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楼村计划打造成广东省最美丽的古村落之一,很多墙壁上都生长着树木。2公里长、4米高,一堵青砖墙将东楼古村包围在内,东西城门一关,隔开了外侵,隔开了喧嚣。这里有肥沃良田,有糯米饭漏糖和石灰砌成的青砖墙举人别墅,有堪称陈江房屋之首的泰兴大屋 「开篇语」 由省文联和省民协第三批第二次认定的“广东省古村落”名单已经揭晓,惠州上报17个古村落,有16个已经入选。至今,惠州已有23个古村落进入“广东省古村落”名录。 那些围墙斑驳的古村落,每一条河、每一座城、每一棵树、每一种习俗,都记录着先辈们曾经的摸爬滚打、曾经的劳作生息,为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厘清了脉络。不管是融合了广府、客家、潮汕文化的古围屋,还是经过良好传承的各地风俗,惠州的“包容”特质都在其中尽显。 南都记者将带你走进这些古村落,抚摸古城里的一砖一瓦,逐一细数那些旧日时光。 村志 2公里长、4米高,一堵青砖墙将东楼古村包围在内,东西城门一关,隔开了外侵,隔开了喧嚣。这里有“不怕没田耕,就怕没力耕”的肥沃良田,有糯米饭、漏糖、石灰砌起的青砖墙举人别墅,有堪称陈江房屋之首的泰兴大屋。 三姓公祠———侯王宫庙里拜的,是爱国将领文天祥;奉为村宝代代相传的,是广州起义将士送的贝雕。忠君报国的情怀,让村内洪、冯、袁三姓和睦相处数百年。 探访 3年砌2公里砖墙围村防侵袭 东楼村原名东流村,背靠南面山,面向东流河(属潼湖水系,东江支流),属于仲恺陈江街道东江村委会。因良田千顷,航运便利,东楼河曾经帆影攒动,成为买谷卖货的大集散点。 元末明初前,洪、冯、杨、鸡、吴姓曾先后在此定居。66岁的洪姓长老洪利良说,他们的先祖洪仲球,墓碑记载其卒于1368年。由此推算,东楼村距今应该已有约700年历史。 66岁的袁姓长老袁稳生说,东楼村田地肥沃,曾有“不怕没田耕,就怕没力耕”的说法,虽常有水患,仍要“插秧插到八月十五,割稻割到点年灯”。这让周边村民很“眼馋”。清末时期,因为外村来犯,东楼村曾和18个村发生械斗。在当地,男子年满16岁就要去武馆练拳。高峰时,能出300多青壮男丁持枪护村。 为了抵御外侵,五姓决定合建围墙。围墙底基宽1.5米,高4米多,墙面宽40厘米,长2公里,全部用青砖砌成,把整个村围了起来,只留东西二门,晚上加锁,铁栏杆锁门。随后,杨、吴、鸡三姓相继搬出。明初年间,袁姓从东莞上茶园迁来,才正式立村命名东流,后改名东楼村。 沿着河卵石路,走进东楼古村西门。西门的四条门框,都是用整条青石做成。内侧左右各凿10个圆洞,上下还分别有几个圆洞、方洞,加装铁栏杆门。洪利良说,东门也是这种格局,到了晚上,横竖门闩穿进洞内,将右侧开关一拉,谁也进不来。 这堵围村的青砖墙,用了3年才建好。袁稳生说,部分青砖是村里砖窑烧的,其余的砖、石灰则靠帆船从附近山里运来,“当时请了不少工人,工钱都是用稻谷顶的。”洪利良说西门口有个水塘——石灰湖,相传当年建围墙就在塘里和石灰,可见工程浩大。 每家宗祠门口都有“添丁砖” 东楼村的西门是后门,地势高,东门是前门,地势相对低一点,袁稳生说:“从风水上讲,东低西高,富贵英豪。”村内有洪、冯、袁姓三个宗祠,村外还有侯王宫庙、袁南熙别墅和泰兴大屋。 三个宗祠建于明正德年间,围墙正对宗祠大门的位置,都会特意留出一段青砖墙不封泥沙。洪利良说,“每家宗祠门口这100多块青砖,寓意子孙百千,左右两边的泥沙墙则寓意两只手,庇护着子孙们。” 每年大年初六,是东楼村的大日子。“比春节还热闹”,洪利良说,村里谁家添了男丁,都要赶到年初六这一天,杀猪宰牛请同姓的人庆贺。如果哪个姓添了多个男丁,几家人就得合伙请其他人。所以,每年这一天,各姓人都聚在自家宗祠那里吃添丁饭。“以前都只准男人去吃,现在风俗变了,男女老幼都能去。” 