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闽南伊人,他乡作故乡
作者:林丽华(惠州民协会员)、黄剑    来源:    日期:2018-04-23 17:38:35

 

在博罗县石坝镇蓝田村委蓝坝小组居住的村民,其先祖均是六百多年前从福建漳州府迁徙而来,讲漳州话。而蓝坝四周均讲客家话或本地话。这天,笔者随蓝坝村人黄剑等人来到了蓝坝。蓝坝靠近东江之畔,位于罗浮山之东隅,桂山之南端,坝地周边群山环绕,状如“聚宝盆”。村子南边有一条蓝田河,河水自西向东流往坝地沥尾与东江成T形交汇。蓝坝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物华天宝,毓秀钟灵。闽南人今日已是勤劳善良的东江儿女,在这里共同建设闻名的鱼米之乡,让东江百年兴旺。

 

 

地名,显示当年的繁华

黄剑、黄伟良不但为我们做向导,还兼当我们的“扶手棍”。黄剑领着我们沿东江边的沙坝地走,他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沙坝地,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大片荒地,已经没有沙了,只露出黄土,不规范地长满小草,遍地坑坑洼洼。我们走小道跨沟沥,行小路爬高墩,一路走,黄剑一路介绍。旧时,这里多有外籍船在此靠岸,曾是驻军所在地,名叫扎军营、也叫“兵子营”。与“兵子营”有关的地名还有“打铁铺,马旗(基)路”等。我们眼前顿时浮现六百多年前这里车水马龙,铁匠为兵营打造兵器,炉火正旺,火花四溅,打铁叮声和闽南话的喊叫声响彻在沙滩上的景象。我想起古时有“闽人善舟”之说,先人们从水路来到这里,他们多从事水路运输行业,正是“四面八方通南海,车水马龙运输忙”,说明当年这里繁华热闹。

黄永平曾经介绍过,蓝田坝闽南人居住的地方与客家人居住的蓝田圩只有几百米,这几百米还隔着两条大沟,正是这两条大沟形成了客家人与闽南人之间天然的分界岭。由于交通不便,客家人恰恰不擅长水路,不愿意过沟发展;闽南人善水,以水路为主要交通道,有大沟和蓝田河为屏障安心建设自己的家园。四百多年来至上世纪70年代,蓝坝闽南人从未跨过浅浅的蓝田河和更浅更小的大沟去建设自己的家园。

我们站在江边向远处眺望,清粼粼的东江水还是那样的清,我们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鱼儿在游,看见虾儿在跳。黄剑指着远处的一个地方,跟我们讲述着远古的故事。

当时,开村先祖在老寨与鸭屎岭一带聚族结围而居,房屋首尾连绵相望,在兵荒马乱的岁月,生存环境恶劣,大家团结互保,互帮互助,一村如一家,一人有难众人帮,重亲情,讲道义,和谐共处,共防匪患,同御外侮,至今仍留有珍贵的各姓氏古民居宗祠遗址。以前各姓均有完整的族谱记载,现已无存,只能从健在的老人口述中依稀了解一些历史的片断,蓝坝的历史也只能深深地潜藏在地名之中:打铁铺、马旗(基)路、坝后顶、半壁灯火、水头湾、老寨、头锤、鸭屎岭、顶路山、潭角、下新厝、鸭母桥、沿墩、大架墓、过当亚、水东亚(音)、老虎岩、打石山、溪基坑(江边坑)、大赶小牛、兵仔营、沥尾、牛头窝、瓦窑窝、大区坝、望牛山、当心派、独山、独墩、潭公、杉仔、庙山、伯德爷、娘桥、娘庙、娘后、山塘(潭)口、山狗坑、投墟路、花果山、雷公山、芭乐园、土哩()公、顶长岭、下长岭、过沥等。每个地名都有它的历史,都有它的印迹,显示了当年蓝坝的繁华,记载着蓝坝的历史!

