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 《陈江镇镇志》(当时陈江是惠阳的一个镇,现为惠城区陈江街道办事处)载:东楼大庙附近有两块石碑,碑上分别刻有“欢承五代舞璇闺”和“赐状元及第林鸿年拜书”字样。现尚未知前一碑文是否亦为林鸿年所书。林鸿年乃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即状元。 署有“林鸿年拜书”的石碑(下简称“状元碑”)怎么会出现在陈江街道办事处东江村委会东楼小组这个地方?记者近日专程来到东楼村,对这块“状元碑”的来龙去脉进行一番探究。 “状元碑”成了“垫脚石” 当记者看到这清道光十六年状元林鸿年亲笔所书的石碑时,这有100多年历史的“状元碑”被扔在五金厂的角落中,成了堆放杂物的“垫脚石”。 记者来到东楼村,询问村里老人,东楼村大庙附近是否有两块状元碑?多位老人一脸茫然。东楼村是否出过或住过状元?一位老人指着一座位于惠城区沥林镇方向的山峰说,那里有个 “状元地”,没见过“状元碑”,但“举人碑”倒有两块。 据东楼村的几位老人说村里有条很有历史的石柱,石柱上好像没字。经袁安明老人指引,穿过几条小巷,记者一行来到一家五金厂,在一个类似仓库的地方,五金厂一员工指着垫杂物的一块 “石头”说:“石柱就在下面。”昏暗光线下,显现出长石条模样的东西。搬走杂物,扫去灰尘,长条石块露出“欢承五代 舞璇闺”字样,落款写着“赐状元及第林鸿年拜书”。 这块“状元碑”厚度和宽度都是 据说,在解放前的一场大风中,这牌坊倒塌了。据传,倒下来的石块上有字,还有人像。村子里有些人就拿石块去建屋、修路等等,很多石块都不知去向,只有这块石碑留在原空地上,但是也断了一截,建工厂时“状元碑”就扔在仓库里。 举人功名碑埋没荒草中 五金厂不远处就是东楼大庙,袁安明老人带着记者在大庙四周认真查看了一番,没有发现第二块石碑。倒是大庙前的一副对联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对联的落款写着:清举人袁南熙题裔孙袁灿福敬悬。这“状元碑”与这举人是否有关系? 袁安明老人决定带记者去看“举人碑”。手脚并用穿过近一人高的野草丛中,来到一座倒塌的大屋前。从残垣断壁中可以看出,这大屋原来的规模可不小:青砖建到顶,大门和窗户都是用整条青石块建成,里面布局是大房套着小房。大屋前,袁安明老人拨开1人多高的野草,草丛中露出了两块石碑。一块石碑上没有任何字,另外一块石碑上写着“光绪九年岁次癸末吉日立 ×任乐会信宜教谕壬午科钦赐副举人袁南熙立”。这是一块功名碑,是袁南熙考取举人时所立。 袁南熙是东楼村人,而袁安明是他的第六代传人。袁安明告诉记者:这大屋原是袁南熙建造、居住的地方。大屋原来很壮观,倒塌后就成了野草的滋生地。门前本来有4块功名碑,不知怎么回事现在只剩下两块了。在荒草从中,记者发现地上还散落着几块雕刻精美的石块,这些雕刻着祥云图案的石块是不是“状元碑”牌坊的一部分就不得而知了。 当地村民认为沥林镇一个叫南面山是个好地方,就把村里的故人葬在此地,袁南熙的父亲也葬在这个地方,所以当地人都把南面山叫“状元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状元埋在此地。 【人物简介 】 林鸿年 林鸿年 (1804~1886年)是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八年(1838年),奉旨为册封琉球国王正使,赐一品服,代表清廷谕祭故王,册封新王。归国后,著《使琉球录》。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任山东乡试副考官,继任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方略馆纂修等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广东琼州(今海南省)知府。 光绪十一年十二月,(1886年1月)林鸿年病故于家,逝后有《松风山馆诗抄》传世。 上图:袁安明老人拨开1人多高的野草,草丛中露出两块石碑。 左图:散落在草丛中的精美石雕。 右图:这就是状元亲笔书写的”状元碑“。 (原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