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500年古村建筑奇传说多
作者:黄秀霞、罗孝宗、李志明    来源:惠州日报    日期:2013-04-21 12:36:26

 

 

村里一些房屋只剩残垣断壁。

 

博罗县公庄镇的青山秀水中,有一座名叫吉水围的古老村落。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大院子,500年来延续不断。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满院子的古老传说,至今吸引着不少人远道而来寻访。最近,当地政府对其进行规划,计划将其开发成旅游景点。43日上午,记者一行前往探究。

 

现场

迂回曲折自成一体,整座院子如同一座迷宫

从公庄圩镇出发,沿着平整的水泥村道,车行大约10分钟,迎面出现了一座大门楼。陪同采访的公庄镇镇政府干部吴银宇介绍说:“这就是吉水围古村落的南门了。”定睛细看,只见门楼足有三四米高,用泥沙和青砖砌成,外墙显然经过整修,涂成了灰白色。门楼正中开一扇大门,门框顶上一块朱红色的横匾上,“鹿洞家风”4个大字高高悬挂。门楼上部共分3层,灰色琉璃瓦屋角飞檐斗拱,有一些奇异的动物造型,颇有气势。门楼旁边有城墙相连,围住整个院子,形成一道屏障。

走进门,迎面是朱公祠,两旁则是数间规格相当的房子。“整个村落跟北方的四合院结构相似。每座房子分上5间和下5间,约有40座。”吴银宇边走边介绍说,座与座之间有小间隔开,有小门相通,前后座有大巷隔开,大小巷均用鹅卵石铺成。整个院子规模非常大,在狭长的巷子中穿行,如同进入了一座迷宫。每条巷子和房子的格局都差不多,弯多,七拐八拐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要不是有熟人带路,真担心找不着出去的方向。

院中所有房子都坐北朝南,大门都是双重门,一重是通风门,另一重是双扇门。门框和门槛都用麻石条砌成,门前都有两个石墩,供乘凉坐。房子墙壁全部用沙石筑成,顶上以木材架梁,瓦片盖顶。屋椽上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还配有“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等诗句,散发着古典文化气息。

东门是吉水围的正门,门楼正中刻有“紫气东来”4个大字。在东院,记者看见硕大禾塘上晒有竹子、地膜、衣服等,还有一个绿色的橡胶玩具小山羊,小朋友坐上去蹦蹦跳跳的,为这座古村落增添了生机。

 

问题

世易时移风雨侵蚀,古老村落面临被废困境

据了解,吉水围古村落从创立至今已经有500多年了,当地老人对村子的古老传说都朗朗上口。

明朝时,老祖宗朱怡正在公庄镇近石村居住,靠砍柴为生。有一天,他在一株古松树下的石板上休息时,梦见石板下藏有三缸银两。梦醒后,他移开那块巨石,用锄头挖至深处,果真挖出三缸银两。有了钱,他就寻思着选块好地方建新家。最终相中了溪流环抱,远望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又似一朵水上莲花的一块风水宝地。由于该地三面环水,且先人移居此地时种植桔子,后来就叫做吉水围。

有地运相助,加上勤劳积累,朱怡正家从此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几百人的大家族。朱家不但人丁多,财运也很旺盛。靠着村边河流便利的水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朱家后人广置田产,并相聚在附近建房居住,院子规模越来越大。

从老人们的回忆中,可以想象吉水围当年的盛况。但是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刷和战火毁坏,如今村里有一些房屋已经只剩残垣断壁了,墙角边野草忙着抽根拔叶,似乎急着要把那些曾经的秘密掩埋。年轻人大多已经搬走,在圩镇另建新房或在其他城市打工安家。只有一些老人还舍不得离开,带着年幼的孙子享受着院子里的宁静。

今年82岁的朱金信老人,就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老人说,他现在住的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他孩提时,这条围就住了500多人。得知是记者来访,老人很热心地给大家引路。老人指着院子外边的城墙说:“这是祖上为了抵抗山贼和战乱修建的。城墙高六七米、厚达0.5米,非常坚固。墙上那一个个的圆孔,都是炮眼。城墙把整个院子团团围起,只有东边和南边两个大门可以出入。以前,门楼两旁还设有哨所,天黑后,大门紧闭,哨兵荷枪把守,大炮随时准备着。可惜,这些都已经见不到了。”老人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惋惜道。

