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逐梦乡愁,情怀难舍
作者:张燕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9-06 17:10:43    浏览:3101

曲指一算,移居惠州不觉已整整二十载,从生疏到适应、从熟稔到真正爱上它,这种磨合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长时间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慢慢地,这里的一草一木渐变亲切、温暖了我的视野;这里的秀山丽水占据了我的心、晨雾夕风已融入我的脉博——惠州,已成为我心灵的新寄托。不觉间故乡的记忆就此模糊并渐渐远去,就像一樽烈酒在时间的推移中不再醇香浓厚,淡化为薄酒一杯。

2014年8月15日,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在南国书香节拉开了序幕。一走进民协展场,我不由自主地被攒动的人流裹挟着,人群走,我也走,人群留,我也留。在民俗馆的挂图上,我看见一排排老房子前的晒坪上,一群老翁老媪举着活动的老式棒槌在拍打着豆荚,滚圆而饱满的黄豆蹦了一地,浓浓的乡情里满溢着丰收的喜悦;我看见那些简易的木质饼印上,一只只巧手敲出一块块印着“福”、“寿”图案的米饼,米饼在空气中散发着诱人香味;我还看见系着围裙的补锅佬、叼着烟仔的阉鸡佬拿着小巧锋利的阉鸡刀……这一张张画面多熟悉!真是久违啦。如今不少民间小手工业在产业化进程中淘汰或已消失,但我脑海里还是跳出了许多关于过去的种种记忆,感觉特别温馨。

指着打七夕水的图片,几个中学生对民间凌晨洗七夕水、争相储存七夕水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看见接妈祖、打醮的习俗更是兴奋不已:“咦,还有这样的风俗?”“妈妈,这是什么?”一个小男孩指着弹弓疑惑地问,旁边的一位叔叔忍不住插话说:“这是弹弓呀,小时候我们专门用来捕捉小鸟的!”周围的人听了都会心一笑。是啊,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弹弓就是他们儿童时期最淘气而且最难忘的回忆了。牵着稚儿的手,年轻的妈妈指着一个手炉和古旧的油盏,绘声绘色地说起了阿嬷的故事;一位陪着老人的中年妇女,掀开一顶老式花轿的轿帘正在笑谈着什么。我发现一个头发花白、梳着髻的七旬老人在我身旁站了许久,是瑶族少女的成年礼还是祠堂里的花灯让她好奇?老人沉思着,布满褶皱的脸庞里分明闪过丝丝笑意,她在残存的记忆里捕捉某种美好的过往?

过了几天,我忍不住又往艺博会跑,在展区里我竟然看见了不少“熟悉”的面孔:那个身怀六甲的孕妇,前些天在谜区里猜谜解题,我的镜头里摄有她沉思的面孔;在售书区的人群中,那个戴眼镜的花甲老人,醉心于了解惠州本土的历史文化,继开幕式那天购了《惠州文物志》后,今天又买下一本《惠城文史》;扶老携幼的观众们带着探询或好奇的目光,在一间间展室盘桓,微醺在民间艺术的芳香中。

在民间艺术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满一只只竹簸箕,它们大小不一,里面是庄敏的泥塑世界:花草鱼虫、十二生肖栩栩如生;一个戴着笠帽的渔家妇女,脸上挂着恬静的微笑望着前方。我想,她的前方有一艘归航的船,船上载满活蹦乱跳的鱼虾、还有渔家汉子黝黑的笑脸吧?毛国忠又带来了精彩的新作:墙上那件柔软厚实的蓑衣骗过了不少观众的眼睛,那可是一块实实在在的木头啊。他的根雕十分注重细节表现,观众的目光跟着他的刻刀,全被吸引到人物的胡子、皱纹里去了。陈万景的木雕、贾淑云等人的剪纸、朝军的铁艺、余小伦和刘汉新的彩瓷、陈圆芝的刺绣、王云鹏和张宏秋的陶塑……琳琅满目,目不暇给,怪不得展区里人潮济济。张琼添则在现场收了一批批“临时徒弟”,她的绢花丝网花以假乱真,一堆堆绢布彩纸瞬间被她变成一束束五彩缤纷的花朵,真是羡煞了游客。一个中年男子在她的档位前转来转去,最终把琼添的花全部打包,一朵不剩。呵呵,君子好逑!

猜谜区里挤满了人群。谜语,这朵古老的民间文学之花在艺博会上灿烂盛开。那黄的红的绿的谜纸蔚然成林,一行行一列列迎风招展,磁铁般粘住了观众的视线。谜纸下一个个苦思冥想的表情和迥异的神态十分有趣:锁着眉头的、在空中比比划划的、挠头抓腮的、捏着耳垂的、托着下巴的、盯着脚尖的、眼珠上翻的、歪着脑袋的……这分明是一幅表情百态图啊!用夸张一点的说法,就是有多少条谜面就有多少种表情,不信?你自己去看看。谜面共有1700条,光是与惠州题材有关的谜语就有700多条。这是市民协通过“惠州民间文化网”面向全国各地征集而来。谜面有难有易,能满足不同解谜者的需求。前来破谜的人实在太多,谜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每天补充几百条,前后共消耗了1500条谜语,也送出了不少丰富的奖品。

在艺博会舞台上,7.2平米的大屏幕每日循环播放着惠州省级古村落纪录片、惠州民俗摄影作品和动人的惠州歌谣;一连四天,四场57个节目的民间表演艺术轮番登台:山歌、渔歌、幸福惠州、民间舞蹈与武术等等,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表演区被围得水泄不通,如云的观众凝聚成书香节旺盛的人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已嚣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中间,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已渐行渐远甚至消失不见,不仅是孩子们,连不少成年人对民间文艺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甚至一无所知,难道传统的东西真的就此离我们而去、逐渐走向断层与没落?其实不然,从两届艺博会游客观展热情高涨来看,人们的潜意识里渴望返璞归真。这些草根文化为什么能获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原来在这些饱含着泥土芬芳的一件件艺术品里,多少人在寻觅故园的根、多少人留连在这些传统文化的记忆中啊!

艺博会展出的作品纵横了惠州民间艺术的古今,凸显了几百年来民间生活的清晰脉络。这些传统文化的活态存在,是民间礼仪、文化知识、爱好及信仰的历史沉淀;这一件件作品的收集与整理,是后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总结回顾,也是民协工作者们致力于民间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如果说,首届艺博会用45个种类、1300多件民间艺术品展示的是惠州民间文化的冰山一角,那么,本届艺博会3800多件文化艺术作品,则是惠州民间礼仪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年节习俗、信仰习俗及民间艺术与游乐习俗等传统文化更为全面的展示,是历史的浓缩与民间智慧的结晶。

 人们在那浓郁的乡情里久久地留连、顾盼回首,那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拥有一份共同的、难以割舍的乡愁;共同拥有一份对根的守望。《史记》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重新认识我们古老的文明和文化价值,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我们拥有的,是最美的民族特色;这份乡愁,是不能失却的永恒记忆。

艺博会结束后的某个夜晚,我竟然梦见了儿时滚过的铁环、吃过的煎堆,还有从那简朴烟囱里飘来的袅袅炊烟……一幕幕久违的、遥远得几乎淡忘了的场景原来如此深入我心,熟悉如昨。蓦然明白,原来故园在我心中从来不曾淡去,那些深深浅浅的记忆,是骨子里对每一寸故土深深的眷恋,是对家乡一山一水的惜护,是对一草一木无边的依恋与守望啊。

逐梦民间,记住乡愁。

 

 

 

分享到: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