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至2013年冬我应惠东县铁涌镇党委政府的聘请,主编《惠东县铁涌镇志》时,了解到铁涌镇有十多名革命烈士(在县级以上民政局有存档的),其中有两名革命烈士是新寮村藉的,这两名革命烈士是苏佛和杨帝林。苏佛是在解放战争年代参加粤湘赣边纵游击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牺牲;杨帝林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76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杨帝林烈士也是我20世纪70年代初在惠东县铁涌镇新寮小学任教时的学生,因此对他比较熟悉,也较有印象,所以当我看到他的名字时,就引起我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后来我还采访过铁涌藉与杨帝林同年参军同在一个部队且同年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退伍军人冯佛水和郑友添同志。另还电话采访在深圳工作的杨帝林的弟弟杨帝鑑先生,这样我对杨帝林烈士参军后的部队生活和他听从党的指挥,在国家危急之时毫不犹豫奔赴战斗最前线,为保卫祖国安宁和社会主义建设,英勇战斗,直至牺牲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此我写成此文,以表示对烈士缅怀纪念。
杨帝林于1958年10月生于广东省惠东县铁涌镇新寮村(时称铁冲公社新寮生产队),父亲杨木基,母亲陈茶娣。杨帝林于1967年9月至1972年7月在惠东铁涌新寮小学读小学。时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我当时在新寮小学任民办教师,他读五年级毕业班时,我任该班的语文科老师和班主任。记得当年的杨帝林同学,年龄14岁许,身体个子比较瘦小,但他能遵守学校纪律,学习也较认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造反有理”影响,学生纪律令人头痛,有些学生无心向学。但杨帝林同学上课时能静心听课,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比较刻苦用功,因此他的学习成绩比较良好。有一次我上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理想》。他在作文中写道:“这一学期是我走完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在我们即将走出学校大门时,首先我要感谢学校老师的教育培养!时间宝贵,我要抓紧努力学习,争取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读完初中后升高中,高中毕业后升大学。总之我要不断努力学好本领,准备将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建设家乡美好家园添砖加瓦。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全,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学校每周还有半天的劳动课。每遇劳动课,杨帝林同学总是积极肯干,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那年“六一”儿童节杨帝林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临近升中考那一个多月,我因担任该班的语文科教学工作,又是班主任,因此我对该班加紧进行复习辅导工作,就连星期天也利用起来了。那时杨帝林同学非常自觉,按照老师指导,废寝忘餐地学习。
那年7月初旬一天清晨,我带领该班同学从学校步行8公里赶到铁涌中学,参加一年一度的升中考试。至8月初旬放榜,杨帝林和多位同学果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铁涌初中学校。当我到杨帝林家把录取通知书交给他时,他高兴极了,并发自内心的感激,说:“彭老师,感谢你和全校老师的教育辅导,使我能考上中学!”我说“不客气,老师做了应该做的工作,这是你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要谢就谢上级政府和党。”
杨帝林升到铁涌中学读初中两年。据中学老师反映,他在学校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也很优良。据其弟弟杨帝鑑先生回忆,1974年夏他参加了升高中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水平,因为当时“文革”的原因,没有被正式录取。后来杨帝林也愉快地回到家乡惠东铁涌新寮村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他回乡后表现好,被生产队选为记分员。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农业生产还很落后,刀耕火种,农民耕田靠用犁耙驶牛翻地,插秧弯腰弓背,割稻手工谷桶打,运输靠步行肩挑。杨帝林担任生产队的记分员后,白天要与社员一起到田间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又要为社员记工分。每天晚上忙得不可开交,尤其到月终要进行结算,工作更多。有多少次,他母亲半夜醒来,还看到儿子帝林的房间还亮着煤油灯光,他还在噼里啪啦打着算盘珠子,为社员计算工分。母亲催他休息:“半夜十二点了,还不休息,别熬坏身体啊!”此时他总是说:“妈,我会休息。因为是社员们用苦力流汗得来的工分,所以我一定要认真结算好,这样才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信任啊!”母亲听他这样说,也只好任由他了。
1975年冬上级发出了“适龄青年应征参军”的号召。杨帝林心里十分兴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他早已就有的理想,因此他与父母等家人商量后就到新寮大队(村委)报了名,不久就被批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6年春,杨帝林光荣入伍,被分配到广州军区54314部队88分队当战士,任机枪手。驻营地在湖南省常德市。
杨帝林参军后,在部队经过严格的训练,很快习惯了军营生活。在部队首长的指导下,他也严格要求自己,苦练过硬本领。几年来通过不断努力,他的枪法达到纯熟状态,射击目标非常精准,几次实弹演习,他都被评为“优秀”,并几次受到部队的嘉奖。
1978年,我国广西边境多次受到越南军队的侵扰,越军炮弹还炸死炸伤正在生产劳动的多名我国边境农民,气焰十分嚣张。我国政府多次交涉和警告,也不收敛,反而得寸进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央军委最后决定调遣部队进行“自卫反击战”,狠狠教训一下敌人,以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尊严!
