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冬至阳生春又来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12-21 21:12:07

 

(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这一诗句,道出了“冬至阳生”之节令特征。

一年中,“冬至”和“夏至”同为农历二十四个节气所属。说来也奇怪,同为四季之节气,春、秋有“分”无“至”,冬、夏有“至”无“分”。

对于冬、夏两“至”,我国很早就有“夏至阴生,冬至阳生”的说法。夏至是极阳之点,阳极生阴,所以有“夏至一阴生”之说;冬至是极阴之点,阴极生阳,所以有“冬至一阳生”之说。

每年的冬至,“日轨初长,日短之至”, 这天的白昼时间最短,此后渐长。至春分而昼夜平、阴阳等、寒暑均。到夏至时又阴生复始,昼长夜短。如此四季轮流,周而复始。

冬至一般在公历的1221日或22日,与元旦相距10天或11天,与立春相距两个节气,与翌年清明相距104105天,几成定律。因此,就有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之说。

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与清明一道,以节气为“节”,成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岭南客家人则把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起视为传统的四大重要节日。

 

(二)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至大过年”,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此时正值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素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作为一年的起算点,以两次冬至之间的时日为一年。

汉代仍以冬至为首,并始以冬至为“冬节”。民间认为冬至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大吉日子,因而以节相庆。官府则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后汉书礼仪》载),还要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唐代还将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除夜”,简称“冬除”,也称“冬住”,可见节俗活动不止一天;到宋代,为了避免与新年除夕相混,才将冬至除夜废弃。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

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视节如年的心理影响,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此后,冬至一直作为传统节日,颇受民间重视,成为民间四大重要节日之一,岭南客家人习惯称作“过冬”。

 

(三)

民以食为天,重节必重食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应节之食,既是一个节日的民俗内涵,也是一个节日的标记。

比起春节、端午、中秋,冬至是耕稼收成后最挨近的节日,因而也为节日之食提供了便利。即使是困难时期,压力也比其他节日轻得多。

冬至一到,腊味飘香。岭南客家地方尤其是惠东一带地区,均习惯于冬至前后晒制腊肉。此期间北风大、阳光好,晒制的腊肉香味足、成色好、保存久。

冬至饮食,南北有别。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清人著的《燕京岁时记》就有记载:“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岭南有冬至萝卜夏至姜”、“ 冬节丸,一食就过年”之说。

因此,用萝卜为主馅料制作出的萝卜粄和用糯米粉和开水搓成小团团的糖圆,也就成为境内客家人冬至的标志性食物,尤其是萝卜粄。

用糯米粉(或加点生艾)搓成团压成薄皮粉皮,中间用萝卜丝,配以虾米(虾头)、叉烧(五花肉)、腐竹、芹菜、蒜条、五香粉、胡椒粉等为馅料做成圆形或半月形的大萝卜粄,称“包冬”,香脆可口。

萝卜粄历来为境内客家人冬至的节令之食,而今已推而广之,成为常年的道地小吃,比起春节年糕、中秋月饼、端午粽子,更具平民化和普遍化,因而也就更“长吃不衰”。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中的诗句,寄托了冬至节对别离亲朋的思念之情。传统的冬至节,亦是家人团聚欢饮的喜庆日子。

冬至节餐一般为午餐,梁化境内有“朝冬晚年”习俗,即过冬宴食在中午,过年(除夕)在晚上。亦有“冬朝午节”之说,即上午吃隔日做好翻蒸(煮)的萝卜粄,中午安排节宴。境内黎光村、晨光村等上午则吃用糖水煮的糖圆。

是日一大早,劏鸡杀鸭,买猪肉酿豆腐,为置办一餐丰盛的家宴而张罗忙碌。就是困难时期缺鱼少肉,也要穷尽办法弄点好吃,那时人们习惯叫“加菜”。不管是盛宴还是“加菜”,当午,一家子围桌举筷,细嚼浅饮,其乐融融。

 

(四)

冬至祭祀,由来已久。古代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就有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史记·孝武本纪》亦有记:“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说,冬至这一天,要“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祀祖敬老,像后世的新年一样。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祭拜父母尊长。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此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境内冬至拜神祭祖已成传统习俗。拜祭时间安排于早上,祭品有“三牲”、萝卜粄、糖圆等,摆上祭品后,点烛焚香,斟茶敬酒,依例先拜天地神祇,后拜祖先。

拜神祭祖多在家宅举行,也有不少到祠堂或寺庙祭拜。如分布于惠州地区的周氏入粤始祖仁德公裔孙,均实行春、冬大众祭祖仪式。春祭定于清明节,当天集中到五华扫墓祭祖;冬祭定于冬至节,从冬至当天始连续三天,集中到惠东石陂周氏总祠拜祭祖先神位。

年初到寺庙或在家宅行“许福”拜神仪式的人家,一般在冬至前后要再行“还神”拜祭仪式,也有的安排于冬至当天,以谢一年神灵护佑之恩。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在一年一度的冬至传统节日应期而至之时,但愿大地淑气升腾,人间好风永驻!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