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侯王庙香火旺盛,村民在此许愿还愿。
一位阿婆牵着孙女走过七甲村小组的石板巷。
保存完好的美乾书室内,一副挂在天井的对联能够看出当时村里盛极一时的读书风气。
杨氏宗祠经过修葺焕然一新。 仲恺的赤岗古村面积近 操蛇佬话的赤岗村人在广东广府、客家和潮汕三大民系中很难归类,但他们与世无争,逐步建成了八甲、七甲和五甲等村庄,并静静留下了800多间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和民国时期民居。去年11月,因为这些传统建筑,赤岗村得以纳入“广东省古村落”名录。 卧水巨蟹契合民风 赤岗村位于仲恺高新区潼湖镇西面,连接外部的路只有村道。若从陈江进入,穿过潼侨镇,转入联发大道,大抵上一路向西,再走 赤岗古村所在地形似孤岛,地势较高,四面被湖泊、鱼塘包围。从空中俯瞰,其格局就像一只卧在水中的大螃蟹,其中蟹身建筑群最大,称为八甲村;侯王庙以及赤岗小学一带是蟹的左钳,七甲是蟹的右钳,而五甲则处于右钳的肘部。 赤岗村村委主任杨绍良解释说,古村落之所以呈蟹形,是因为当地四面环水,而蟹在水中可以自力更生,蟹卵得到水的庇护更为安全。村里流传的一段故事是,日军侵华时期经过赤岗村,见到阔水环绕都不愿进村,故保住了一村平安。 此外,当地人还认为蟹比较安守本分。“你不惹它,它就不会攻击你。”杨绍良告诉记者,这和本地淳朴民风很契合。杨绍良笑称:“村里还有一个姓氏比杨氏人来得早,但现在也就80多人,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不太讲究房屋格局吧。” 大兴水利水乡脱困 不过,这只“蟹”也曾因为长期远离陆地给当地人带来过烦恼。杨绍良说,以前村民出行主要走水路,每家每户都有一条木船,赤岗因此有“水乡”之称,但也因为出行不便,曾被镇上的人讥讽为“有女不嫁赤岗村,出门三步要摇船,遇到一朝起身迟,头发零丁走赶船”。 赤岗村以前生产条件也十分恶劣,当地有民谣“日头一出似火烧,晒死高田冇禾收。水浸低田冇禾割,耕田至死冇风流”。每到夏季小满之时,也是周边湖水最丰之时,杨绍良说,“水涨多高稻谷就长多高,只有撑破水面才能吐穗。”这样艰难地吐穗,造成的结果就是产量极低,而且村民必须撑船割稻穗。 直到1968年部队来此驻扎,开始大兴水利,改造水道,赤岗这只“蟹”才逐渐变成真正的“两栖动物”。水道改造后,村民们经过辛勤耕耘,已经把赤岗变成了潼湖镇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地。 走马观花 民居细处显风情沟渠无蚊虫 村道在古村西北角有一个入口,不消 乍一看,八甲民居排列整齐,每5间或7间一组,屋顶均为硬山顶,土瓦砖墙,颇有现代联排别墅的阵势,但细究起来却会发现每一间房都有其独特的印记。 普通人家的民居四平八稳,简洁实用。或许是买不起青砖,部分墙面就用沙石泥土混合摏压而成,也就是村民所说的“摏墙”。而富裕人家则讲究些装饰,比如修一道门楣,或雕花或绘画,光雕刻就有灰雕、砖雕和木雕,花鸟龙凤、诗词山水各有风情。 连接这些整齐民居的是呈“井”字交错的巷道。巷道由厚石块铺就,经过长年的洗礼,其表面都已变得圆润平滑。巷道上预留的排水沟渠不知干了多少年了,但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些沟渠排水流畅,从无积水,一年到头不会滋生蚊虫,晚上睡觉可以不挂蚊帐。 七甲、五甲的结构也与八甲相似,只是规模略小。因古村逐渐容纳不下日益增长的人口,村民早已陆续搬到西面不远处的新村居住,其间民居早已空空如也,但还可随意撞见往日的生活线索:废弃的石磨里一定流过雪白的米浆,破败的灶台边一定蹲过烧火的妇人,门前还吊着的木钩可能挂过腊肉、晾过衣服,甚至悬过孩子的摇篮。 只是,赤岗古村现在仅剩下五六户老人家在坚守,和最盛时住了600多户人相比,天壤之别。 祠堂进门看功名门槛高半米 八甲、七甲和五甲都有各自的祠堂,分别是八甲崇礼堂、七甲崇庆堂和五甲综堂。三座祠堂的修复都比较完善,崇礼堂、崇庆堂规模相当,综堂略小。 崇礼堂又称振秀杨公祠,位于八甲最南边的一排古民居正中,红墙黄瓦,在一片素色的古民居当中鹤立鸡群。