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对惠州市委办干部刘艳军而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因为从那天开始,他多了一重身份: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驻村干部,出任上东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蓝田瑶族乡上东村位于惠州市最北端的山区,37平方公里的面积,山多地少,连称“八山一水一分田”都勉强,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也是广东省重点贫困村。全村2393人,贫困户达50户192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2.7万元。触目所及,村子卫生脏乱、交通闭塞,房屋破旧低矮,乱搭乱建,河流无堤,村道崎岖,路灯“熄火”,陂头损毁,公共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村子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不少。最要命的是,因为贫困的缘故,村民的精神面貌较为萎靡,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村子缺乏生机与活力。上东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分,是少数民族—瑶族聚居的村庄。
刘艳军“接过”上东村“名片”的时候,心里沉甸甸的,上东村困窘的现状和惠州市委要求将上东村打造成省级扶贫示范村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改革开放38年以来国家取得巨大成就和上东村村容村貌数十年难变的对比更让人心酸。刘艳军知道,他的扶贫工作将是一场实打实的硬战。而军人出身的刘艳军最不怕的恐怕就是“打战”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瑶乡脱贫的领路人,和上东村的瑶族同胞们一起,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下,统合各界力量,打一场突破贫困重重包围的“战争”。
刘艳军“突围”的指导思想仅仅是三个字:精、实、力。所谓“精”,是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要精准,扶贫台账资料整体要精细,扶贫产业和民生项目要打造成精品;所谓“实”,是指帮扶总体方案制定要务实,驻村工作作风要扎实,基层党建基础要夯实;所谓“力”,是指扶贫工作要形成合力,扶贫工作要善于借力,扶贫工作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力。在“三字经”的“指挥”下,刘书记的“突围”策略出台:发展上东村的集体经济与帮扶贫困户的工作并举;改变村容村貌与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同时进行;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一个都不能少;最终让上东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走上一条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产业脱贫的道路。
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的整体收入是扶贫工作迫在眉睫的事情,刘艳军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合力攻坚,借力社会爱心企业,投资约48万元,建成4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村每年集体收入约4.5万元;筹集50万元入股娃娃鱼养殖企业,每年贫困户可分红4.5万元;种植高山茶约80余亩;将村委办公楼的墙面和宣传栏分别出租给惠州联通公司和惠州市福利彩票公司做广告用,每年获得租金各3万元;刘艳军和村“两委”班子还利用政策资金40余万元,在高速公路旁设立一个大型广告位出租,预计每年可获得租金8到10万元……刘艳军每每算着“村账”,每每开心地笑,从2016年集体收入的2.7万元到2017年的23万元,这当中的一点一滴,都是心血和希望啊!眼下,佳兆业集团的扶贫项目即“上东村生态果园”的建造工作正在进行中,8.04亩的红枣种植园、32.2亩的大棚种植园、5.5亩的桑葚果园、11亩的无花果种植园,让村民看到了上东村更加美好的前景。刘艳军说,届时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此外,刘艳军不忍浪费村里富余的女性劳动力,于是村里办起了“龙门县上东瑶小妹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村里自产的粘米、花生油、瑶乡米饼等,寄托着刘艳军和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为村里的集体经济添砖加瓦,让脱贫致富的“突围战”打得更响。
