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的黎光村,地处梁化河下游,靠近惠东的大岭和惠阳的平潭乌塘。主要姓黄,其次为林、陈、卢等,辖15个自然村,是学佬方言村。在黎光村,黄氏家族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一家父子兄弟“五子登科”的奇特现象,共有5人高中武举人,堪称“武魁之家”。
据《惠东县志》记载,全县武举人有13人,仅黎光村黄氏一家就占了5人,实属稀奇,令人惊叹!他们分别是黄佩清(注:《惠东县志》记载的“黄凤清”有误,应为“黄佩清”)、黄锦清、黄镇清、黄桂清、黄俊高。这5人中,前4位是“清”字辈的兄弟关系,其中黄锦清、黄镇清、黄桂清是同胞亲兄弟,黄佩清与他们3人是叔伯兄弟关系,是他们的堂兄。第5位黄俊高则是黄锦清的儿子。
黄家5位武举人,都分别被授予武魁牌匾。黄锦清、黄镇清、黄桂清和黄俊高的四块武魁牌匾(每块1.5米x 2米),原一起挂在黄氏“和利”古屋大门上方(堂兄黄佩清牌匾另挂)。过去平潭机场驻军还把“和利”古屋和四块牌匾标注在部队使用的地图上。破“四旧”中古屋被毁,牌匾被拆,但幸好还有两块牌匾被另外保存起来(堂伯父黄佩清和堂侄黄俊高的武魁牌匾)。事后,平潭驻军还来黎光古屋废墟核实对照过,并从地图上划掉了这个标志。
黄家5位武魁,黄佩清为同治九年庚午科武举人,在乡试武举人中,排名第七十名;黄锦清为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武举人,排名第三十二名;黄镇清、黄桂清同为光绪二年丙子科武举人,是兄弟同年同科中举,其中黄镇清排名第七名,黄桂清排名第六十四名;黄俊高(黄锦清的儿子)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武举人,排名第五十二名。前些年重修黄氏祠堂时,在祠堂前面两侧新修竖立起5位武魁的碑石(图1),并在黄氏祖屋大门上方新修一块武魁牌匾(图2)。
武魁是一个称号,武指的是武术、武功,魁则是魁首的意思。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清代,均用以称乡试、会试、殿试的前五名。但在清代乡试中,对一般武举人也同样以武魁相称,并由朝廷要职官员授之于武魁牌匾,有的还为“双人授”,即由当朝朝廷大官与地方一级官员同授,牌匾上还写明武举人的名次。据查有关资料,乡试中举授武魁匾的大都如此。例如:广西灵山太平镇那福贵村的武魁施子元,排名第六十九名;广东新会天马村的武魁陈天喜,排第五十六名;广东云浮郁南东坝粗石田心村的武魁余理璋,排第二十一名,等等。
图1:黄氏祠堂前新竖立的5块武举人石碑
图2:黄氏祖屋大门上方新修的牌匾
堂兄开举——黄佩清。黄氏“武举之家”5人中,堂兄黄佩清为第一个武举人,开黄家中举之先。黄佩清于同治九年(1870年)乡试考取武举人,排名第七十名。清同治年间大学士兼两广总督瑞麟和广东巡抚李福泰一同为黄佩清授立武魁牌匾(图3),属“两官同授”一人牌匾的礼式,实是罕见。牌匾红漆金字,木雕字清晰可辨,正中央是“武魁”两个大字, 右侧四列小字(62个字):“监国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瑞麟、主试兵部侍郎兼右副都御使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李福泰为”,左侧一列小字:“同治玖年庚午科乡试中式第七十名举人黄佩清立”。
据史料载,其中为黄佩清授立匾额的瑞麟,为叶赫那喇氏,字澄泉,满洲正蓝旗人。同治二年调广州将军,五年实授两广总督,十年复拜文渊阁大学士,仍留总督任。同治十三年卒,诏嘉前劳,赠太保,祀贤良祠,谥文庄。
另一位立匾署名的李福泰,字星衙,清山东济人,道光进士。曽于同治六年至九年任广东巡抚。历任兵、工等部侍郎,两湖、两广、云贵总督等要职,加太子少保衔,擢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
有趣的是,据查资料,有“武魁村”之称的广西灵山太平镇那福贵村,原也挂有一块与黄佩清同年同科同一人授立的武魁牌匾。牌匾正中为“武魁”两字,右边小字是:“主试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李福泰授为”;左边小字是:“同治九年庚午科乡试中式第六十九名举人施子元立”。一个六十九名,一个七十名;一个叫施子元,一个叫黄佩清;一个在广西,一个在广东,而且又同是两广总督李福泰授匾,真是巧的很!不过,黄佩清的牌匾是瑞麟和李福泰“双人同授”,比施子元的牌匾多了一个重量级大官员的署名。
