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百年书室犹存 朗朗书声不再
作者:罗孝宗、魏云鹤    来源:惠州日报    日期:2013-04-27 10:41:35

 

▲南嵩书室的天花板留下日军火烧的痕迹。

 

 

 

▲走进南嵩书室,右边是一个天井

 

 

 

▲伦敦书室二楼窗户上部呈圆拱形。

 

 

 

▲坐落在小坡地上的伦敦书室没有其他建筑阻挡。

 

 

 

 

 

 

轩书室大门上了锁。

 

 

 

美乾书室中的红石雕刻。

 

 

 

杨氏后辈集资维修,使美乾书室尽量保持原貌。

 

仲恺高新区潼湖镇紧靠东江,人口不多,经济也不算发达,但当地村民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文物普查人员在该镇发现了4处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书室 (学校)。近日,记者慕名走进潼湖镇,探访了这几所百年书室。但这些书室具体建于何时,由何人所建,都已经找不到详细的记载。据文物专家调查考证,这些书室都是清朝中后期的建筑,是当地村民建造,供同姓宗族子弟读书所用。同时,这也是研究清代书室建筑形式和当时教育制度的重要物证。

 

南嵩书室

楼板的火烧“疤痕”见证日寇暴行

可容纳30名学生,曾更名为“琥珀小学”,今成村里的公共祠堂。

南嵩书室隐藏于潼湖镇琥珀村一片密集的民居中,整栋建筑由青砖砌成,从外表上看,跟普通的民房一样。只有进门处一块灰塑横匾,上面用楷体书写的“南嵩书室”4个大字,提示人们这里曾经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

走进书室,里面豁然开朗。往右是宽敞的天井,天井旁边一个宽敞的房间就是当年的教室。左侧还有一进平房,至今还住着人,据说当年这里是教师们的生活起居室。整座书室共有两层,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约能容纳30名学生。

书室结构保存得非常完整,只有一楼教室的天花板有一处被火烧的痕迹。村干部张志坤介绍说,上世纪40年代,日寇进村到处烧杀抢掠,南嵩书室也未能幸免。所幸村民及时扑灭大火,书室才没有被完全烧毁。

解放后,南嵩书室曾更名为“琥珀小学”,成为村里的公办小学。后来,这里成了琥珀村存放粮食的仓库以及村委会的会场。记者看到,书室的一个房间里堆放了许多碗筷和灶具。原来,如今南嵩书室已成为村里的公共祠堂,每家每户若有喜事,都会在南嵩书室摆酒。每到春节和清明节时,村里的张姓后辈都会来这里举行祭祀仪式和聚餐。

 

伦敦书室

1959年大洪水,书室曾做指挥部

书室正面既不开门也不开窗,门窗上方是独特圆弧形造型。

伦敦书室坐落在黄屋村一处小坡地上,周围没有建筑挡着,格外显眼。建筑结构跟其他几间书室差不多,不过伦敦书室的大门不是开在正面,而是位于一侧,而且门窗上方都是独特的圆弧形造型。

当地村民介绍说,以前大门上挂有书室名称牌匾,可惜已完全损坏了,书室的对联、刻字之类,也无法完整辨认。村里老人说,它的名字叫“伦敦书室”。从书室正门进去可见一个天井,天井对面的教室堆满了柴草。旁边有一座狭窄陡峭的石板楼梯上二楼,二楼的窗户上部是圆拱形的,一楼正面墙壁则根本没有窗户。为何这个书室的局部构造会与众不同?村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潼湖镇文化站站长苏冠明则分析说,这主要是受地势影响。

原来,以前潼湖镇有一个很大的内陆湖,全镇大部分面积被湖水覆盖,该镇也因此得名。伦敦书室刚好位于湖边,由于临湖的一面墙相对低洼,水涨时容易被淹。因此书室的正面既不开门,也不开窗,以防止进水。至于门窗上的圆弧形,则可能是出于风水的考虑。

据记载,1959年,连续的强降雨引发大洪水,惠州多处被淹,潼湖更是波涛汹涌,村民纷纷往高处躲避。伦敦书室凭借地理优势,有惊无险,这里还成为抗洪救灾的临时指挥部。当时前来察看灾情、指导抗洪的中央和省市领导,都在这里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过去那滔滔湖水一望无边的壮观景象,如今已被片片农田和重重叠叠的房屋所替代。只有这座伦敦书室,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潼湖的沧海桑田。

 

轩书室

木雕非常精致,曾为知青之家

彩画大多脱色或遭破坏,灰塑木雕保存完好。

轩书室与南嵩书室毗邻而建,中间仅隔着一条小水沟。轩书室规模稍微小一些,建筑平面呈不对称的曲尺形,也分上下两层,中央以天井隔开,可惜楼板已坏,只剩梁架。

轩书室规模虽小,但从细节上看则比南嵩书室显得更为精致,档次更高。书室的外墙屋檐、大门门楣上都有灰塑图案,屋内墙壁靠近房梁的部位也有不少的彩画,木结构的窗棂、梁柱、斗拱等部位则无不精雕细刻。彩画大多已脱色或遭破坏,灰塑和木雕则至今完好。图案内容大多是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或者是寓意高中榜首、出人头地的吉祥图。

其中一个房间的墙壁上,还有一块石头,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刻着楷体的“凝香”二字,可惜两侧的对联遭到破坏,已无法辨认。村民们说,以前轩书室曾被安排作为省城下乡知青们的宿舍,人数最多时曾住过二三十位知青,书室内的墙上现在还留存着好几处知青们当年的涂鸦,比如“68.12.17,广州好!”、“Madein GuangZhou”等。书室大堂的墙壁上,仍旧画着当时的生产进度考核表。进门处的房间里则建起了一排大灶,是知青们做饭的厨房。几年前,那些依然健在的广州知青们还曾相约一起故地重游,缅怀过去在这里的生活时光,上百人热热闹闹地在当年住过的轩书室里吃了一顿团圆饭。

 

美乾书室

村里众后辈捐资捐物重修老屋

对联鞭策、激励读书人。

美乾书室是赤岗村杨氏宗族的学校。书室旁边就有一处整齐的古民居建筑群,外侧有厚厚的灰沙围墙围住,门前低洼处有两口大水塘。和传统的客家村落格局一样,美乾书室就在进入村落的门口处。

从大门进去,中间同样是天井,墙壁上刻有对联:一廉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默念此联,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古时候的孩子半夜三更借着月光刻苦读书的情景。下边一联:三级浪中龙现爪,十年身到凤凰池,则描绘了一旦金榜题名的无上荣耀。一边要求学生要不怕吃苦,另一边用功成名就的美丽图景去激励学生,可见撰联人的良苦用心。

村里年近6旬的老人杨志新说,在解放初期,这座书室还用作村里的小学,后来这里还开办过大米加工厂。几经变迁,书室逐渐衰败。不过杨氏后人非常珍惜祖上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纷纷捐钱捐物,出工出力,对书室进行修缮。杨志新就是具体操办人之一,他说,2008年年底,趁着杨氏的后辈回乡探亲的机会,大家商议修复美乾书室,很快就筹集到10多万元,如今修复工程已近尾声。

 

(原载2010年6月26日《惠州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