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悠悠古巷道 静好黄屋村
作者:符芳晓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3-04-27 11:38:14

 

潼湖黄屋村始建于明末(1522),迄今约490年,面积近3万平方米,现在的1900多名居民全是黄姓族人。黄姓于800年前从福建等地迁徙而来,历尽万难在各地开枝散叶。明朝嘉靖年间,人丁逐渐兴旺的黄姓,选择莞邑江边、小铁岗繁衍生息。明末年间(1522),黄姓分支在潼湖寻得落脚点,历经500年沉淀后,黄屋村成为了村民诗意栖居的地方。

 

敦伦书室二楼的护栏部分已经损毁,但整体风格仍在。

 

黄屋村现存的500多间民居、2000多米长古石巷道、600多平方米融合中西文化的清末书室、宋代的窑址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去年11月,因为这些古物,黄屋村步入“广东省古村落”之列。

 

地形似船建筑前后相连

黄屋村位于仲恺高新区潼湖镇南面,水泥村道将偏远的古村和熙攘的城镇两头连接起来。在潼湖镇文化站副站长苏雪婷、黄屋村村委副主任黄建坤的带领下,记者驱车从陈江进入。穿过潼侨镇,转入联发大道,一路上连片的菜地和鱼塘、成群的牛羊鸭鹅,“鱼米之乡”的称号在这里找到了最真实生动的注解。经过坑坑洼洼的村道,兜兜转转,我们终于来到古村旧民居。整个村落依地势而建。站在高处鸟瞰,古村整体显船形,周围建筑前后相连,围成一体。

 

黄屋村后山的山腰上发现了一个宋代古窑遗址。

 

记者探访的这天,正是冬日的一个暖阳天,空气清新。一踏上古石巷道,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井字形的巷道长达2000多米,全部用石块、人工水磨加工砌铺而成。黄建坤介绍说,当时的村民用简陋的交通工具,从山脚把石块搬来铺路。巷道两旁,是陈旧的青砖灰岩瓦房。巷口的一间老屋整面墙已经倾斜,在冬日更显苍郁。它犹如饱经岁月的驼背老人,依然强挺着腰杆,站在巷口与古巷道相互守望。

 

伴随古村的更多是静谧

在古村,更多的是静谧。过往的行人很少。如果你一个人悄然行走,心中或许会有丁点的不安。黄建坤说,这片旧时民居有500多间,它们多数已人去屋空,仅剩2-3户人家在此居住。沿着古巷道一直行走,没人住的老屋,屋门紧闭。门前钻开的小洞,引起人们的好奇。“这是为猫猫狗狗开的小门”,黄建坤的话语顿解我们的疑惑。这里的村民喜欢种植和养殖,多户人家也养着猫猫狗狗。

 

古村习俗

民谣唱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早期,因为在村庄围墙外的地方地势低洼,多雨季节田地经常被淹,这种地就是村里老人所称的“白莳”,经常十种九不收。于是,“插秧插到柚炸碌,割禾割到点年灯”、“三年低洼稻谷收,母猪都戴金耳环”的俗语一直民间流传。天生勇敢乐观的黄屋村村民,喜爱唱民谣,用歌曲表达生活的酸甜苦辣。如表达爱情的有“新戴凉帽中间穿,花带垂到妹心肝。乌布飘打妹肩胛,美容美貌哥喜欢。有闲来家坐一坐,解哥心情畅一和”。反映生产生活的有“您说放牛好,我说放牛苦。落水天阴到屋,衣裳淋湿凉在心。放下牛绳去挑水,放下桶钩眼泪流。人家杀鸡得食,抬头有碗冷饭粥,一半泥沙一半粟”……这些民谣流传至今。

 

参加升灯仪式就认作黄姓人

正月初三,村里热闹非凡。凡是村里添丁的村民,都要在祠堂前举行升灯仪式。只有参加升灯仪式的男性,才被认可是黄姓族人。外嫁而来的外地女婿,经过祠堂长辈批准,参加升灯仪式后,就可随妻姓黄。外姓女婿经过仪式成为黄姓人后,村民不会对他们有任何歧视,他们可以享受村里分红等族人的待遇。举行升灯仪式时,村民们一定会燃放鞭炮助兴。为了好兆头,鞭炮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长。经过数百年下来,2012年升灯仪式时,村里的鞭炮长达680多米,从祠堂门口一直延伸到外面的古巷道。