 

 

先立空门,开枝散叶

说着我们来到蓝坝潭角黄氏祠堂,黄剑为我们介绍了黄氏族人在此地开枝散叶的故事。

现蓝坝黄姓一世祖黄再扬,老家住博罗县观音阁砂岭村,他的母亲是蓝坝林姓人家的女儿。他早年丧父,自幼腿有残疾,且家里没有田地可以耕种,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那年,他舅舅来到观音阁砂岭村,见家里一点吃的都没有,觉得很可怜,就带他来到了蓝田坝外婆家。由于他年纪较小,才十五六岁,腿又有残疾,舅舅就叫他去江边放牛。

外婆家里养着一位地理先生(过去请地理先生看风水是要长期在家里供养的)。地理先生到处走,黄再扬在放牛,两人很快就熟悉了,而且关系非常好。地理先生见黄再扬诚实善良,但腿有残疾,心里很同情他,便想帮助他。他告诉黄再扬,他外婆家在山坳那边有一块地叫潭角,最好跟外婆要这块地。黄再扬非常相信他,于是,就去跟外婆说了。外婆十分同情这个外孙,并考虑到他在砂岭那边也没有什么兄弟,就同意将潭角那块地给他,还立下字据。但有了地,黄再扬很穷,没办法建基立宅,地理先生就出钱帮助他先立一个门,里面什么都没有。黄再扬从这个门开始,总算找到了安居乐业之处。他勤劳耕种,勤俭持家,后来娶了林氏人家的女儿为妻,这女人为他生了5个儿子,均为“顺”字辈,按长至幼排列为顺德、顺保、顺才、顺兴、顺明,其中有一房后继无人,现存四大房均蓬勃发展至今。因为一世祖公房建在潭角上,所以现蓝坝黄姓人,称之为蓝坝潭角人。他的小儿子发了横财,就在村子的下新厝等地建了很多房。我们看到的就是蓝坝潭角黄氏宗祠堂。

蓝田坝的邵屋山、老窖山,原是一大片古民居,当年住着郑、林、姚、徐、吴、黄、魏、邵等八大姓,人称风水宝地,今有祠堂遗迹。据说吴姓全部移居香港,魏姓、邵姓人家也不明去向。当时古人团结求生存,聚居于老围,为防水浸,当时房子都修在较高的小土岭位置,因为旧时兵荒马乱,匪患无穷,所以那时人们要抱团才能抵抗外侵烧杀抢掠,各姓氏都占居高地聚族而居,以便互相保护照应。

这个奇特的“闽南村”蓝坝,由闽南先民辗转迁徙至此开基立村,之后都是互相携带异姓乡邻及亲友到此共同发展,开枝散叶,人越来越多,现在仍居住着黄、郑、林、姚、徐、张等姓氏。黄氏一族更是人才辈出,历经十世,已发展到六百多人。

 

 

“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声”

现东江上游自泥金、白田、水东、潮沙、吉石、观音阁、砂岭、芦洲、芦岚、横沥、矮陂、仍图等至下游龙溪沿江边生活的居民,相当部分都是讲福佬话,即闽南话,也是漳州话,话音六百多年不变。六百多年啊,沧海变桑田,我们毋须探究他们的先祖因何远途而来,他们的子孙至今不但守候着他们的故土,还守候着先祖的语音、一种在当地濒危消亡的语音:闽南语。

他们都带着明显的闽南文化与风俗习惯,与周边客家话本地话有着鲜明的区别。闽南话,真是一个奇特的移民活化石文化,为什么过去了几百年,话音一直没变呢?因为族中老人代代有遗训,“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声”,故“闽南村人”无论迁居何地,仍能完整保持着纯正的“河洛话”之祖宗声,此声周边村人基本听不懂也学不会,但闽南村人基本会讲周边方言如粤语、客家、本地话等。闽南人到外地生活、务工,不管外地话讲得多流利,回到家里,必定讲闽南话。朋友间,只要听见讲话语音相同,不用问,肯定同属一脉相承的漳州府人,语音大部分相同,比如,我们普通话说的“我、你、他”,闽南话即“阮(我)、汝(你)、伊(他);读书,说“读册”;男人称“喳仆”,女人称“喳某”。

濒危的闽南语,需要传承、需要保护。所幸,有爱心有热心的闽南人的后代黄永平、黄剑、黄伟良、纪少容等人,特别是黄永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传承保护闽南语!他们这种精神,确实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东江一带的闽南人。

 

 

蓝坝妈祖庙的传说

蓝坝村人一个典型的闽南文化:拜妈祖。这是一个独特的、与周边乡村完全不同的民间信仰。一般妈祖属海上平安女神,现在也是江河的平安保护神。几百年来,蓝坝妈娘庙香火鼎盛,引四面八方香客前来朝拜,祈祷福佑一方平安。闽南人不管到哪里,妈祖信仰就带到哪里。

位于蓝坝的妈祖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是闽南先民所建。修建于清朝同治四年(1858),重建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修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1997年幸得广大信众热心人士乐捐,筹集资金,1998年天后宫妈祖庙举行朝拜大典。

