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惠东梁化发现明代著名尚书叶梦熊的祖母墓后,有人提出了该墓涉及的一些问题。对此,笔者根据志书所载,查考了其他史料,实地察看了该墓,对有关古墓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考,并提出几点补考的意见。
一、古墓是祖母墓还是祖父母双人墓?
《梁化镇志》对叶梦熊及葬在梁化的叶梦熊祖母墓有一段记载:“叶梦熊(1531—1597),字男兆,号龙塘,归善县人。世居万石坊(今惠州中山南路)。据《惠州府志》记载,叶梦熊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取进士,1568年为户部主事,后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和南京工部尚书。该墓墓碑记载,根据考证属叶梦熊祖母的墓,墓址在今梁化镇光长行政村光景楼村背的叶爷山。”
志书记载的是“叶梦熊祖母的墓”,但有的人认为是“夫妻双人墓”,即叶梦熊的祖父母叶标和邹夫人的墓,与志书表述不同。其依据主要来自该墓碑文出现叶标和邹夫人的名字。笔者前不久与梁化文化站工作人员专门实地察看了该墓地,并抄下了碑文。墓碑的右边小字为“峕——嘉庆十年乙丑岁桂月重修”,左边的小字为“东西四大房仝立”,中间的碑文为“皇明诰赠太子太保南京工部尚书讳标叶太君/妣一品邹夫人之墓”。
碑文中叶标后面的称谓“太君”,是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是用于女性的封号。若果是叶标之墓,一般写作“讳标叶公”或“讳标叶太公”。而这里的“叶太君”与邹夫人同为一人,即叶标的妻子邹氏。这恰好与叶梦熊母亲余氏墓的碑文刻记的相似。叶梦熊的父亲叫叶春芳,母亲余氏(叶春芳之妻)的墓地在台山市赤溪镇曹峰山,该墓碑文刻有“明诰封正一品光禄大夫讳春芳叶太君淑配余太夫人之墓”。这里的“太君”也是置于叶春芳名字之后,也是专属于叶春芳妻子余氏的封号。值得一提的是,梁化叶梦熊的祖母墓碑的款式的确有点特别,碑文把叶标和邹氏分两列竖写,容易使人产生为“两人同墓”之错觉,但只要细心辨认,也可知道碑文是连贯性的,或许是因文字过长、空间所限而分列竖写。虽两块墓碑刻记的款式不同,但内容相类似,体现墓主身份相一致。因此,或可认定,叶梦熊在梁化的祖母墓也与在台山的母亲墓一样,同是女性的单人墓,而不是“夫妻双人”墓。
当然,把墓刻“太公”误写成“太君”,即“公”“君”出现一字之差,亦有可能。若这样,那么,叶标和邹氏“夫妻同墓”之说便可成立。同时,墓址所在地光景楼村的“叶爷山”,有人认为墓主为“叶梦熊的爷爷”,因而得“叶爷”之山名,亦有道理。对此,有必要且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考证。
二、墓刻“太子太保”“工部尚书”是祖孙同职吗?
叶梦熊在明代功勋卓著,深得当朝皇帝赏识,被封为“太子太保”“南京工部尚书”。梁化叶梦熊祖母墓刻记叶标的“太子太保南京工部尚书”的官衔封号,有人认为叶标早先也可能任过此官,是“祖、孙同职”,这是不懂古代封赠制度而产生的一种直觉。
在古代,按朝廷封赠律制,在朝为官者凭借“政绩”和皇帝的赏识,不仅可以加官进爵,并且在死后也可以获得赠官的荣誉。官员自身可以受封,同时也可以把自身的封赠转赠于其妻、子、父母及祖父母等。明清时期,礼部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名义,发一个诰文,赐一个无职、无俸、无权的头衔,是为“诰赠”,如果是五品以下,称“敕赠”。如果是生前赐衔,五品以上就叫“诰封”,五品以下称“敕封”。在“转赠”制度中,其中有“明初定封赠祖父之制,皆如其子孙之官。”也就是说,明代有规定,可拿子孙的官衔职位(包括实职和虚职)封赠其祖父和父亲。叶梦熊祖母墓碑刻的“诰赠太子太保南京工部尚书讳标”,其中“太子太保”是虚职官衔,明清时期为从一品,但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封赠;“南京工部尚书”是实职官衔,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且显而易见,这是以孙子叶梦熊的官职封赠给祖父叶标,并不是说叶标也当过相应的官,“祖孙同职”应予否定。其实,据查资料,叶梦熊的祖父叶标和父亲叶春芳也并没有当过什么大官。
三、墓址为何选在梁化?
叶梦熊祖母墓的墓主邹氏夫人,在叶氏家族中,位居祖辈,节操坚贞,治家有方。《广东通志》有记载:“叶标妻邹氏,年十九,归七月而标卒。遗腹生子春芳,邹曰:‘夫不死矣,时为族豪所逼,谋夺其志,将不利于孤。’邹与姑善,为保存事,舅姑孝谨,教督春芳有成,以明经为古田丞,年六十四卒,万历丁亥,诏表贞节,以孙梦熊贵,赠一品夫人。”作为当朝一品大员的祖母,她的墓为何选址建在梁化?
