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古村落满布历史印记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来源:南方日报    日期:2013-04-29 22:32:16

 

在惠州,有这样几十个古村落,它们大多数清代以前形成,广府、客家、潮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并保留着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那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古风犹存,是惠州悠久历史与村落文化的活化石。

近日,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和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4个古村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至此,惠州已有7个“广东省古村落”。

212,记者走访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和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找寻在这繁华的城市背后的古村落印记。

周田:清代村落  叶挺将军故乡

周田村建村于清代,是将军叶挺的故乡。当地政府整合了叶挺故居一系列的历史建筑,建起了叶挺纪念园。

村口一条新建的水泥路直接通向叶挺纪念园。叶挺故居、腾云学堂、练武房、育英楼等历史建筑,因年代久远曾经返修,但仍保留其传统风貌,仿佛可以看到昔日叶挺将军的点点滴滴。此外,政府还新建了叶挺纪念馆新馆、叶挺铜像广场、牌坊式门楼,与旁边的池塘、果园融合一起。在纪念园不远处,还集合了周田老屋、碧滟楼、会水楼、瑞狮围等历史建筑,现今成为了旅游景点。

纪念园周边集中了大量的古屋、老房子。由于很多老屋都是华侨祖屋,华侨大多数都在国外,老屋长期空置,大多数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有些老屋经不起风雨的侵蚀,都已经自然倒塌了。透过窗檐看到屋里,一片杂草丛生,阴暗潮湿,在破损的墙壁上还可以依稀看见已经褪色的壁画。

行走在古村落里,发现村民新建的房子较少,偶尔能够看见一两家水泥屋,周边的田园风光与村庄融为一体,仿佛又回归了久远的农耕年代。

目前,村里大多数人都出外打工,留下妇女和老人在家,不少妇女在自家的耕地上种菜自给自足。

在周田村里,时而发现一些形体庞大的古老树木,树干粗而结实,枝繁叶茂,不少小孩在树下玩耍。村民介绍,像这种古老的樟树一共有13棵,还有一些古老的榕树和相思树。政府为了保护古树,专门为古树林修建了古树公园。

走进古树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劲挺拔的古樟树,形态各异,其中一棵古樟树的树干5个人都合抱不住。该古樟树有600多年树龄,树冠冲天而上,树下有一块石头镌刻着“惠州第一樟”的字样。

当地流传着一些关于老树的故事。村民说,叶挺小时候帮家里干农活,辛苦劳作之余常于树下休息;在抗战时期,党组织也经常在树下召开群众大会,向农民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

在走访中感受到,叶挺的精神还深深地影响着当前的周田村。

叶柏香是土生土长的周田村人。在周田村生活了58年的她,自小就与叶挺拉上关系。叶柏香出生在古树公园旁边的老屋内,长大后嫁到叶挺故居后面的人家,丈夫的爷爷是叶挺的二哥。从1990年开始,叶柏香成为叶挺故居的管理人员,负责故居的看管和旅客讲解的工作,在20119月叶挺纪念园开园以来,她转去负责为员工准备伙食的后勤工作。

“政府把这些古建筑整合起来,建设纪念园,直接带动了村里的各项发展。”叶柏香说,现在每月到这里的游客都有上万人,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目前,叶柏香的老房子已经被征用建设纪念园,她在纪念园外面新建了房子。

叶柏香说,她对叶挺故居的感情很深。在叶挺故居工作已经有22个年头了,无论工作还是放假,她都要到故居里来看一下,“一天不来,感觉还有事情还没做完”。

范和:历史悠久  生活气息浓厚

在元末明初已经建村的范和村,是保留完好的古围村。当地居民介绍,村落最有价值的建筑为罗冈围、吉塘围、长兴围、尚德围、戏台等。

罗冈围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后。罗冈围如同一只装满米饭的箩筐,当地有一个风俗,围屋四周墙面不准开窗,忌讳箩筐有洞,谷物外泄。

近几年,村民修缮的痕迹明显,在大门口经过新修的门牌与周边的古建筑显得有点突兀。主巷道目前已被水泥修补过。当地居民介绍,原来是用花岗岩条石和河卵石铺就而成。由于要便围内居民出入,才铺上了水泥。靠近入口的部分民居的墙体已经被贴上砖片,与周边显得格格不入。

深入走进围内部,大量民居还保留着完整的建筑风貌,清晰可见,墙面为青砖,墙群用花岗岩条石砌筑。

在巷道中行走,发现罗冈围生活气息颇为浓厚。时而听到小孩的欢笑声,闻到从房间传出来的饭香,屋檐下挂满晾晒的衣服。目前围内的村民已经搬出去围外住,围内大多数民居是出租给外来人口居住。

在另一边的吉塘围,建筑的保存较为罗冈围完整,只有零星几户人家居住。

林周信是土生土长的范和村人,今年39岁,在范和村委工作。得知范和村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后,他十分高兴:“希望范和村成为省古村落后,通过向村民宣传古村落的重要性,更有力地对古建筑和风俗进行保护。”

古人建设定居点,讲究风水,讲究天人合一。在林周信看来,古村落的整体规划、建筑艺术,都远胜于今人建设的村庄。

他说,围村的防洪功能一流。范和村1979年和1989年曾经发过两次大洪水,围外都成了水塘,村民都往山上搬,但围内一点事都没有。

为了保留建筑的原来风貌,村里还从揭西请专门的手艺师傅来,为建筑上面的彩色绘画重新上色。林周信说:“现在懂得古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到处打听哪里有这方面的专才,就把他们请过来,就是为了保留古村落的原色。”

记者走访其余的围村,发现每个围村附近都有戏台。位于吉塘围外面的戏台,始建于清朝,长期以来修建过几次,在最近一次修建中,戏台横梁上画上了精美的壁画。

林周信说,范和村内有8个戏台,每逢农历3月23,组织本村村民表演唱戏,庆祝妈祖寿诞。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声音】

要强化抢救古村落意识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邹永祥:

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邹永祥分析,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古村落的保护投入和措施,与古村落的破坏和消亡相比,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邹永祥强调,要强化政府和村民的保护观念和抢救意识。

他说,在宣传方面,镇隆和皇思扬村的做法值得借鉴。镇隆把10条族规作为“三字经”,印发学校和各村学习,古为今用。皇思扬村请作家写了一本《皇思扬》,介绍该村文化遗产,出版后每家一本。这两种做法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即把本地村民视为享用本地文化的主人,以达到“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建好家乡”的宣传效果。

他还说,古村落有别于文物单位的保护。古村落是活态保护,不是文保单位的冻结式保护。村民是古村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承者。

邹永祥建议,要动员村民参与古村保护,保留并延续古村的生活气息、文化事像,再现部分历史文化的物境、情境乃至意境。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做到合理利用,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全县、全市的高度布局、整合。要从线、面而不是仅从一二个点去研究古村落的空间布局,对各个古村的地方特色、开放程度、开发内容和模式作宏观的布局,使之错位竞争,互为呼应补充,协调发展。

 

(原载2012214《南方日报》)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LINE-HEIGHT: 150%"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