1979年2月,杨帝林所在的广州军区54314部队奉命奔赴广西边境前线,当时一同随部队前往的还有惠东县铁涌镇藉的战士胡佩南、冯佛水、郑友添等八位同志。2月26日战斗打响,54314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阵地谅山方向发起攻击。当时杨帝林与胡佩南打头阵上了战斗的第一线。他们冲锋在前,战斗在最前线。杨帝林在阵地上架起机关枪,愤怒的子弹划着闪亮的火花,像雨水般向敌人阵地飞射而去,敌兵在卷起浓浓尘土的阵地上倒下。不一会敌军阵地哑然无声了。
此时,部队指挥官向战士们发出向前推进的命令。于是,杨帝林架起机枪,和战友们向敌人前面阵地冲去。就在他们在山野间向前冲去时,突然,隐蔽在前面山坡上的敌人暗堡向他们射来恶毒的子弹。杨帝林不幸中弹,当场壮烈牺牲。战友们急上前救护,他已经满身鲜血,倒在地上••••••战友们看着眼前的情景,怒火在心中燃烧!大家众志成城,一齐向敌人暗堡射去愤怒的炮弹,摧毁了敌人罪恶的暗堡,打得敌人狼狈不堪,我军又夺取第二阵地的胜利。
杨帝林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部队指挥部在战斗第一线上向官兵们宣布,给予杨帝林同志记三等功。
1979年3月“自卫反击 战”结束,部队凯旋回师。广州军区54314部队召开“自卫反击战”总结庆功大会上,部队给予杨帝林同志追加三等功,并在大会上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杨帝林烈士牺牲后的1982年,广州军区对楊帝林烈士又颁三等功,并号召全军官兵向杨帝林烈士为保卫国防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学习!
杨帝林烈士牺牲后,部队把他的遗体安葬在广西边境的凭祥市友谊关镇南山烈士陵园中,园中有许多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墓地,园中四周苍松翠柏,显得庄严肃穆。
广西省凭祥市友谊镇(中越边境)南山烈士陵园中的杨帝林烈士墓
2010年春惠东县民政局罗永茂局长和刘主任带领惠东县上过当年“自卫反击战”前线的退伍军人冯佛水、郑友添、楊杨广华等八位同志,不远千里奔赴广西凭祥市友谊关镇南山烈士陵园祭拜杨帝林烈士的墓。当他们来到烈士墓前,顾不得远途跋涉后的腰酸口渴,便赶紧扫净墓碑周围的碎片和污垢,然后并排向烈士墓碑低首默哀三分钟,并深深三鞠躬致敬。之后点上一扎香,摆上烈士生前爱用的香烟、酒和果肉之类。冯佛水和郑友添等人对着墓碑说:“老战友,今天我们来看你了!分别几十年了,我们都非常想念你啊!”之后,罗局长、刘主任和战友们开了个简短的对烈士追忆小会,然后再向烈士墓碑三鞠躬,挥泪告别。
杨帝林烈士牺牲时年仅21岁,他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青春!他的生命虽短暂,但他的精神将永放光芒,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祖国光辉的史册上,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为缅怀杨帝林烈士,我想以下面一小诗来结束此文:
南山陵园一棵松,
高高挺立显威风!
狂风疾雨无所畏,
寒冰冻霜更从容。
英雄墓前忆君功,
卫国战线献青春!
鲜血洒在边境上,
英名永留汗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