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收入显著提升的同时,贫困户的日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艳军帮扶贫困户的方法“别具一格”,他采取的是“一户一法、分类实施”的帮扶方式。打从他进驻上东村的那一日开始,他就将村子的具体情况摸了个透:谁家有几口人,住房多大,有几个劳动力,收入多少,性格怎样,因何致贫,他都心中有数,可以出台精准的帮扶办法。于是,贫困户谭海坚、谭雁英改善了住房。今年,谭海坚还在屋子的旁边加建数十平方米的房子,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2016年,市委办一次性采购了36头水牛分给贫困户发展养殖业;2017年,刘艳军协调惠州市海洋渔业局给养鱼的贫困户赠送了5万多尾鱼苗;贫困户杨金发通过小额信贷入股了茶场,他管理茶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茶叶有收成的时候,他还可以分红,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刘艳军还鼓励村民种植竹子和杉树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改造上东村的村容村貌也是刘艳军工作的重点,自2016年4月驻村之后,他多方奔走,沟通协调多个部门,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落实了“上东村幸福安居‘十个一’”工程。一个上东卫生站、一个农村淘宝、一个公共服务站、一个幸福安居、一个文化宗祠、一个村文化广场、一条上东村道、一个公共厕所,一个污水处理系统。上东卫生站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卫生站里能得到健康的呵护,卫生站前还专门开辟了“健康教育宣传栏”,指引村民健康生活。一个20世纪50年代的老兵对刘艳军感激莫名,他对刘艳军的感谢话语均化作朴素至极的一个“好”字,在他心里,刘艳军就是“好书记”。这卫生站是刘艳军进驻上东村后上马的第一个项目,在他眼里,村民的健康是头等大事。农村淘宝是实现上东村与“互联网﹢”时代对接的产物,是跟紧时代步伐、不落后不掉队的具体表现。公共服务站整洁明亮,是村民们经常“打卡”的地方。村民们习惯了有事找刘艳军,大到要追讨赔偿款,小到解决邻里纠纷,请刘艳军出马解决成了常态。
“幸福安居”是村容村貌的亮点,是龙门县幸福安居工程的示范样板项目。位于村道旁的“幸福安居”建成半环形状,外围是褐红色木栏杆,木栏杆外环植翠绿的细竹。幸福安居内有小花园、仿古凉亭、运动设施。最重要的是,这里是村里五保户的家。刘艳军深知如果按每户4万元左右补贴五保户建房,他们根本没法负担建房的其余费用,干脆就集中补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将村里6户五保户统一起来,建设幸福安居工程。眼下,幸福安居内住着五户五保户,他们一人一间套房,套房内有宽敞的卫生间和大小适中的小厨房。五保户还可以使用公共厨房和饭厅,享受聚餐的快乐。幸福安居的择地费了一番心思:距离村文化广场和村卫生站也就100米的距离。刘艳军经常到幸福安居去看望五保户,捏一捏他们的被子,问一问他们的冷暖。五保户或姓杨,或姓谭,每一看到刘艳军,他们就会围上来,虽然他们不善于言辞,但能感受到刘艳军扎扎实实的扶贫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温暖,也用笑容回报刘艳军的工作。幸福安居工程旁是蓝田瑶族乡中心小学上东教学点,周六周日的时候,孩子们在“惠民社工”的带领下组建“‘心灵手巧创意DIY’残疾人手工兴趣小组”等,让孩子们走近残疾人,让残疾人感受孩子们的善意和温暖,从而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温情的文明村。刘艳军还为改善村里的教学设施费心费力,争取为孩子们增添新的教学设备。在这里,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所谓“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正是刘艳军在扶贫工作中一直努力且颇感欣慰的地方。
村文化广场约有2000平方米,体育设施齐备,刘艳军打趣说,这个村文化广场是个多功能的场地,可以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晒谷子,可以跳广场舞,还可以摆酒席。村里卫生站站长娶儿媳的时候就是在文化广场上摆的酒席。可见村文化广场已经成为上东村团结上进、健康快乐的新农村生活的载体。其余的“十个一”,如村道开阔,污水处理系统上栽种着姹紫嫣红的花草,公共厕所特有意思,小两层高,深灰色坡屋顶,粉墙,工字形镂空红色窗户,古意盎然。
除了“上东村幸福安居‘十个一’”工程之外,村子里又修建了江湾公园、寒山河绿道、张坑桥、江湾陂;推进水利设施和村道硬地化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改造省道244线和村道210线;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拆除各类废旧房屋、牛栏、猪栏、茅厕和违章建筑217间,面积8600多达平方米,清理生活杂物20余吨,水沟500多米……扶贫工作在“破”和“立”中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江湾公园的建造,刘艳军有着长远的打算,公园的墙壁上印着瑶族的图腾—龙犬,公园地面以龙犬为中心,打造成圆形的空地。空地周围有古色古香的回廊和足够的绿化。刘艳军说,等生态旅游产业搞起来了以后,每当夜晚来临,游客们可以在回廊里看瑶族同胞们“舞火狗”,可以沿着流水潺潺的寒山河散步,在绿水青山中呼吸新鲜空气。到那时,游客留住了,绿水青山便会变成村子的金山银山。为了打造有瑶族特色的村庄,村里的房屋也统一了形制:深灰色基座、瑶族特色图腾、仿木纹色线条,瑶族建筑风格,优雅的米黄色墙面,仿古式深灰色坡屋顶。整洁大方的房屋让村子的建筑看起来统一协调,充满少数民族独特的美感。刘艳军认为,村容村貌的改变不仅仅是眼前的,也是着眼于将来发展的,不仅仅是村子表面的变化,更能带动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村民们看到生活环境改变了,心里便敞亮了,觉得生活有奔头了,精气神也足了。对于村子的变化,在村里生活了数十年的老人最是感慨,朱姓老阿姨感谢刘艳军的到来,她说她在佛山等地打工的孩子们提出要好好感谢刘艳军,要请刘艳军到家里做客吃饭,或者她想带着孩子们到刘艳军家里做客,感谢刘书记的付出。