图3:同治九年庚午科黄佩清武魁牌匾
兄弟同科——黄锦清、黄镇清、黄桂清。黄锦清、黄镇清、黄桂清3人是亲兄弟。在堂兄黄佩清摘取举人武魁头衔的第三年,即同治十二年(1873年),大堂弟黄锦清一试中举,成为同治癸酉科武举人,并被授之武魁匾额。至光绪二年(1876年),又时隔三年,另两位堂弟,即黄锦清的两位亲弟弟黄镇清、黄桂清,双双考取了丙子科武举人,兄弟同科,同年中举,实属罕见。兄弟俩不但被授予武魁牌匾,而且被授予“兄弟同科”和“丙子科举人”牌匾(图4)。其中黄镇清后来被派往广东潮州为官,初为候任潮州知州,后转任潮州知州。六年间,在三年一科武举乡试中,黄家1个堂兄和3个亲兄弟,连中三科,每科中举,而且出现“兄弟同科”双双高中之奇事,加上当中的黄镇清在全省乡试中又考取第七名,成绩优异,名次居梁化9位武举人之首,更是罕之又罕!黄氏的“兄弟同科”中举之事,亦由此名扬四方,世代传颂。
图4:清光绪兄弟同科及丙子科举人牌匾
父子中举——黄锦清、黄俊高。黄锦清中举20多年后,他的儿子黄俊高也一举中试,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了丁酉科武举人,排名第五十二名,并被授之武魁牌匾(图5)。牌匾保存至今,整体完好,现挂在原祖屋前厅的上方。匾面虽陈旧斑驳,字迹模糊,但仍可辨认。牌匾正中刻有“武魁”两字,右边刻的小字是:“头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谭钟麟、主试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许振祎为” ,左边的小字是:“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乡试中式第五十二名举人黄俊高立”。为黄俊高立匾的亦是“两人同授”,即清光绪年间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谭钟麟和广东巡抚许振祎。
授匾者谭钟麟字云觐号文卿,湖南茶陵人曾任会试同考官、湖北乡试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府遗缺知府、河南按察使等职。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光绪五年(1879年)调任浙江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光绪二十年(1894年)加赏太子少保衔。二十一年(1895年)春调任两广总督。二十五年 (1899年)冬奉旨回京,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谥文勤。
另一授匾者许振祎,清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他与曾国藩为师生关系,并以内阁中书的身份,进入曾国藩幕府司职。光绪十一年(1885年),许振祎出任河南按察使,次年迁江宁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迁广东巡抚 。黄俊高的武魁匾额是许振祎任广东巡抚两年后授给的。黄锦清和黄俊高父子中举,两代武魁,也与前面的兄弟同科一样,不可思议,同成美谈。
图5: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黄俊高武魁牌匾
此外,在黎光村的黄氏祖屋大门两侧,还发现武举人当年考试前练习用的4个土制“石墩子”, 这种“石墩子”又叫 “武石”“掇石”“贽石”,是仿武科举考膂力“提石”用的“石礩子”自制而成。每个“石墩子”呈陈旧褐色,为方柱抹楞体,两侧有一个凹形槽口,这个槽口就是用来抓握提举的。”黄氏后人将4个“石墩子”每两个砌叠一起,作大门两侧的门柱脚垫(图6右)。同时,还发现一个用花岗岩石制作的石碑(图6左),石碑方柱体,中间刻有“隆恩颁凤诰”5个字,配有凸凹边纹,顶端刻有象征性饰物。估计是“武举之村”后人为感皇恩而特制,具体缘由还有待考证。
黄氏一家堂兄堂弟、亲兄亲弟、父子叔侄共5人,接连中举,五举齐名,“武魁之家”当之无愧!
图6:左为“隆恩颁凤诰”石碑,右为备考练习用的“练武石”
附表:五子登科——黄氏“武魁之家”情况表
注:1、“黄佩清”志书误写成“黄凤清”,应更正,黄佩清的武魁牌匾2014年丢失,现存有原照;2、现保存有黄俊高的武魁牌匾;3、现存文物“隆恩颁凤诰”石碑与“练武石”系黄家5位武举人共同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