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闲来便聚在一起打纸牌,拉拉家常,日子过得清静闲逸。
据当地老者介绍,竹园的历史有100年以上。
古荔园,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荔枝树有59棵。
昔日繁华的吉水围码头,如今只剩下几块麻石静静躺在河边,村里的老人家常来这里洗衣服。
古村东门下,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吉水围古村,只有南面一个出口与外界相连,其他东西北三面分别被公庄河环抱,远望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又似一朵水上的莲花。”从博罗县公庄镇南溪村吉水围古村南门进去,走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上,70岁的村民朱欢宜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老人说,根据《朱氏谱载》记,清朝时,建造吉水围客家古围屋的朱氏祖宗朱儒珍曾居住在公庄镇近石村,靠砍柴为生。相传有一天,朱儒珍在一株古松树下的石板上休息,梦见石板下藏有三缸银两。梦醒后,他努力移开那块巨石,用锄头挖至深处,真的挖出三缸银两。有了这么多银两,他寻思着选一块好地方建新家。最后,他选择了溪流环抱,远眺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又似一朵水上莲花的风水宝地安居。由于这里三面环水,土地肥沃,且先人移居此地时种植有大片桔子,故取名为“桔水围”。后因当地方言中“吉利”的“吉”与“桔”谐音,故取名为“吉水围”。 吉水围古围屋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分设南门、东门,屋中有二间墙木结构、檐梁绘制精美图案、用灰塑和木雕等装饰的古祠堂,周边建有数十栋布局整齐、相通互连、井然有序的屋子。屋中有天井、磨房、石廊、仓库,屋与屋之间相连贯通,走进围屋中如入迷宫,令人惊叹。 “我最佩服的是我们祖先设计的排水系统。”吉水围村民小组组长朱惠兴指着古村四通八达的巷道告诉记者,这些用河石铺成的古巷下面是整村相连的排水系统。“据说先人在修建这些排水沟时,在沟里养了乌龟,乌龟会疏通淤泥。” 在朱惠兴的指引下,记者一行又来到东门口与外界相连的渡口。朱惠兴介绍说,古时公庄河的航运相当发达,吉水围的码头经常起码停靠着上百条船,并在吉水围附近兴起一个大集市。近代以来,由于公路的兴起,公庄河运逐渐衰落,吉水围码头也渐渐失去当年的繁华,目前仅剩下几块规则排列的麻石,难寻当年风采。 离开码头,记者一行来到河边的一个荔枝园。“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朱惠兴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片荔枝园大约30亩,树龄在200年以上的有59棵,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有600多棵,结出的果实清甜可口。 古荔枝园的前面是一片300亩左右的竹园。据当地老者介绍,竹园的历史有100年以上。 古村名片 吉水围古村(吉水围村民小组)隶属博罗县公庄镇南溪村,位于公庄镇西南部。目前古村内仍保存有练武石、钱格、雕龙、梁画雕刻、壁画、碑石、桅杆石等一批文物和澳圭朱宗祠、育堂朱宗祠等古代建筑,已有数百年历史。 (原载2012年9月11日<<惠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