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摄影人士要用数码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及用摄像机作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民间文化摄像工作
一)数码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及摄像机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作用
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尤其是能进行摄影、录音、摄像的数码相机)诞生以来,很快就被用来记录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早期的影视人类学家遵循“真实再现”的原则,用摄影机记录原生态的原始土著民族的生活,以后又进一步发展为向“客观真实”的目标迈进,以声画并茂的镜头真实、形象、典型化地记录客观实在的生活形态和民族文化事象。电视技术飞速发展,以其便捷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而迅速用于记录和拍摄影像作品。电视录像也广泛用于记录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仪式祭祀、文化艺术,影视民俗学、影视人类学逐渐崛起,不仅丰富了民俗学、人类学调查和普查的资料、手段,也提高了电视记录片的品位,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品种。
调查与普查民间文化是民俗学、人类学的重要任务和研究基础。用数码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和电视记录民间文化,可以搜集与保留完整的视听形象资料,为后人留下真实可信的形象化的文化财富;电视记录既可记录局部细微末节,又可以摄录大场面、大集会、大生产、大节庆等壮阔景象,是纸与笔无以企及的;数码相机和电视记录还能现场及时重放,修改便利,剪辑快捷。数码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和电视记录一起将作为民间文化影像记录最重要的手段。
根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影像记录将采取多层次的同步工作:即“1.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机构组织或委托相关部门单位组织专门力量、专业人员实际操作;2.各地方各级抢救工程实施单位组织当地的专业部门或人员开展工作;3.鼓励社会各方按照抢救工程的拍摄规范、学术技术要求参与调查和摄录工作。”的要求,我们倡导广大摄影人士要利用好手中的数码相机,用数码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及摄像机按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民间文化摄像工作的有关要求,作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民间文化摄像工作。
二)关于摄像记录的几点建议
A. 摄像手段在普查中的任务及形式
1.摄像与文字、摄影等手段在民俗普查中的关系应该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根据电视摄像的全息性和即时性特点,在民俗普查中应该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尤其是能进行摄影、录音、摄像的数码相机)记录那些正在发生的动态的民俗事象:
(1)节日期间的习俗活动;婚、嫁、葬、育、祭祀、祈祷等各种仪礼。
(2)民间音乐、歌舞、戏剧、曲艺、杂技、游戏、体育竞技等表演现场等等。
(3)生产、贸易、旅行、住宅建造、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等进行过程。
