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远的岭南,在汉文化的大统中,曾一度作为蛮荒的脚本,成就那些桀傲灵魂颠谪流放的舞台。孰不知,正类东坡贬惠情节,犹似如橼巨笔揭去中世纪黑茫茫的幕布般,令人惊喜又感恩地寻回理想家国,于是叹:地肥美,人甘居,青山秀水,山珍果异…… 惠州历史古老,早因宜居宜业而著称于世。这样一座城市,必然以它卓然鲜亮的人物来辉耀雕塑。若无葛洪、景泰入山,罗浮何生仙云道气?倘未尧佐、东坡南下,惠城又怎熠名郡风采? 梌山苗氏,就是惠州千百年来各类鲜活人物中的一串珍珠。梌山,是惠州开阜郡所,原循州府所在地,现今西湖中山公园一带。苗氏祖先武将苗之英,康熙元年从江浙奉朝廷一旨圣谕举家迁来惠州,历经数代,世袭武官,蔚成望族,后在梌山军衙旁置下祖屋。这个将门的后裔现今亦有从军者,但大多数人成为教授、专家,教育工作者。1989年,惠州苗氏家族就被授予“全国首届优秀教育世家”,现仍有30多人在教育系统工作。 2009年初从惠城区委统战部副部长职位退休的作家苗理洁女士,就出生于苗氏祖屋。在她记忆里,祖屋的左右厢房就有10余间,四个大天井,磨房、花池,还拥有一个很大的花园——宜园。美丽的宜园傍山丘而建,错落成三个层阶的景观,少小的她可以沿着赭红色的大麻石登到园中最高处,看全城风景,享受硕大的龙眼树带来的清凉,两层楼高的九里香上结着洁白的花球,几百年的老黄皮树上硕果累累,大榕树、杨桃、枇杷、石榴枝桠舒展,和全城的苍翠融为一体,叫天子和画眉们飞来跳去,昭示着这个家族的勃勃生机。 苗氏祖屋位于梌山“左瞰西湖,右瞰江”的佳境,向西穿越一百多米的古街就是美丽西湖,向东拐个弯穿出去下了埗头就是浩浩东江。由于父亲对饮茶的痴迷,她从孩童起几乎饮遍惠州城内所有茶楼,津津于各类美食。沿着西湖边有明月湾、西新、孤山茶楼,沿着东江边有太白、金星、高升等诸多茶楼,在那里能吃到东江盐焗鸡,糯米蒸鲤鱼,放了剁碎的马蹄(荸荠)的猪肉丸,可一层一层剥下皮来的豆沙包。大多时候,父亲则带着她在西湖边散步,那些卖腌蚬的,兜售钵子糕、柚皮糖的,叫卖凉茶的,以及沿湖闲适的人流和无边风景,都成为她生活中喜滋滋甜美美的记忆。 一千七百多年的梌山文化,可谓富集丰厚。经过苗屋曲曲折折的古巷,有为纪念名进士叶梦熊、车邦佑、李学一、杨起元而建古朴威仪的四牌楼,有因五位州官同住一条街巷而得名的万石坊。环绕梌山的合江古渡口、明代古城墙、朝京门、文笔塔、拱北桥、忆雪楼,无不以其厚重的人文历史无声涵育着这里的子民。走出城廓去,就有浩浩大江和阔朗湖水,舟楫咿呀,山峦叠翠,果树菜园,烟火人间。 苗理洁就是在这样自然山水、挚朴亲情的滋养下长大。父母以书籍做为孩子们的最好礼物,为他们订阅少儿杂志画报,并以俭约勤奋的精神影响他们,教导他们承担责任,直面家庭与社会。她的家族,男儿优秀血性,女子侠骨柔情。祖父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参与推翻满清的斗争。大伯是华南理工大学数力系教授,八叔是发明甘蔗造纸填补国内空白的化学专家,六叔即将大学毕业时奔赴抗日战场,他说,“在国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刻,儿女情长已是微不足道”。家族中的女子尤为坚忍,温文尔雅的四伯母是由惠州女子师范毕业的三十年代初第一批惠州女教师,培养新女性,桃李天下;堂姐苗娜娜大学未毕业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自愿响应党的号召去了北大荒;堂姐苗理正成为惠州一中的校长,为广东教育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苗理洁深得家族熏陶,早早就展露了梌山女子浪漫雅致、淑贤干练、敢于承担的性格和气质。 后来,还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四清”开始,然后是漫长的文革运动,“老屋有着精美雕饰的门楼被拆了,一间间厢房被拆了,花池磨房也了无踪迹,常青的宜园更是消失在尘埃里,只有残陋的大厅里几根黑如坚铁般的木柱子在顽强挺立。”她祖屋的宜园里,几百年的树木连同她的梦幻般的生活记忆一起为之砍伐。 痛心疾首中失去祖屋的经历,愈加激发了她对美好事物小心翼翼地呵护与保存。一个作家,最艰难的跋涉不是尘世的滚滚洪流,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塑造与成长。我们该怎样在残损的物质世界中重建灵性文明?又以什么来重续不断荡起又破灭的梦?