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之起源
陶的出现,比草竹编织器要晚,比青铜器的出现要早。
陶的烧制技术,已知出现在距今约20000年左右的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今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大陶碗碎片,被美国《考古学》杂志评为2012年度全球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此之前还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首先,古人在劳做和狩猎过程中,发现了粘土柔软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其可成型,亦可成为承物的实用器具。就像同时代的独木舟,中间抓空可载人水中行走。粘土虽经阳光晒后会变得干硬,但一遇水就会变软,且不牢固,易坏损。这是远古人类的无奈,但他们没有放弃探索停止脚步。也许是因为必然中的偶然,某天一件粘土器具掉入火堆中,事后被发现它比未烧制前更坚固耐用,遇雨不变型,落地不易碎,真正意义上的原始陶器由此诞生。随后,它被保留、被采用、被推广、被创新。原始陶器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进步并行,走向了顺利向前发展的轨道。
在此应当强调的是,陶是客观条件下的主观产物,这与后来出现的瓷有着根本的区别。瓷是主观条件下的客观产物,它是专业工匠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创造出来的。
陶之特性
在古今重大考古挖掘论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陶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创造,是其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的国粹。陶曾同时出现在5000多年前以小麦种植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也存在于长江流域以水稻种植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中,这两大人类进入农耕阶段标志的遗址均保留了其遗存。
中国人讲“五行”,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陶的烧制与五行高度契合,无一缺失。此外,从原始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器皿与女性性别特征有关,尤其是其突出的乳房,这也说明,在母系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参与制陶。此论虽是假设,但陶制品在当时得到广泛的使用和发展,并已形成产业规模则是事实。此外,由于农耕文化的发展,物质得到前所未有的剩余,在没有产生货币的交易中,为便于农产品、猎物和生产用具、生活器具之间的交换,陶器的稳定制作不仅可用于以物换物,后期还伴演了“货币”流通的功能,它对后来货币的出现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陶器的出现,让人类 迈入真正意义上的熟食时代,使得人类更有活力、更加强壮、更加健康,寿命得以不断延长。
原始陶器承载着人类对未来文明的许多梦想,它还充当了文字的孵化器,文字的发明与其关系超乎想象。原始陶器中常有一些记事数字或符号,就是文字形成的雏型之一。据《荀子 解蔽》载:“好书者众。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充分说明,仓颉只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古人在文字发明的漫长过程中,对陶文的吸收、消化、融合是肯定和必然的。
陶之发展
陶的材质是粘土,因其制作工艺易于掌握,故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社会中,各地均有陶制业生产。
早期陶器为了强化加固,表面施用了化装土,从烧制效果来看,它不仅达到了加固的预期功效,同时也产生了质朴素静的美感。从此,强化了陶器的艺术性和审美功能,使其产生工艺之美,具有了艺术价值。早期的陶制品实用特点突出,无论器形、施釉均从实用功能出发,工艺相对简单。
青铜器的出现,曾一度替代了陶器在奴隶社会等级地位,但在社会中下阶层,陶依然是要的生活器具。秦代的兵马俑是中国陶制历史中的一大高峰,当时已出现了翻模制陶技术。而晋代的制陶已达到完美程度,几近瓷器。在釉色方面,陶器在制作工艺较为完善及熟后,也更加注重外观装饰,从单色釉渐渐发展到双色及多色,由此而后又演变出七彩琉璃等釉彩绚丽的器皿。
陶经历了剥蚕化茧的褪变,在距今约2000多年的汉代,它好似凤凰涅槃般脱胎成原始青瓷,将人类文明推入更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