2.静态的民俗事象如居住、服饰、饮食习俗等,要尽可能放在动态中去拍摄;对无形的民俗事象如民间信仰、家族观念、婚育观念,可以放在有形民俗的拍摄中予以介绍。
3.应避免用摄像机进行一般化概括性调查。摄像机拍摄的应该是正在发生或当前存在的“这一个”具体的民俗事象。动态的民俗事象,如婚俗,应以具体的某一对新人为个案进行调查。对静态的民俗事象,如居住习俗,应以一家庭为个案进行调查。同一民俗最好能选择不同类型个案三至五个。
三)资料片的编辑形式
1.资料片编辑的过程中应体现科学性、资料性、实用性的原则。要严格按照现场的时空顺序来剪辑镜头,尽量不使用蒙太奇镜头,不使用电视特技手段,不要配乐,加必要的提示字幕时要尽量避免对画面完整性的破坏。按国际通行标准处理声音,即ch-1为合成声道,ch-2完整保留现场同期声。
2.为便于资料片的后期分类、编目和查阅使用,无论村落民俗普查还是单项民俗普查,都应以个案的形式单独成片。村落普查除编辑成若干个案民俗片外,还应编辑一个村落概况介绍片,对个案中无法表现的村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交通状况、经济背景等做概括说明。
3.每一民俗个案资料片均应署明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对一些镜头以外的背景性材料,可用画外音解说。解说词应是对民俗事象的客观叙述,不使用任何臆测性、评价性或抒情性语言。
四)摄像手段在民俗普查中的注意事项
1.对动态的民俗事项,普查时一定要在民俗事象自然发生的时间、地点,跟踪拍摄,切忌为了拍摄而进行导演。
2.对于动态的民俗事象,如果预知事象的发生,要提前到可能出现的现场,进行考察,对可能发生的民俗事象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
3.拍摄动态习俗时,要尽量减少因摄像人员的介入对民俗事象的原生状态的影响。
4.民俗仪式的参与者和观众是俗民的构成者,他们的言行情态都是民俗事象的一部分,拍摄时要同样给予关注。
5.民俗普查除现场跟拍外,需要一定的调查。调查对象的表情、手势、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民俗研究十重要的资料,都要完整地摄录。
6.调查中,摄像人员不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诱导式语言,要让采访对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如实回答。
7.摄像人员在用摄像机采录的同时,要用文字书写及时记下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后期进行图像、声音的编辑。
五)关于摄像和编辑设备
1.为保证图像质量并长期(永久)保存,建议前期拍摄使用SONY DVW-700P、SONY DVW-709WSP、 SONY DVW-790WSP;或Panasonic AJ-D610 DVCPRO
2.拍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使用自然光或现场光源,确实需要增加照明时,应注意与现场气氛的协调。
3.尽量使用手动录音。
4.能够使用支架拍摄的要尽量使用支架。
二、村落民俗普查摄像提纲-摄像要点提示
一)、环境
1.村落的大全景。(固定画面。拍摄最佳时间为早晨太阳升起时。)
2.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交待清楚村落与周围山川河流等的相对位置。(摇镜头,匀速运动画面。)
3.村落周围的植被情况:村内村外的庄稼、树木等绿地及裸露的山梁、土地。(分镜头,固定画面。)
4.村落周围的耕地、庄稼、井、泉、渠等农田设施。(拍摄时要注意环境的交代,要有原生态生活的人在其中,用不同的角度拍摄)
5、村落周围的果、木、林及野生动物等。(要抓拍生动的画面)
6.村落的交通状况:村周围的桥梁及通向外界的道路。(注意拍摄路上行走的车辆人流。)
7.村落中的姓氏在居住上的分布情况。(分镜头,固定画面。有知情人讲解。既要注意大户姓氏的聚居区,还要注意小户姓氏的分散居住。)