 

60岁以上老人上寿分猪肉

尊老是中华的优良传统。在古村落,尊老的传统一直延续着。每年的元宵节等重大传统节日,黄屋村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领到猪肉。而每年的十二月初十,凡60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去庙堂上寿。

 

保护

现状

村民自掏腰包维护古村

早在获评“广东省古村落”前,黄屋村就对古村进行过保护整理。黄屋村村委书记黄灿坤介绍,村里会定期组织村民打扫老屋,保持环境卫生。目前,黄屋村除了古石巷道、村落大门、祠堂、古井相对保存完整外,旧民居的门窗、绘画、木雕等物件都有受损,还有部分老房屋顶坍塌。尤其是村内的敦伦书室,其墙体斑驳,早期的壁画和对联已模糊不清。对此,黄屋村村委书记黄灿坤表示,村落的保护和维修资金,几乎由村民自掏腰包。在当前条件下,村委只能积极动员村民去正常维护,保持古村原貌。对于黄屋村的未来和发展,村民还是充满期待。因为黄屋村位于筹建中的潼湖湿地公园核心地带。他们认为黄屋村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和潜力。

 

走马观花

“视履考祥”大门气势依旧

位于南面的古村大门气势宏大。这也是记者探访多个古村时,见过的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大门。高大的门楼上方,“视履考祥”字样和八卦图案,都在展现这座古村当年的雄姿和繁华。“视履考祥”寓意着什么?一位民间文化人士查阅相关资料给这四个字找了注解。原来语出《易经·履卦·上九》的“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意思就是: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由此可见,黄屋村的先辈们从来就有回眸过去的勇气,和高瞻远瞩的魄力。

 

黄姓祠堂保存完整

地处大门右侧的黄屋村祠堂,最近一次修葺时间在1987年,祠堂左侧的墙壁上,捐助修葺祠堂的族人名单中有不少“香港同胞”。黄建坤介绍,黄姓族人在各地开枝散叶,但彼此联系紧密。挂在祠堂大门两侧的对联,上下联分别为:赤岗秀气宗银岭、江夏家声振惠阳,“赤岗”、“江夏”这样的地名字样,无疑显示着这一脉黄姓族人的迁徙轨迹。黄建坤介绍,这副写着对联的木匾一直保持原样,就连字体也没有上漆过,所以,古朴的味道浓厚。

 

敦伦书室曾是秘密联络点

在黄屋村的角落,还保留着一个别具一格的建于清末的书屋“敦伦书室”。书室坐北向南,青砖清水墙。书室的门楣上牌匾是空的。潼湖镇文化站副站长苏雪婷介绍说,这里原来用楷书写着“敦伦书室“字样,“文革”时被铲除掉了。

敦伦书室三间两进格局,为两层砖木结构。“倚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鱼鸢飞皆妙道、水流花往尽文章”等对联,在院子、课堂、二楼门楣出现,让人对读书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很可惜年代久远,对联文字大部分已脱落。书室底下的石楼梯、书室内部门楣栏杆上的装饰,都带有南洋西式风格,很有考古价值,对研究清末民初时期民间书室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黄屋村的工作人员介绍,革命斗争年代,这间书室曾是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当时在书室内任教的老师黄卓如一边教书,一边做地下组织工作。另外,黄屋村位于潼湖,经常遭遇洪水。1962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国家领导人赵紫阳曾到黄屋村视察民情,在书室设置指挥部指导水利防洪工作。

 

数百年古井仍在使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口古井养育一村人。规模较大的黄屋村,在东、西两头还保存有两口古井。黄建坤与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是喝井水长大的。“那时井水又清又甜”。现在,搬离古民居的村民大多喝上了村里的自来水,但古井依然没有废弃。我们在古井前看到,多条水管连接着古井。“简朴的村民,他们用井水洗衣或洗刷”。

 

宋代窑址可找到花纹瓷片

“要看看我们村的宋代窑址吗,就在我们村矮围岭东南坡”。走访旧民居,冬日暖阳下,我们穿越山坡,来到村民所说的一处宋代窑址。据悉,这是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窑址。在山头,大大小小的瓷片遍布。有的带有细致花纹,有的还保存着半个碗的形状。黄建坤介绍说,窑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文物、研究当地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原载2013125<<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