她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的命运,当过知青,进过国企,下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后来在区委机关统战部工作到退休,不仅劳形案牍,其身为军属的默默坚守,难以言说的家庭担当,十数年不缀的笔耕,都令人动容。她始终怀揣着一个绚丽的文学梦,视写作为伴侣,为生命支撑,把创作当做自己的命运和归宿。 苗氏家族文魂武骨的感召力量,让她在工作之余,以饱怀激情,明灿,平实之笔,记述和保存了这个城市。让我们可以知道,原来的惠州是个怎样曼妙纵横的水城!她写下古巷青石上笃笃的木屐声,写下东江花月夜的渔歌唱晚,写下岭南别具韵味的市井风情,写下这个城市和这个家族在烽火岁月和苦难年代坚挺的脊梁与沧桑……她的散文集《水城故事》、小小说集《旗袍》和有关惠州人生存记录的散文集《逝水流痕》等,成为水城惠州“画像”的精本,其中《水城故事》获得惠州市第四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她从幼童到少女,又从一个小妇人接近花甲,心里始终珍藏着少小时那个几近完美的古城影像。纵使历经时代的创劫,古城安然开阔的生活依然在她的本心内运行。她站在这片土地上,颇像是梌山老屋旁那株火红木棉,守望着,承续着,光荣热烈。她一遍遍在老屋旧址前徘徊,写下《木棉花开的季节》、《凤凰树下的回忆》、《梌山随想》,再现野吏亭的浩浩江风,六合塔巍然气势,各类人物的命运交错。长天浩瀚,江涌水阔,她写下《古城墙拾忆》,发千古幽思。为老街画像,写出《浮想联翩水东街》,《老街的味道》。钟情于老城的习俗,写出《灯借天时格外美》,《节节生香》。缅怀自然少小,深感人文环境的破坏,为纪念明朝太子太保叶梦熊的遗迹,写出《芳草萋萋太保山》。写下《祈福之地话沧桑》,从元妙观的一个侧面记述反映惠州经济、文化和宗教事业的发展。她笔下更多的是市井人物,用素描的手法,留下弥足珍贵的时代影像,像《大井头人家》、《永远的守桥人》、《岁月回想》。描述美食之乡《蚬壳冈纪事》,写古村落《走进古村的遐想》…… 很多人在退休后于闲漫的娱乐中消磨着时光,她却步履急劲地行走在这个城市里,迫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压力,是的,那甚至成为一种压力。她寻找古城即将湮没的痕迹,采访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挖掘各种历史资料,以弥补自己记忆中缺失的生活碎片。这个城市有太多太多应该保存的历史文化,有太多太多荡气回肠的人和事,她用文字溯造与追忆那老屋、古建筑的根脉血源,纪录本土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重塑过去时光中美好动人的故事,推动惠州民间文化艺术,为老城历史文化的保存与维护奔走发声。这样春风化雨的博爱情怀,不需标榜,却已无形中彪炳在生养她的这片土地,影响着这个城市文化与商贩中人。 很少有人像她这样,虽然有生以来,未曾离乡背井的远足,是始终依恋着这一方水土长大,对家乡真挚的赤子之情,却比任何一个游子的乡愁来得更为浓切。生活时日长久的消磨中,很多人早已木然,因循,她却始终葆有异常鲜活的触觉和灵魂,超越了自身诸般困境和压力,为家乡写下大量优秀的文字。这是一个本土文化的忠诚守望者,她承袭了梌山的贵族气质,又浸染了一个时代意念铿锵的烙印,中正严谨,毫不妥协。从不把自己的伤痛示人,微笑所及,坚毅果决,令人暖意融融。 在诸多满怀深情的缅怀之后,她又能通过另一脉源自内心对生活真切的关怀与热爱,与现实达成谅解,能够享受现在事物的阳光美好,并不抱怨隐忧。她有意识地去维护社会的传统与道德,却毫不拘泥固封。在政府工作几十年中,以廉政勤奋赢得大家信赖,看到群众困难,都是竭心尽力地去帮助。对身边的亲戚友人邻里极尽关怀,对所处生活中的社会事务提出中恳意见,并身体力行去践行改善。她从不放弃生活的细节,哪怕是走在街上看到水管爆了,都要打电话到自来水公司反映情况落实为止。这种少小即培养的国民责任感,一贯以承地带到了写作中,故而她的文章时时流露悲天悯人的情怀,但其阳光大气,完全不同于小女子的悲悲切切。 渡海而去的小堂叔苗继顺,常在新加坡和香港往返,对惠州的关注从未消减,甚至还兼做了本地网络论坛网名为“循州不肖生”的知名坛主。她写下家乡的文章,精于古典文学的堂叔往往如获至宝,连夜作了评语,加了前言后辍,发在家乡的论坛或海外的文报。他们这一宗族血脉如此紧密联系着,也是缘于一缕释不去化不开的乡愁啊! 这一缕乡愁,就这样把把现在与过去,把异国与他乡,把遗落与再造,风筝般的系挂住。 这乡愁,在过往中寻梦,在人性的光辉中留恋仰望,在美好淳朴的人生理想中徘徊、度量,吟哦……如屈原之怀瑾握瑜,似苏武汲汲之于暮烟,勾引起人无限怅惘和遐思。
|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