 

未来

重新规划包装开发,打造客家民俗文化景点

面对吉水围古村落的现状,当地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进行保护和修缮。

“大家都觉得有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光靠自身的力量来保护,还是远远不够的。”公庄镇委委员范伟雄说,公庄镇政府成立了第三产业开发服务队,将对全镇旅游等方面进行开发。他们正对古村落进行规划,包装开发,欲打造成旅游景点。充分挖掘吉水围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建设客家文化、民居文化展示长廊。

“吉水围是全镇最大的古村落群,其他村也有一些古村落,但规模没有这么大。而且吉水围古村落前面不远就是公庄河,河边还有村庄、百年古树、果园、竹林。地理环境的优势,加上古村落群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满院子的古老传说,我们可以对这里综合开发,整体打造。同时把全镇各种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比如在附近的公庄河开发水上划船、官山村森林公园登山等项目,让游客既能欣赏到古老的客家民居建筑,又能亲身体验客家传统文化,品尝客家风味美食,同时享受乡村美好的自然山水风光。”范伟雄说:“目前,我们已经把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好了,接下来准备请专家做详细的旅游开发规划。相信随着项目的逐步开发,古老的村落必将重现生机。”

 

村民

老幼妇孺守护村子,盼开发旅游带来好日子

除了在外打工、做生意的,留在吉水围古村落里的村民主要靠种田为生。得知镇里要在吉水围搞旅游开发的消息,村民也都很高兴。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客人来游玩,不但古村落能得到保护,村子热闹起来,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

记者在吉水围古村落还碰见了一位名叫陈世德的老人。陈世德是惠城区汝湖镇仍图人,今年75岁,娶了当地女为老婆,就被招上门了,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我感觉这里居住得很舒服,风水好,环境好。这里什么都不多,就盛产老人。”陈世德幽默地说。他说,现在这里居住的老人家大多都在80岁左右,身体都很好,自己照顾自己,还能帮忙照顾子孙。

在陈世德的引荐下,记者来到80岁老人朱观庭家,他正挨着墙壁坐在石条上,头顶上面的墙壁贴满了奖状。朱观庭说:“这些都是我外孙的。”他说,这个村的读书风气很浓厚,村里也出了不少人才,20年前出了中山大学的科班生。当朱观庭听说当地政府要对这里进行旅游开发时,他马上举双手投赞成票:“希望旅游开发起来了,能给这片宁静的古村落带来生机,重现过去的繁荣景象。”

 

记者手记

开发古村落,保护是前提

记者曾多次到公庄镇采访,留意到该镇多个村也有炮楼、古村落等一些历史古文物。但长年风吹雨打,以及人为破坏,这些古文物大多都是伤痕累累,面目更改了又更改,严重的已经难以辨认出其原貌。如该镇维新村内一片空旷的田野上,有一座古炮楼,炮楼外墙上部绘有多幅字画。由于长年风吹雨打,炮楼外表石块已长满了青苔,壁画只剩下斑驳的图案和字迹,难以辨认其意。

虽然地方政府已经有了觉醒,想对全镇的各种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欲加强对历史古文物的保护;村民们也希望能得到外界的资助,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贝作为文物好好保存。但是,他们在规划开发古文物时,对古文物的保护却相对滞后,对古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够强,保护措施迟迟未能跟上。历史古文物的保护是个庞大的工程,毕竟一个镇的人力财力有限,仅靠地方政府的力量还是非常单薄的,村民们的美好愿望也因资金、技术问题而难以兑现。这种现象不仅在公庄镇可见,在我市各县(区)的乡镇也同样随处可见。

为此,记者认为,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单位企业,要对历史古文物进行旅游开发时,首先应考虑先把它保护起来。省文联正在调查古村落,对符合条件的将命名为“广东省古村落”,并在政策和规划等方面予以支持。吉水围可主动申报,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原载2009410<<惠州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