首先,看看墓址所在的具体地方。叶梦熊祖母墓位于今梁化镇光长行政村光景楼自然村背的一座山腰中,山名叫“叶爷山”,光景楼村居住的均是赖氏人家,笔者姑父姑母的家就在该村,叶爷山的称谓由来已久,笔者小时候就听过这个山名,梁化境内人家也大都熟悉这个山名。为何叫“叶爷山” ?不言而喻,此山因“叶爷”而名。有认为“叶爷”即 “叶梦熊”(过去人们不记得墓主名,只记得叶梦熊的大名,而且因顺口大都把“叶梦熊”读成“叶梦龙”),因敬重叶梦熊而称“叶爷山”;亦有认为“叶爷”是指“叶梦熊的爷爷”,因叶梦熊的祖父祖母墓而称“叶爷山”;还有认为就是因为叶家“一品夫人”墓立于此山而衍生这个山名。
不管怎样,“叶爷山”就是因叶家名人而冠名。与此相似的如:叶梦熊墓位于惠州西湖菱湖西畔的“犹龙山”,因墓主曾为太子太保而谓之“太保山”;叶梦熊母亲余氏墓位于台山市赤溪镇的曹峰山,因叶梦熊为明朝一品官而称之为“一品山”墓;惠州明代“三尚书”之一的杨起元墓地,位于惠州下角的“官田山”,也因墓主的大名而称之为“杨爷山”等。
叶爷山坐落于著名的鸡笼山(归化山)顺延而下的西北面,距离梁化圩4公里左右,位于圩门口往梁化梅园大路的左边,靠近流经四眉山的梁化河。这座山山势平缓舒展,坡面宽阔,山下一片葱茏,山前三面土地平坦,农田肥沃,的确是块风水宝地。叶氏古墓坐落于半山腰中,坐北向南(略偏西),风水上乘,令人称叹。民间传统认为“逝者为大”,那么,“逝者”为祖父母的就“更大”了!这就难怪叶梦熊将其祖母的墓地选择于梁化这块风水宝地。
其次,再看看古代梁化的历史地位。梁化为隋之前八百年的县郡治所,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明万历初年,惠州府在中山公园前的中山路建立了“梁化旧邦”、“岭东雄郡”的木刻大牌楼,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才由何伟改为石刻。叶梦熊的老家万石坊也是在中山路。此期间,正是叶梦熊受朝廷重用、大有作为之时。万历初年,叶40岁出头。万历十五年(1587),皇帝下令对全国文官武职人员进行考核,叶梦熊举廉能第一,赐宴御花园,循例升任山东廉访使,几个月后晋升为山东省右辖(布政司),他的祖母邹氏刚好也于这一年逝世(万历丁亥年);万历十八年(1590),叶梦熊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使巡抚贵州;万历十九年(1591),擢升右副都御使,巡抚甘肃,不久升兵部尚书;十月神宗下旨,进太子少保,转调南京工部尚书;万历二十三年(1595),叶告老还乡回到惠州,两年后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逝世。叶梦熊逝世三年后,梁化旧邦的牌楼才从原来的木刻改为石刻,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才被拆掉。梁化旧邦的牌楼在叶梦熊40岁出头时始建,又与万石坊的叶家近在咫尺,叶梦熊出门回家抬头即见,梁化在叶梦熊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不少外地为官或一些跨地域的大姓人家,也选择梁化风水宝地建墓地、修祠堂,仰沾“旧邦”的灵气,传承“雄郡”的遗风。
梁化四民村上陈屋所属的石门钳山,原也有座建于明代的古墓,据传是一座姓刘的知府的母亲墓。该墓占地阔,规模大,墓体全是用花岗岩石修筑,结构精致。墓两旁立有石狮子,墓前30米处建有石牌坊,两边刻有对联。当地老者告诉笔者,该墓是一位外地大官大福姓刘人家造的墓,传说原有一对女仆陪葬,这里的人都叫其为“刘知府”母亲墓。“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墓和石牌门被人用炸药炸毁,取用花岗岩石块修建墓地前方的水坝。笔者前往察看时,墓穴依稀可辨,但面目全非,仅是山土,旁边还散落几段花岗石快。
梁化圩门口有一座建于明代中叶的林氏祠堂,称为“粤东林氏宗祠”。相传当时居住于福建和各地的林氏族人,因避免战乱灾祸或官职调升,南徙广东惠州府地时,遍寻龙穴,最终选择归善县梁化福地修建宗祠,祀奉太始祖比干公、始祖坚公和列祖烈宗,成为粤东一带林氏其中一脉的宗祠。梁化姓林的人不多,圩镇也只有林氏祖屋一座,林氏人家亦较为单薄,但其“粤东林氏”的祠堂却建于“龙穴”之最的梁化。
地处梁化马安岭的惠东石陂周氏宗祠,被称为石陂周氏总祠,祠堂供奉周氏第四十六世祖仁德公,仁德公由闽入粤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广东周氏重要一脉,总祠下面的分祠分布四方,裔孙分布于全省及福建、四川、重庆、广西、湖南,以及海外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据说人口有几十万。这样一座跨多省市的大姓总词,落建梁化,可想而知,梁化这块人文历史悠久的风水宝地的巨大吸引力。
明代梁化叶爷山叶梦熊祖母墓,清嘉庆十年(乙丑年,1805)经过重修,至今整体保存还算完好。墓体为石灰沙浆夯筑,墓碑刻记清晰可辨,墓前有一对石狮子分立两边,狮子像是石灰沙浆塑铸而成,亦像用大块山石戳雕而成,表面较粗糙,但体型较大,形象有神。也许是叶爷山风水好,有人在古墓边另修筑有新墓。古墓周围宽阔平缓的山坡,都种上了速生经济林树木。叶家古墓原来每年都有人前来拜祭,多是来自惠州、淡水的叶氏人家。后来据说每次拜祭回去的人或家里人当中,就有人患病,由此而中断了近10年没人来扫墓。近几年,才逐渐又恢复了过去有人来此扫墓祭祖的习俗。
叶梦熊祖母墓碑
叶梦熊祖母墓
墓旁的石狮子
叶爷山下一片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