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初冬灿烂的朝阳,他昂首阔步地走进惠州市会展中心2号大厅,立即被优美熟悉的客家山歌声拥进怀里。沐浴着甜美的音乐向里走去,一个简陋的舞台陡然让他心跳加速起来。不,确切地说,是舞台旁边的白底红字“惠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温暖。仔细再一打量,眼前的场景更是令他心情激动思维万千。心里喃喃地念叨:民间工艺的春天终于来了。 占据半个展馆的用民俗图片隔成的一个一个小格间的“民间工艺馆”,像许许多多的“凹”字首尾相连,恰似渊源流长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展览区灯光璀灿人潮如流,但比灯火更闪亮更吸引人的是里面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展品:木雕、玉雕、泥塑、瓷器、陶艺、剪纸、沙画、绢花……每一位老师都神采奕奕兴高采烈地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里,忙忙碌碌,像一个一个勤劳快乐的小蜜蜂。 看到这一切,他不由地加快了步伐走向自己的宝贝们——惠州彩瓷展柜。 “西湖泗洲塔”、“客家围屋风光”、“富贵连连”……一件件或盘或碟或盆或瓶的东江紫砂碓彩瓷器,如一个个遗世绝尘的凌波仙子,亭亭玉立于一团桔黄色的光环里,尽情展示着自己凹凸有致婀娜曼妙的身姿,迎接着主人的到来。 他用爱抚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这些珍宝,爱怜不已百看不厌,犹如母亲看爱子似的。可不,眼前的这些孤品东江紫砂碓彩瓷器正是他的孩子,是他三十多年的血汗结晶……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他,惠城区金带街人。高中毕业那年,跟十几个幸运儿一起,从1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了惠州彩瓷厂一名职工。多年以后,他才知道,从家里到彩瓷厂的路,虽然只有短短几华里,却让自己走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虽然已从学习瓷板壁画、到生产线师傅、然后学会配制颜料,最后擢升为产品设计师的英俊青年,走到如今的两鬓微霜历经沧桑,但他仍然坚定不移地走在惠州彩瓷的这条小路上,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因为他知道,惠州彩瓷不仅承载着惠州几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每一件东江紫砂碓彩瓷器都烙有他渐行渐远的青春印迹和甘苦自知的记忆。 “惠州也有彩瓷?”跟大多数人一样,第一次认识彩瓷工艺美术师、惠州彩瓷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汉新老师时,我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疑惑。 其实惠州陶瓷制作历史可以上溯至三千多年前,在惠城区三栋镇发掘的春秋时期制陶窑址就是实据。据史料记载,惠州东平窑,曾是北宋广东三大民窑之一,只是不知什么原因,东平窑只兴衰发展160余年,就在一千多年前熄火了。直至解放后70年代,惠州才又重拾旧梦,成立了惠州彩瓷厂,延续着数千年惠州陶瓷工艺,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不过虽然彩瓷厂后来倒闭了,但遗落在民间的东平窑却从未熄火,他们像一个个蛰伏在土地里冬眠的青蛙,默默守候着春天的到来,只待惊雷唤醒人间,就会蛙声十里出山泉。 面对我的无知,刘老师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他如数家珍地向我详细地介绍惠州彩瓷的前世今生。 你仔细看看这个红色的“年年有鱼”。 洁白如玉的瓷盘上,一尾鲜红的“雕像”似的鲤鱼跃跃欲飞,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模样,恍惚眨眼间就会化龙驾云而去。 这条鱼,虽说跟其它东江紫砂礁彩瓷一样,在传统的釉上色颜料里面添加本地东江沙,绘画烧制而成。但业内人士都知道,红色是比较难烧制,特别不能加厚,一加厚就容易脱落流泪。当年这个拦路虎曾让多少英雄豪杰铩羽离去仰天长叹。但你看我这个鱼,约有0.5厘米厚,还可以加厚,不仅颜色浓烈层次丰富,而且坚固耐用,抠都抠不掉。这就是东江紫砂碓彩瓷最大的特点——脱胎于传统而胜于传统,立体鲜艳,新颖别致,像微型雕像般,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这种堆彩技艺,是我在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潜心多年,大胆创新不断尝试,同时利用本地优质东江沙为材料,创作出来独树一帜有地域特色的惠州彩瓷。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已度玉门”。随着一句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呼唤,那些即将消逝在滚滚现代化浪潮下的,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观念的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及老手艺,终于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成为急剧变化浮躁不安的现代人找回灵魂寻求心灵安慰的必经之路。 春天已经来了,惠州彩瓷,你还在等什么! |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