8、村内的街、巷、河渠。(跟拍画面。注意画面中要有人的活动。)
9、村落公用建筑:庙宇、牌坊、学校、幼儿园、商店、娱乐场所等与民家宅院的相对位置。(同下面民俗分类中的详细调查拍摄不同,这儿主要是在大环境中交待它们所处位置。)
10.村落外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有条件尽可能去拍。)
11.村中最早的祖坟地和有关证明村落年代的碑文。(碑文要有文字特写)
二)、居住习俗
1.住房的样式:用镜头交待清楚住房是洞穴式(如窑洞)还是干栏式(如吊脚楼)、帐篷式(如蒙古包)、上栋下宇式(如平房、起脊房、楼房)。
2.建筑材料:土、砖、瓦、木、石、草、土坯等。(特写为主)
3.住房结构:梁、椽、栋、柱、廊、檐、斗、拱、门、窗及门上“燕路”、门下“猫洞”等。(拍摄时注意交代环境和结构细部的关系。)
4.院落样式:四合院?三合院?三面墙?无院落?(俯拍、侧拍多角度拍摄。)
5.院落结构:主房、厢房、过道房、门楼、厨房、仓库、磨房、厕所、石台、石碓、院墙、影壁、禽畜栏圈等的样式及相互位置关系。(全、中、特、推拉、摇移等镜头在这里尽可能使用。采访:房间的分配、使用的功能、建造时间、位置关系、有无禁忌等。)
6.附属设施:排水、取暖、采光、排烟、防火、防盗等生活附属设施,及神龛、镇宅兽、镇宅符、石敢当等宗教信仰类设施(除拍摄细节外,还要采访房子的主人。如:建造时间、用途、是否相信等)。
7.建筑装饰:脊兽、木雕、砖雕、壁画、窗花、顶棚、墙面地面装修等。
8.房内布局:厅、堂、床、炕、灶、桌、椅、厨、柜及与信仰有关的瓶、镜、春联、神像、神龛、灶神码、钟馗画等等。(与信仰有关的事象尽量在有关仪式中跟踪拍摄。)
9.选址:建新房和建新宅时请(或不请)风水先生看向、定位、确定地址的过程及有关敬神、驱邪的仪式。(尽可能地跟踪拍摄。)
10.建房筹备:备料、备工(自建?邻里帮工?花钱请工?包工包料)的方式及过程。(跟踪拍摄和现场采访相结合)
11.建房过程及仪式:奠基、挖基础、砌墙、上梁、苫盖(洞穴式和干栏式挖建的相应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仪式、歌谣、吉祥物、信何神、有何禁忌等。(跟踪拍摄和现场采访相结合。)
12.村落中的街巷布局:街巷的通向、宽窄、路面和街巷两旁的建筑。(拍摄时注意村民在街巷上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牛车经过、小孩玩耍、老人晒太阳等。)
三)、农耕生产
1.春耕、夏锄、秋收、冬藏。(调查者可根据当地的情况与民俗专家沟通后,列出相应的拍摄提纲拍摄,在不同的季节里跟踪拍摄。)
2.拜春、试犁。(有的地区拜春习俗已消失了,拍摄起来比较困难,用采访的方式调查为好。试犁的习俗比较普遍,拍摄时应尽量跟踪拍摄。)
3.施肥、整地、摇耧、点种、压土保墒、锄地间苗、护青驱害。(按事先拟定的时间表跟踪拍摄。)
4.收割:割麦、砍高粱、掰玉米、摘棉花、割谷子等。(拍摄时要注意的是天气、工具、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5.脱粒:摊场、取穗、翻晒、打场、脱粒、除糠等。(纪录天气、风向、过程、男女比例与衣着、有关信仰与禁忌。噪音大,注意录音的效果。)
6.粮食收藏:缸、囤、窖、库,防霉变、防虫蛀措施。(拍摄时注意交代环境、措施步骤、容器的造型、容量、数量等等。现场实录结合采访。)
7.秸杆收藏与加工:装运、堆放、铡切、发酵、烧茬等。(现场跟拍。)
8.农耕用具:犁、耙、耧、锄、镰、锨、镢、砘、叉、筢、碌碡、连枷、风车、水车、水磨、水碓、辘轳、桔槔、牲口套具,20世纪60年代的双轮双铧犁、解放式水车,以及现代农具。(拍摄其外形构造,记下名称、尺寸,然后在生产现场交待使用情况。)
9.村民自造农具。(制造人的姓名、年龄、传承及制造的工具、方法、过程。采访村民使用的评价。)
10.二十四节气与农耕事象(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农耕活动的现场采访。)
11.农忙季节作佣工(如麦客)习俗:时间、人数、有无组织、劳动力市场、劳动方式、交通吃饭住宿方式、报酬的谈判与给付等。(最好能跟踪拍摄。)
四)、林牧渔猎