细细数来,到目前为止,上东村的扶贫工作已经投入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所办民生实事和所做产业、民生项目已达46个。在这个过程中,以刘艳军为首的驻村工作组精准扶贫,科学制定扶贫方案;突出重点,强化产业脱贫;关注民生,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强宣传,营造帮扶良好氛围。就这样,帮扶资金流进来了,社会爱心企业进来了,医护人员送医下乡来了,媒体进来了,生活好起来了,村民们精神起来了,历史悠久的上东村终于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刘艳军自始至终认为,扶贫工作单靠物质扶贫是不够的,还得进行“精神扶贫”,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力,在精神层面进行贫困的“突围”。为此,刘艳军以普通党员和普通村民的身份,沉下身子,扎进村民中,努力破除村民“等、靠、要”思想和得过且过的心理。他还通过走村串户与贫困村民拉家常交朋友、组织贫困村民召开座谈会、悬挂标语等形式,充分调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村民谭海坚原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是刘艳军重点帮扶的对象。在经过两年多的帮扶之后,谭海坚对生活产生了莫大的信心,也琢磨出了脱贫致富的窍门。目前谭海坚虽然还是以种养业为主,主要种植辣椒,但他经过一番思考和摸索之后,他会反季节种植辣椒,因为反季节的辣椒能买到好价钱,具体哪些月份的辣椒价格怎样他都清清楚楚。除了种植辣椒,谭海坚还得到爱心企业捐赠的大棚,大棚里种植的是谭海坚经过考察后认为价格可观的蔬菜。刘艳军精神扶贫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请惠州老人大学的书法家们下到上东村当场挥毫,赠送对联;举办文艺晚会,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评选致富能手,让村民看到脱贫致富的方向标;评选“最美媳妇”,让勤劳勇敢的妇女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带动村子风气的变化;评选“最美学子”,鼓励孩子奋发上进;评选“最美家庭”,营造美好的家庭氛围;评选“上东好人”,树立道德标杆。当然,他从不忘记要强化保障,帮扶基层组织建设。所谓“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刘艳军深深知道,基层党组织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想要长期脱贫,关键在于增强贫困村的内生力和向心力,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以刘艳军为第一书记的村党总支注重做好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建立党员的网络教育学习平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培养党员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注重党员的学习交流,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抓发展、谋致富的能力。
驻村2年多的时间,看着上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艳军感到自豪,但更不忘继续兢兢业业为上东村的未来谋取可持续的发展。他知道,产业扶贫是贫困村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上东村接下来的道路势必要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道路,因为美丽的上东村群山半抱,寒山河穿村而过,丰富的优质温泉在小河旁冒着水泡,百竹园郁郁葱葱,田心围古屋在修葺,古树林等待着游客热情的拥抱……为了上东村的未来,看问题富有前瞻性的刘艳军力争高速公路在上东村建造出口,为上东村将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至关重要的基础。等惠韶高速和仁博高速一开通,客流涌入上东村,到那时,青山绿水毫无疑义就是金山银山。
在扶贫的日子里,刘艳军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沉淀着真情,一心一意勾勒上东村的未来。但扶贫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尽管他善沟通、能组织、懂协调、有魄力,但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工作中有些许委屈在所难免。作为一名军人出身的驻村干部,刘艳军对家庭颇多愧疚,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他经常缺席;在老人需要扶助的时候,他少有时间承欢膝下。但他知道,他赶上了一个为民谋福祉的大时代、好时代,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驻村干部可以大展拳脚。接下来,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村里还得建造一个小公园,继续打造美丽乡村;村里要建造一个农贸市场,规范管理村里的市场行为,为更多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活跃乡村经济;村民的素质还要继续提高,要“扶智”要“治愚”,要充实村民的脑袋;要继续为村里的生态旅游产业谋取更好的前景,做活山水文章……刘艳军的辛苦,住在上东村公共服务中心旁的谭叔再清楚不过,他心疼村民们的“刘哥”,他说:“再这样下去,不出几年,他的身体就残了……”但刘艳军的扶贫脚步不能停下,作为瑶族同胞的“刘哥”,他和瑶族同胞们的“突围”还在路上,接下来还要加大马力,继续用真心、出真招、发真力、下真功,最终实现上东村的小康梦。
驻村干部刘艳军在群众中
扶贫前的上东村(1)
扶贫前的上东村(2)
扶贫后建设的村庄建设
扶贫后的上东村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