虽然也是等级最低的硬山顶(注: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崇礼堂第一进却修造了彩绘屋脊,以显示其“规格”。正门贴着杨氏宗祠的经典对联“弘农世泽,清白家风”,表明其家族源头和品行传统。 杨绍良说,祠堂是族人的神圣之地,按照以往,只有中了举人以上的人才能走正大门进来,其他人统统走侧门。而若是白事,逝者必须年过花甲才能到祠堂举办仪式。正大门指的是祠堂第一进门厅里的那道屏风门,一般不开。屏风两侧有间隔,可过人。真正的侧门还有四道,位于第二进前后的天井两侧,而这四道侧门的门槛居然足足有半米多高。在旧时,门槛越高表示越富贵,八甲曾经的显赫可见一斑。 七甲的崇庆堂上一次大规模修缮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现状显得相对古朴。不过,其大门上的对联“清白堂前歌燕尔,弘农郡上赋宜家”却贴了一层又一层。经杨绍良解释才知,原来七甲每有村民成亲,都要到祠堂拜祖先,每拜一次就贴一次对联,而且按照祖训只能贴那一副,“所以如果要了解今年村里有多少对新人,来祠堂数对联就可以了”。 书室九代不扶犁半夜书声琅 在七甲村南部边缘,还存留着一个别具一格的清代书室“美乾书室”。美乾书室沿湖而立,青砖碌筒瓦、黄琉璃瓦当,近年修缮过的痕迹清晰可见。 书室的建造者是清代赤岗杨氏的望族杨黎光。据说赤岗村很久以前就是人才辈出之地,而教书先生杨黎光一族,由于开学堂和做生意,非常富裕。乡邻因此称其“九代不扶犁”,意思是其赚到的钱足够让子孙九代人免于下地种田。杨绍良表示,杨黎光后人至今已经传到第八代,确实没种过田,以从商入仕居多。 走入美乾书室,可见到的是三间两进的格局,内有阁楼。屋内大厅的几座顶梁柱,斑驳处露出朱红的底色,原来竟是由一整根红砂岩雕刻而成。仰头举目都是原装黑漆大梁,多处开裂、脱落,一派沧桑之感。 大厅对出的天井里,坐落着一面精美的红砂岩浮雕。浮雕共有三组纹饰,正中的是鱼跃龙门,左右分别为双凤朝阳、喜上眉梢,不免让人感受到杨氏族人希望子弟读书改变命运的心愿。 浮雕后方有一道墨绿色镂空琉璃窗,左右两旁对联写道:“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杨绍良解释说,旧时杨门子弟即使可以进美乾书室念书,但家里的农活还得照干,“所以等到有空读书的时候,早就已经明月当空。” 保护现状 欲发展旅游挣钱修古村 早在10年前,赤岗村就对古村内混乱的厨房、猪圈进行过清理,修复了原有建筑格局。目前,赤岗古村的800多间民居、3座宗祠、 赤岗村进入“广东省古村落”名录后,当地村委希望古村落能得到更好的修缮。村委书记杨绍良表示,美乾书室、八甲、七甲和五甲民居正在向市、区两级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以争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他们计划明年在八甲北面水塘和空地兴建休闲公园,并请专人管理古村落。 据了解,赤岗村附近的潼湖湿地正在筹建湿地公园,成为潼湖生态观光景点。杨绍良希望能借机盘活本地舞麒麟等民俗活动,配合赤岗古村变成潼湖景区的一分子,并用观光的收益补贴古村的修缮。杨绍良表示:“这是保护,也是传承。” 民俗 初八添男丁之家点灯开灯忙 赤岗村人虽非广府非客家非潮汕,但一看他们的上灯、游庙会的传统习俗,却仍可看到不少客家风俗的影子。这些民俗活动至今每年还在浓墨重彩地上演。 村里家家户户生育了男丁都要到古村的祠堂上灯拜祖。每年正月初四,前一年生了男孩的家庭就会到外地买灯,到初八再到祠堂点灯。初八作为开灯日,添丁的家庭还要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家摆酒庆祝。 十五老爷爷抬轿妇女许宏愿 到 庙会日上午,妇人们就会早早到各自祠堂等候“游会”的侯王,许下愿望。为什么只有妇人?杨绍良解释说,其实并无规定男人不能去,“但传统上是妇女去的,男的去了怕不好意思。”庙会当天,全村锣鼓喧天,跟着“游会”到各个祠堂的小孩们一路欢腾,成年村民也会舞起麒麟应和,村内一片喜庆景象。 摄影:陈伟斌 (原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