景致 1 三姓宗祠 周边房屋只开小门聚福气 现在,古村内只住着一对袁姓老夫妇,老先生已91岁。其余村民都已外迁,在古村周边建起了小洋楼。 进了西门,冯家祠堂——始平堂就在左手边。始平堂面积不大,从大门进去,要向右拐一段才看到祠堂的正面。袁稳生说,为了聚集先祖荫庇的福气,3家宗祠周边的房屋,全部只设小门,祠堂里也放置了屏风。(来源:南方都市报 向前走不远处,就是洪家祠堂——敦煌堂。因洪姓最早到东楼村定居,便先在东楼村中心地带建了宽10米、深36米的三进大宗祠。而后,冯家、袁家因用地受限,就只在各姓的聚居点建了规模较小的宗祠。1971年,东楼联中生产队在城墙下打井时,挖出两大缸写有“隆庆”字样的铜钱,和敦煌堂成一轴线,相距100步。1958年,敦煌堂被拆毁改作公社饭堂,只剩下旁边一间私祠。1987年,洪家人又按照长老们的记忆重建。宗祠门口贴着“共工氏恩德巍巍源来久远,仲鹏凤春蚕蛰蛰始复衍繁”。洪利良说,这副对联是他写的,共工氏就是最初的洪氏,仲鹏凤则是指先祖洪仲球和其两子洪云鹏和洪云凤。现在,洪家有一个人专管宗祠,每天早上烧香,晚上点灯,从不怠慢。 拐弯后沿着河卵石路向前,就到了袁氏祠堂——汝南堂。这里靠近东门,门面按大金钟架结构布局,青条石柱下椭圆形的麻篮脚。袁稳生说,古时人们搓麻,就用这个顶住麻篮。大门两旁也是青石门框,还有石门坎、石门墩,门上刻有“袁氏宗祠”横额,两边刻有“三公世泽,一柱擎天”。后厅供奉着汝南始祖袁涂神位,墙上则挂着广东等处承宣按察使司兼理布政使司事李云录,赠送给袁南熙的“熙朝俊彦”匾额。 2 侯王宫庙 拜十二奶娘能算生娃数量 沿着城墙出了东门,就能看到外围河边的侯王宫庙。这是洪、冯、袁三家的公祠,建于康熙年间,门口挂的“三姓齐心千秋共庙,五门协力万代同村”楹联,也道出了公祠的目的———让三姓更加团结。洪利良说,村里有什么大事,大家都要到庙里商议。几百年来,三姓一直和睦相处。 庙里供奉着宋末名将文天祥夫妇、金花夫人和十二奶娘像。袁稳生说,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大家供奉他是因为敬重他的爱国志气;供奉金花夫人、十二奶娘则是希望东楼村人丁兴旺。 十二奶娘有的手里抱着两个孩子,有的一个,有的一个没抱。村里女眷生孩子前,都会去庙里拜拜,随手抓一把香一根根插过去,插到哪位奶娘面前香没了,这位奶娘手里有几个孩子,这家就能生几个孩子。 3 泰兴大屋 糯米饭漏糖砌出牢固砖墙 古村落外的东南角,是坐东向西的泰兴大屋。原住在西门的冯泰兴,靠卖肉经商逐渐发迹后,在东楼村口买下二亩五分地,前面挖塘,中间建晒场,后面建大屋。 所建大屋,宽28米,深25米,从外墙看气宇非凡,青砖灰瓦,船形屋脊,屋檐下方刷了黄色颜料,约有1 .7米高的墙面是用糯米饭、漏糖、石灰砌成,上端则是水磨青砖,异常坚固。 正屋上进五间、下进五间(八房二厅),前厅和后厅中间,铺着一个长2.8米、宽1.8米的青条石天井。天井两头是两个回廊,左侧回廊堆放谷物,右侧回廊做饭厅。正屋右侧还有4间坐北朝南的侧屋,3间住长工,一间做厨房。 正屋大门呈“凹”字形,5厘米厚的杉木板做门,外面还有抽木横栅加固。屋檐顶部有彩绘,但因年代久远,图案已看不清晰。正屋和侧屋之间,3米宽的巷子也加装了侧门。整个大屋只有这两道门可以进出,侧门角处留有一个枪眼,对着正屋大门处。 洪利良说,泰兴大屋的屋顶,除了普通的瓦和檩椽,还在里面铺了一层竹片网防盗。天井上方还安了约10条横木,以防有人“从天而降”。不过,“土改”时期分给贫农住时,正屋后厅被改成住房,防盗的竹片和天井顶部的横木都被抽掉,左侧的谷物仓库已破败,右侧房屋墙壁塌了一角。当年堪称“陈江房屋之首”的泰兴大屋,也难逃颓败之境。 (原载 2012年11月6日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