得知我们要来,村中长老、天后宫马庙主持、信众等一大帮人已在村中等候。谈起妈庙在蓝坝的传说,大家七嘴八舌说着妈祖在蓝田村的许许多多的传说。

妈庙门前蓝田河,曾是一条大河,经常有商船经过这里或在此起货落(下)货,更是经常有人在此打鱼。一般来打鱼的,都能满足愿望。蓝坝张氏闽南人,就是在这里打鱼的其中一人。有一次,他打鱼的时候,网撒下去,捞上来的竟是一个竹头。他不甘心,把竹头一丢,再撒。可那竹头不知怎么回事又回到他的网中,连一条虾毛也见不着。他心里着急,家里等着鱼换米下锅呢。于是再下网,还是如此。他觉得好生奇怪,怎么每网下去,都是竹头,莫非神仙作怪?说到神仙,他就想到妈祖,莫非妈祖保佑?连忙对着竹头跪下就拜,喃喃祈祷:如果你是妈祖你就显灵,就让我捕到鱼赚到钱,我将赚到的钱一定为妈祖建庙塑金身。他祈祷后就又去撒网。果不其然,祈祷之后,每次鱼网都收获满满,赚了不少钱。他信守诺言,就在该地修了一座小厝(小屋)作娘妈庙,每来到此打鱼就先拜妈祖,初一十五也来朝拜。后来很多闽南人也来朝拜妈祖,香火越来越旺,妈祖庙也越建越大,历经六百多年,又数度被毁后得于重建,也是见证了闽南文化的传承。

在场各位老者都告诉笔者一个神奇的故事。1998年的一天,妈庙修建工作即将完成,还有一道工序,那就是接榫头。那天,是固定桅杆夹连接榫头。因为桅杆夹太高,必须请吊机。从河源请来的吊车司机见桅杆这么高,接榫头费力,就要求加价一千元。吊机正在缓慢往上升,转来转去,榫头就是合不上,吊车司机急的满头冒汗,正在着急,突然,天空飘过一朵祥云,那祥云的形状非常酷似妈祖形象。众人见“妈祖”显灵,连忙下跪,嘴里连说“妈祖显灵、妈祖保佑”。说也奇怪,榫头很快就合正了,大家都说这是妈祖显灵。吊车司机见妈祖这么厉害,不但加价的一千元不要,连工钱也不敢要,吃过饭就走了。

传说有一年妈祖诞,说好了要请剧团来演出,后来因为筹不足经费就没演。但是那天晚上,天后宫竟然有人在演大戏。大家高高兴兴地看完了戏,发现戏班已不知去向。后来大家都说,是妈祖派来的戏班。

他们讲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笔者也难于一一罗列,我想有机会时,在专门的志书、史书中写出来岂不更好?

蓝田村天后宫妈祖诞日,来参拜的妈祖信众者大多是妇女。每年的蓝田妈祖诞现场锣鼓喧天,舞狮、舞龙、敲锣打鼓,有时还演戏,非常热闹。

当地村民将此事看成一大盛事,不管讲什么方言的人都来祈祷,为全家祈福。妈祖诞盛会,来的大多是女人。组织盛会者,除一个负责人(主任)是男人,其次舞狮的两人、打鼓三人、祭拜的主持者等均为男人,其余一大群都是女人在主导。笔者想,这也合乎情理,因为妈祖也是女人,是因为她的善心感动了天感动了地感动了所有人,因此得到世上大多数人的敬仰。

我们在妈祖庙门前的两个狮子前驻足,一对公母石狮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坚定不移地在这守候着。那公狮“右手”竟然“抱”着小狮,母狮左“手”掌“管”钱。有人问为何不是公狮“管钱”母狮“抱仔”?真是美妙的不可说啊!凡世上有悬念的作品都会令你遐想万千,我们唯有感叹,这厉害的民间艺术雕塑家,尽为来此朝拜的信众留下令人思考的或有谐趣的作品。

树高勿忘根,水远勿忘源,笔者看到今日的闽南人后代蓝坝人,慎终追远,不忘初衷,不忘传承,他们期望把蓝坝的历史文字化,流传与后世,笔者相信,他们的愿望不久一定会实现。

 

image002.jpg

蓝坝村前的东江两岸

 

image004.jpg

妈祖神像

 

image006.jpg

天后圣母简介

 

image008.jpg

坝地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