1.林业:育苗、栽植、管理、采摘、砍伐、搬运等方式、信仰与禁忌。(跟踪拍加现场采访。)
2.畜牧业:繁殖、放牧、烙印、阉割、剪毛、训练、饲料种植与加工、牧场转移等方式、信仰与禁忌。(跟拍加采访。)
3.渔具、船具及捕捞、养殖加工等方式、信仰与禁忌。(跟拍加采访。)
4.猎具、猎场、猎犬、捕猎方式、围猎之猎物分配及有关信仰与禁忌。(跟拍加采访。)
5.花农、菜农等其他专业户参照上述各项采访拍摄。
五)、信仰
1.神灵鬼怪:在原始信仰、祖先崇拜、佛、道、释、基督、伊斯兰等宗教信仰中,村民信仰哪些神灵鬼怪?如树神、山神、狐神、蛇神、观音、土地、关帝、灶神、门神、财神、鬼魂、妖魔等等。(可以结合信仰设施与仪式拍摄采访。)
2.设施与工具:寺庙、祠堂、牌坊、神龛、牌位、古树、古洞、罗盘、鼓、铃、吉祥物、驱邪物、招魂物等村民用于祭祀祈祷的有形设施与工具。(主要拍摄外形、构造、使用方法。)
3.仪式:上坟、祭祖、求仙、拜佛、治病、招魂、占卜、看风水等活动过程。(结合施设、工具拍摄,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仪式全过程、工具使用等,同时在现场采访村民的神灵信仰及对这些活动的信任度。)
4.神巫人员:巫婆神汉、阴阳先生、专职或业余从事看相、算命、占卜的人员。(征得被采访者的同意,再与民俗专家商讨拍摄方案。)
5.典型信徒:村民中较为典型的某种信仰的信徒。(跟拍他一两次信仰仪式,同时采访他在烧香拜神时的心理期待与相信程度。并让他讲出灵与不灵的例证。)
六)、岁时节会
1.历法:村中日常生活中使用什么历法,如公历、农历、回历、藏历、傣历等等。(拍摄实物并采访计算方式。)
2.计时:村民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什么计时,如“八点钟”、“一个小时”、“太阳偏西的时候”、“月亮出山的时候”、“三星对门的时候”、“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辰”等等。(以采访为主。)
3.节日:
正月节:春节 、人日、元宵等。(主要拍摄节日里的祭祀、娱乐等仪式和其他活动,节日的信仰与禁忌。特定的节日饮食。)
二月节:二月二、花朝节。(同上)
三月节:上巳、寒食、清明、三月三。(采访这几个节日间的关系。其拍摄同上。)
(以下节日、节会各地不同,请与当地的民俗专家联系拍摄。拍摄时注意过节前的准备情况和过程中的仪式、参加人员、仪式中的歌谣,结束后的采访。采访内容请与当地的民俗专家商定。)
四月节:四月初八。
五月节:端午节。
六月节:六月初一、六月六。
七月节:七月初七、七月十五。
八月节:八月十五。
九月节:重阳节。
十月节:寒衣节。
十一月:冬至日。
十二月节:腊八、辞灶。
4.其他节日:送穷节、补天节、老鼠嫁女节、春社、秋社、伏日、九日等。另外,各村有的有自己的节日,应对普查的对象村做深入采访拍摄。
5.节会:庙会、歌会、书会、灯会、物质交流大会等。
七)、诞育习俗
1.求子:送瓜、拴娃娃、求送子娘娘、压树叉、摸石头等。(跟踪拍摄,并采访俗民心理。)
2、怀孕:是否怀孕的判断、生男生女的预测、怀孕时饮食生活要求、孕妇服饰佩物、怀孕期间语言和行为禁忌、信不信保胎神、服不服保胎药、头胎和多胎有何不同等等。(争取到孕妇参加的活动现场采访。)
3、生产:在何处生产、谁接生、准备过程和生产用具、信不信金花娘娘等保产神、产房禁忌、饮食禁忌、其他语言行为禁忌、月子里的其他习俗。(采访)
4、诞生:三天、九天、十二天、满月、百日、周岁时各种习俗。各年龄段过生日习俗及五十岁(或其他年龄限定)以后的过寿习俗。(仪式现场跟拍。)
5、养育:取乳名、取大号、取外号、拜干亲、撞干亲、拜石婆婆、疹痘。长命锁、脱毛衫、鸳鸯裤等保佑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习俗。有关言语行为禁忌。
6、成年礼:割礼、纹身礼、凿齿礼、换裙子礼及汉族婚俗中的开脸、山西省的过十二岁大生日开锁礼等等。(仪式的全过程、当事人的心理、其他人的心理等。跟踪拍摄并作现场采访。)
八)、婚姻习俗
1、婚姻类型:包括自愿婚、包办婚、童养婚、表亲婚、招婿婚、买卖婚、冥婚等。(以采访为主。)
2.恋爱说媒:如跳月、对歌等恋爱方式,和说媒的礼仪、禁忌、给媒人的报酬等。(采访与跟踪拍摄。)
