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主席当年赞誉彭德怀元帅英勇无敌形象写下的诗句。
今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疫战役中,我们也看到三个熟悉的身影,他们正以张飞收缰勒马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在抗疫最前线,与新冠疫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就是从抗击“非典”、“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三大战役一线走过来的“抗战”老战士——郑如添、张志军、庄穗香。
郑如添:
选择了医生职业,就要随时准备奉献一切
他叫郑如添,敦实的身材,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虽然表面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却是在经历了抗击Sars、MRES三大战役考验后成长起来的感染科主任。如今,成了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主战场的领军人物。
从1月19日接到收治惠州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任务那一天起,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连续20几天带领他的团队,坚守在病房,打响了惠州抗疫的首场战役。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与他的同伴每天都必须穿着厚重的防护隔离服,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在密不透风的隔离病房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口渴了,忍着;尿急了,憋着。查房、会诊、研判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等所有病人处理完后,一个个早已成了“落汤鸡”。脱下防护服,他还要继续组织人员培训、检查救治药品和防控物资、监督个人防护措施落实、做好医生护士的心理辅导……繁重的救治任务和工作压力,使他不敢有片刻的松懈。他说,这些日子,只要一闭上眼睛,满脑子全都是救治患者的画面。
的确,全院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感染科,任谁都会感觉“鸭梨山大”。因为,这毕竟是惠州抗疫打响的第一枪,他没有退路,唯有背水一战。“战之必胜!”这是他在全科动员会上喊出的口号,也是全体党员面对党旗,默默许下的承若。
当他的家人看到网上有关疫情凶险的报道,都很为他担心。他儿子实在忍不住,打电话问他:能不能退出一线救治组?他反问儿子说,如果你是战士,敌人打到家门口了,你会退缩吗?
是的,他不会退缩。他说,作为守护生命的战士,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准备随时为人民健康奉献一切。
几年前,当他还是感染科一名年轻骨干医生时,就曾经拼杀在抗击SRAS、MRES的第一线。是他主动请缨承担了科室第一例非典疑似患者的诊疗任务。在参与首例输入性MRES患者专家组会诊中,不惧与病人“零距离”接触,问病史、查体、吸痰、采样、留取标本,(此处有删句)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战胜MRES付出了艰巨的努力。2003年,他荣获了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其实,面对生死,每个人都多少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郑如添也一样,他虽然是战士,但也是人,而不是神。他说,第一次接触Sars患者,心情也特别紧张,走进病房时,颤颤惊惊的,两腿发软,与病人说话都很小声,晚上睡觉也睡不着。他说这是作为一个医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练过程。因此,面对这次新冠疫情,他更加关注年轻医生的精神状态,处处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坚定信心,做好防控,降低风险。
1月28日,当惠州首例新冠肺炎病人痊愈出院时,他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稍许放松。所有的付出换来了(此处有删句)首战告捷的喜讯。那一刻,他感到无比欣慰,在疫情当前的关键时刻,整个战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退缩,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性、传播性和致病性,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他们赢了,赢在一个战士的斗志,一个医者的担当,一个天使的情怀!
