刘公祠等古建筑。马图岗古村四面环水,只有两条石板桥可通往村子里。根据马图岗刘氏族谱资料记载,修建马图岗古村的刘氏祖先名字叫刘仲明,刘仲明从外地来到惠州当官,后来发现马图岗这个地方环境很好,很适合居住。于是1125年辞官,在这里修建了第一栋房屋—-马图岗古村内最高最大的碉楼。碉楼周边的房屋是随后陆续修建起来的,至今已有约900年建村史,居住在这里的都是刘氏家族的后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有村民陆续搬离马图岗。当最后一位老人搬走后,马图岗就被废弃了,一些房屋也倒塌了,令人感叹不已。2012年,从不少房屋的建筑上,至今还可欣赏到许多精美的壁画和木雕,其宏伟的建筑也吸引不少游人、画家来探访、写生。

2.关于陈白沙诗碑。马图岗古村落的宏伟建筑和精美木雕、石雕吸引了众人。20131020,市民协会员在马图岗村民小组的一次考察活动中,发现了一块明代弘治年间的石碑。这块石碑上雕刻的诗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惟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儒陈献章写给马图岗先祖刘宗信的。经过多方面考证,这块诗碑的诗、书法、雕刻俱佳,是惠州乃至全省的珍贵文物。据考证,保留陈献章书风特点,雕刻工艺上乘。一是刻碑《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书法为行书体,是陈献章65岁晚年时期的精品力作,符合其以茅代笔 (以香茅草来代替毛笔)、拙而愈巧、刚而能柔的书风特点。二是刻碑虽为上下两排,但估计原件篇幅应为长卷,字体大小如指,结构疏密有致,大都清晰可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雕刻手法不是一般的雕刻工匠,其浅刻的技法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大书法家陈献章行书中“飞白”的书风精髓,估计应该是广州雕刻师的精品之作。且这块石碑的材质很好,已经达到了玉石级标准。这块由当时顶级雕刻师雕刻的诗碑已经不单是石碑,而且还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四、古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和乡村生态人文景观。永汉镇的古村落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文化内涵和精神资源。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真实性是乡土建筑遗产价值特色的根本所在。针对古村落的现状和文化多样性,在古村落文化保护过程中,我们要转变古村落文化保护理念。要保持古村落的特色,呈现古村落的原有风貌。不能为了吸引大批游客而对古村落实行失真的改造,一味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破坏古村落的完整性。必须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有机统一。

数百个原古村落在生态、社会和建筑方面的共融性,其文化历史价值是十分明显的。我们目前所见到的的古村落是可以亲历的生命史中的一个阶段,与遗址不同,是农村乡土环境的重要活见证,一个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生命有机体。因此,古村落的保护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保护原村落、原建筑、原生态、原民俗的基础上,必须要根据古村落的实际,不断探究新时期的保护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动古建筑村落旅游经济和原生态保护,使这些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2008年版

[2]刘沛林:《中国人的环境观》,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年版

[3]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

[4]王泸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