3.订婚:定婚礼品、定婚仪式等。(跟踪拍摄。)
4.发嫁:新娘出嫁前娘家的准备工作、发嫁仪式、陪送的嫁妆等。(跟踪拍摄。采访陪送的嫁妆件数和每件物品的含义。)
5.送亲:送亲人选和送亲仪式。(除拍摄好场面外,还应注意送亲人之间的关系。)
6.迎亲:是否到新娘家迎娶还是只迎到新郎家村口。迎亲队伍,迎亲到新家的仪式。(注意环境、仪式、宾客、迎亲人和送亲人之间的交涉。)
7.结婚典礼:从新娘进村直到入洞房、喝交杯酒的全部过程。(跟踪拍摄。)
8.婚宴。(拍摄时不要忽略了对后厨、茶房、戏班、总管、娘家人、媒婆或介绍人等各个角色的记录。)
9.拜祖:婚后第二天或其他时间,拜父母、拜族人、上祠堂或祖林祭拜。
10.回门:婚后回门的时间和仪式、以后回娘家的日期禁忌。(采访拍摄。)
11.婚俗文物:包括婚礼服饰、礼盒、拜匣、陪嫁礼单、各历史时期的嫁妆、合婚的婚书、结婚证书、婚礼宴席菜单、宾客随礼礼单、喜帐、喜帘、盖头等民俗实物。(拍摄时要记录文物的年代和内容。)
九)、丧葬
1.通过联系人,一旦得知某人病危,即跟随拍摄。如赶不上,可采访完成。)
以下应尽量做好事主工作,争取用两部摄像机跟拍。
2.哭丧:人一咽气,举家大哭或禁哭。
3.净尸整容:可能有洗尸、搌眼、帮助尸体冷却、整容等仪式。
4.穿寿衣,盛殓:寿衣样式、用料,何人做,何时穿,及穿衣入殓仪式。灵堂的布置。
5.停灵守灵:停灵天数,葬礼日期择定,何人守灵,守灵时仪式与禁忌。
6.报丧奔丧:由谁去报丧,报丧的范围、方式、言语和禁忌。接到报丧信后第一次为死者奔丧的仪式。
7.破孝戴孝:戴孝的范围,制度。破孝(即将白布撕成孝服)的仪式、尺寸与禁忌。戴孝人戴孝时的仪式。
8.祭礼供品:死者家人、亲属、好友在整个丧葬过程的各种叩拜祭奠仪礼,包括礼品、祭品、供品、行礼时间、地点(家中灵堂前或送葬时经过路口)、制度(如四叩、六叩、九叩、三奠九叩等)及有关禁忌。
9.选址砌穴:从看坟地到定穴址、祭神、挖穴、砌穴的仪式和禁忌。
10.下葬:棺木入土前后的各种仪式。
11.其他葬式:水葬、火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等。是官方提倡还是自愿,死者生前的要求等。
12.迁坟与拣骨葬:前者是因某种需要。后者是一种风俗,即第一次埋葬后经过一定年月必须再重新迁葬。
13.葬后的三日、七日、逢七日、百日、周年等时间举行的祭奠仪式。
14.祭扫:平日及节日里的祭拜、扫墓仪式。
15.法事:丧葬时和丧葬以后的特定日期为死者举行的超度仪式。
16.丧乐:丧葬和做法事时所用的乐队、乐器种类、排列制式、主要乐曲,对乐工的待遇报酬等。
家族习俗、家庭习俗、社会组织拍摄镜头比较困难可用采访的形式调查完成。
十)、家族习俗
1.姓氏:有几种姓氏,各姓氏来此村的历史,各姓氏人口数,各姓氏间通婚关系。
2.族权:族长的产生方式,族长的权力,族中事务的处理。
3.族谱:有无家谱、家堂轴子,修谱组织等。
4.族约族规:约规的书写形式,违规的惩罚方式等。
5.祭祖:祭祖的时间、方式、祭礼、祭品等。
十一)、家庭习俗
1.家庭构成:家庭的大小、权力分配、劳动分工等。
2.家庭礼节:平时吃饭讲不讲座次、早晚出入时的请安问候等。
3.分家:什么情况下分家,谁来主持,财产分配等。
4.养老:养老观念,如女儿有没有养老义务。养老方式,如靠养老地、出钱出粮、轮流管饭等。
5.家庭禁忌:神灵禁忌。长幼禁忌。翁媳禁忌。叔嫂禁忌。大伯与弟媳禁忌。兄妹禁忌等。
十二)、社会组织
1.行政设置:历史上的里、社、保、甲,现代的大队、自然村、行政村等。
2.民间社团:因共同的兴趣或目的自发结成的社会性团体,如老年会、红白喜事会、金兰会。调查摄录会首产生方式,活动方式等。
十三)、交通贸易
1.道路、桥梁:样式、修建资金来源等。(俯拍全景镜头。)
2.交通工具:历史和当代的各种车、船、轿及代步的马、牛、驴、骆驼、鹿等。
3.本村物产的外运工具和外运地点。(跟踪村里的一户人家拍摄。)
4.贸易场地:村内是不是逢集、代销部、商店等。邻近的集市日期、本村人主要的买卖物品。(全景和买卖之间的细节相结合。)
5.贸易方法:货币购物、物物交换、赊销赊购、暗语论价、讨价还价、赶集、串乡等。(拍摄时用长焦拍摄,这样不影响买卖者的交换,然后再去采访。)
6.计量方法:论堆、论个、以度量衡器计算、估算等。(特写和中景相结合。)