张志军:
哪里需要我,我就到那里去!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这是最近在网络上频频出现的一句流行语。张志军就是这样一位负重前行的人。不同的是,他是肩负着使命,朝着危险的方向逆向前行。
什么叫担当?什么叫情怀?张志军以他的行动,给我们做了完美的诠释。
这位也曾参加过几次“抗战”的年轻主任医师、共产党员,当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他再次临危受命,奉召调回感染科,出任科副主任,冲上了抗击新冠肺炎战役的最前线。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在突发疫情的紧要关头,他被医院点兵点将推上一线冲锋陷阵了。
非典来了,他来了。一个电话,他从其他轮转科室及时回到感染科接受任务;
MERS来了,他也来了。一声令下,他立即从感染科赶去重症医学科协助防控;
新冠肺炎来了,他又来了。一声召唤,他二话没说,从下属医院迅速奔赴感染科一线参加抗疫;
如今,随着疫情形势的需要,他又服从安排,履新承担组建新的感染病区的艰巨任务。
在他频繁调整岗位的履历中,似乎都和一个关键词有关,那就是“疫情”。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也印证了他奉为座右铭的那句话:哪里需要我,我就到那去;那里有硬战,我就往哪里冲。
确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没有别的理由,他说,只因为他是党员,党指向哪里,他就打向哪里。
他还清楚地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他还是个住院医生。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他接到参加抗击非典任务时,竟没有丝毫的畏惧,二话没说就领命参战了。到2015年参加MERS战役,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协助ICU防控疫情做的滴水不漏。虽然这两次战役给了他许多的锻炼和积累,但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他却感到肩上的压力比前两次大了许多,因为他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要指挥一个团队,要面对所有的确诊病人和重症病人。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从新病区组建后开始收治病人,他既要负责临床救治,也要负责科室管理,经常从早上忙到半夜十一、二点也下不了班,有时忘记时间错过饭点,只好三顿并作一顿吃。每天都得操心怎样改进防控措施,怎样优化工作流程,怎样调整治疗方案,怎样加强个人防护等等,任何一个细节他都要做到准确到位,任何一个环节他都要求万无一失。责任大过天,他丝毫不敢马虎。
从1月19日参加抗疫以来,张志军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好在他爱人也是医院医务人员,尽管很担心他,但更多的是给予了他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偶尔给他打个电话时,也总是以亲昵的口吻给他逗乐,让他能够得到稍许的放松:“老公,你儿子还小,老婆还嫩,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哟。”每当此刻,张志军心里就感觉暖暖的。
庄穗香:
在抗疫战场挺直党员的主心骨
庄穗香,一位军旅出身临近退休的老护士。别人在这个年龄早已离开了临床岗位,而她却始终初心不改,以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军人特质,与一班年轻护士一道,再次拼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
从脱下绿军转,到穿上白大褂,庄穗香始终没有褪去军人的本色,至今依然将自己当作一名战士。在她看来,战士就应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冲在最前面。于是,在历次突发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总能看见她在抗疫前线冲锋陷阵的飒爽英姿。
2003年,正逢非典横行。庄穗香所在的感染科成了收治病人的主战场。作为当年科室的青年护士主力,她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扑在救治、护理病人的第一线。打针、抽血、送药、送食物,所有零距离接触病人的活,她都争着干,抢着上,将每一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做到位,以无私无畏的付出,获得病人的赞誉。这一年,她37岁,被评为广东省抗非典先进个人。
2015年,庄穗香与那场突如其来的MRES疫情再度较上了劲。当全国首例MRES 确诊患者意外地“闯入”惠州,她仿佛是战场上看见敌人来犯的战士,两眼布满好战的血丝,主动要求参战。凭着非典战役丰富的经验,她被首批选派到救治病人的最前沿——重症医学科,承担起院感防控的重任,成为一线医护人员安全防护的把门人。在这场战役中,她的军人作风表现的淋漓尽致,培训、检查、指导、监督,无一不是雷厉风行,严肃认真,为确保医护人员、住院病人、社会大众“零感染”, 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一年,她49岁,被评为惠州市优秀护士和最美天使。
2020年,当人们还沉浸在“爱您爱您”的遐想中,时光老人又打开了另一只潘多拉魔盒,新冠肺炎疫情像一片阴霾,恐怖地笼罩在国人头上。
惠州首例确诊患者来了,感染科再次被推上抗疫战场的风口浪尖。疫情就是命令!庄穗香坐不住了,从骨子里再度爆发出军人一往无前的气魄:我是党员,我要参战!
此刻,谁的心里都非常清楚,这是一场艰苦险恶的持久战,对于一个临近退休的老护士来说,无论年龄还是身体都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庄穗香同样明白,不能身披厚重的铠甲亲临一线,那就用自己的经验护卫前方,坚守后防。
每天早上,她都会在隔离病房通道口,监督、检查、协助、指导医护人员正确穿戴防护服、隔离服、口罩、靴子,并及时做好各类防护物品的清点补给。中午11点,在医生查完房下达医嘱后,她又要马上查对确认,打出执行单,安排运送人员取药,通知一线护士执行医嘱……一阵忙乎后,饭点早已过去,午休更是没有可能了。而下午的工作依旧繁杂,每天都要干到晚上七、八点,她才能放心去休息。
连续二十几天,所有一线人员都把她的辛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就像一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大家,成为大家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