7.市声:代声如敲锣、摇货郎鼓、敲梆子,吆喝声,唱卖声等。(各地方言不一样,普查者要做好记录工作。)
8.招幌:招牌、字号、幌子等。(环境与招幌的关系。)
9.借贷:有无互助性借贷组织、借贷时要不要书写契约、有无利息等等。(采访)
十四)、工匠习俗
1.行业种类: 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皮匠、锁匠、锔锅匠、磨刀匠、编匠、鞋匠、毡匠、画匠、裱糊匠、泥塑匠、窑工、屠户、油坊、酒坊、醋坊、染坊、纸坊、粉坊、豆腐坊等。
2.产品与制作过程。(跟踪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在拍摄过程中交代使用的工具、制作方式和制成品的展示。)
3.传承方式:家传、带徒、办学等。(拍摄拜师仪式,教学演示等。)
4.行业信仰与禁忌:行业神、行规、行话、行业禁忌。(采访)
十五)、饮食习俗
1.食制:过去一天吃几顿饭,当代一天吃几顿饭,变化的原因。农忙农闲有无不同等。(主人做饭时进行采访。)
2.食品种类:主食、副食、菜肴、干稀饭搭配、粗细粮搭配等。(采访)
3.一年中主要节日的饮食:一般的节日食品。特定节日(如端午节、寒食节)的食品与食制。(拍摄制作过程时要兼顾采访。)
4.宴席:红白事、家中来客等不同宴席上的规模、菜肴名称、数量,每桌规定人数,酒宴中对主客的不同规定等。(采访宴席的总管和主家的长者。)
5.调料与口味:本村人常用的调料与嗜好酸、咸、甜、辣等。
6.饭菜的制作方式。(拍摄时注意光线。)
7.炊具与餐具。
8.饮食中的信仰与禁忌。(采访)
十六)、服饰习俗
1.日常成人服饰:日常衣服、鞋袜、帽子的样式、布料、裁制,发型,男女衣饰发型的不同等。(在拍摄其他民俗事象中抓拍以上提示镜头。)
2.日常儿童服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用的衣服、鞋帽等。(在游戏中拍摄。)
3.特殊服饰:在节日、婚礼、葬礼、祭祀等特殊时日和仪式上所用的衣饰,及老人、孩子的免灾服、死者的寿衣寿帽等的样式、用料及裁制方法。
4.床上用品:被、褥、床单、枕头、苫子、席等。(在居住事象中拍摄。)
5.佩饰:发卡、发簪、发网、发带、头花、头盔、耳套、耳坠、鼻圈、项圈、围巾、套袖、斗蓬、披肩、戒指、手绢、腰带、裙箍、香囊、荷包、佩玉等。(在其他事象中抓拍。)
十七)、民间医药
1.医生称谓:先生、大夫、医生、郎中等。(采访)
2.医疗设施:药店、诊所、卫生室等。(固定镜头。)
3.就医方式:上医院、请先生、自行土方治疗等。(跟踪一村拍摄。)
4.医疗方式:中药、西药、扎针、拔罐、按摩、跳神、符咒、叫魂、扶箕等。
5.节日医俗:一些节日中的采药、晒药、用草药预防治疗等。(采访)
6.卫生习俗:打扫、洗浴、灭虱、灭蚤、灭蝇、灭鼠、服草药预防等习俗。
十八)、民间娱乐
1.民间竞技:如赛马、秋千、刀山、走索、杂耍、踢球、拔河等人的竞技,和斗牛、斗羊、斗鸡、斗蟋蟀等动物竞斗。(拍摄时普查人员要注意方言的记录。)
2.民间游戏:成人的棋类、牌类、猜谜、绕口令、击鼓传花等,儿童的打瓦、打尜、翻花、抓子儿、过家家、捉迷藏、骑竹马、踢盘脚、老鹰捉小鸡等儿童游戏。(游戏的过程和游戏者的心态要反映出来。)
3.民间讲唱:讲故事、说笑话、说唱本等。(听众和讲述者的交流要表现出来。)
4.其他:堆旺火、打铁花、放山灯、转九曲等。(拍摄时注意光线问题。)
民间艺术与民间工艺美术在这里不详细列举,请参阅《民间艺术普查摄像提纲》。
十九)、民间艺术
1.音乐:村子里有哪些人会演奏或制造哪些乐器,如笛、箫、唢呐、二胡等流行普遍的乐器及民族独有的乐器。常演奏的乐曲。吹木叶、吹口哨等特殊音乐活动。
2.舞蹈:秧歌、花鼓、狮子、龙灯、旱船、竹马、黑驴、高跷、芯子、花棍舞、刀舞、长鼓舞、芦笙舞等游艺娱乐类舞蹈;傩舞、巫舞等请神、驱鬼、治病类舞蹈。
3.民间歌曲:山歌、小调、信天游、花儿等各地各族的民间歌曲。
4.民间戏曲:各地各民族独有的地方戏曲。如陕西的眉户、山西的二人台、东北的二人转以及傣戏、壮戏、藏戏、木偶戏、皮影戏等等。
5.民间曲艺:鼓书、琴书、渔鼓、快书、评书、评弹、十不闲等。
二十)、民间工艺美术
年画、剪纸、刺绣、编织、雕刻、陶艺、漆艺、印染、儿童玩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