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民俗摄影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有效手段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06-28 14:41:48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按照科学统一的要求、科学统一的方法、科学统一的格式进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要求坚持普查手段的综合性,对同一事象进行民间文化的综合调查,并以文字记录、摄影记录、摄像记录同步开展,立体记录。用“摄影、摄像、文字三维体立手段”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

 

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摄影记录工作

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俗调查摄影记录范本

后沟村民俗调查摄影记录范本(后沟村民间文化摄影)

后沟村所处的地区为华北平原,这里的开发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有着悠久丰富的农耕传统文化。后沟村地形为黄土高原低山丘陵、由于自然的因素造就了该地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理地貌。村里现多为清、民国年间所建的山西特有的独立式窑洞民居。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拱型房屋,有土坯、砖、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而不失窑洞的优点。在后沟村口的黄土崖壁上还留有昔日靠崖式窑洞,尽管它现在已废弃没有人居住了,但这种窑洞是三种窑洞的形式之一,另一种为下沉式窑洞,它分布在山西南部,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它主要分布在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它的做法是:先在地上挖一个方型地坑,形成一个四合院,然后再向四壁挖窑洞。后沟村民居多为独立式窑洞,以传统的四合院与三合院为主,此地因冬季寒冷,且多刮西北风,故正房多为坐北朝南,屋顶多为泥顶与草顶平面,这多半一为方便农民晾晒粮食所用,因为在后沟村里,有限的平地极其少,了解了这些常识后,就可以抓住最能体现后沟村特点的景物,选择最佳拍摄点,将村落与四周环境的特点表现好。

具体民居的拍摄则可以寻着一条从里到外、由整体到局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后沟村的四合院与三合院在拍摄时,应当从它们的院子的大门整体特点入手,这其中包括大门的装饰(具体为门前的抱鼓石、门枕石、门楣等)。进入大门,迎面是照壁,照壁上往往有精美的砖雕神龛。但在后沟村多为三合院,进入大门即到了院落中,如果赶上的是秋收季节,院落中往往会晾晒打下的粮食,黄的是玉米,红的是高粱,视觉效果很好看,院里往往种有枣树或李树什么的,正房的墙壁上往往设有精美的砖雕神龛,且每个院落中的神龛造型都不一样。进入正中屋内即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区域中了,它内部的造型即为独立式窑洞,这在华北平原地区很普遍,冬暖夏凉。厨房的灶台往往设在进门的右手边,如果赶上做饭期间,往往能够拍摄到许多富有生活情趣的镜头。正房的左右两边多为主人的卧室,在取得主人同意拍摄后,尽可能用现场光记录下屋里的陈设,在许多老百姓家卧室里的低柜上往往还留有几件青花瓷器,给屋里增添几份古朴的气氛,柜上多悬挂镜框,里面都是主人各个时期的生活像片,衬底上多为主人获得的各类奖状,用于睡觉的炕头上往往还有低柜紧挨着床沿,里面多存放主人的衣物。在柜子的对面往往贴有大美人年历画,画面往往以搔首弄姿的半裸女人骑在摩托和时髦轿车上为主,这和屋里质朴的农民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做为一个民俗摄影工作者,应该随机应变抓拍下这新旧对比鲜明的镜头。拍摄完后看看院子四周有无制高点,如果有尽可能拍摄此院的全景,在后沟村拍摄这样的镜头比较容易,因为后沟村整个坐落在四周黄土高坡包围之中,这对从各个角度拍摄村里的民居和其它建筑都是极为有利的因素。

与民居相关的公共建筑也是非常重要的,祠堂做为宗族文化的标志,在每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占有重要地位。可惜的是后沟村的祠堂在荒唐年代里遭到了毁灭。好在,在村里老百姓家中还留有好几幅家族画像,在村口现还保留有关帝庙与观音堂,特别是保留完整的观音堂,在山西晋中还很罕见,院内左右方向的钟楼与鼓楼非常完整,梁架上的彩绘虽经百年,依然透过尘埃熠熠发光。为宗族活动服务的戏台还矗立在村中央,在它的正对面是一座菩萨殿,菩萨殿屋顶琉璃瓦依然色彩艳丽,这些可以从它背后的山坡上俯视拍摄到;它对面的戏台,需要从外到里全面拍摄,尤其是戏台的木结构与四周廊屋都值得拍摄,从戏台的出现和演变可以看出昔日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可以看出戏曲的产生与发展。后沟村的戏台非常古朴,左右两侧是民居与店铺商家,有意思的是在戏台上还留有五十年代戏班演出剧目,这些细节都应该包含在拍摄范围中。在拍摄民居的过程中,应该随时注意寻找具有当地典型特点的百姓人物,抓拍下他们真实的生活现状。

民俗活动贯穿整个农村日常生活中,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节日的各种重大喜庆活动。以往民俗摄影多注重重大节日中的活动,对平常生活挖掘得不够,往往会看到重大节日中拍摄的人群比表演民俗的人多的场面,且拍摄的画面留于表面花哨,浅显而苍白。其实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老百姓生活真实的写照。

后沟村与整个华北地区一样,以农耕为主,形成“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饮食民俗上以当地所产的农业产品为主要物质来源,粮食作物多为小麦与五谷杂粮,他们的饮食以各种面食为主,尤其是面塑最为著名。此次,我们有幸拍摄到晋中老百姓为孩子生日所做的面塑。山西素以种类繁多的各类面食做法而闻名全国,在后沟村口我还拍摄到一种特殊的烤饼,整个过程都记录了下来。这是用当地一种特别的烧热的小石头覆盖在擀好的面饼上,这样在烤好后的面饼上形成好多窟窿,金黄色,趁热吃香喷喷口感很好,价格0.20元一个。由于是农闲时节,妇女们都闲在家中做各种手工活,在明亮的窑洞窗户下绣鞋垫和剪纸都是极佳的拍摄镜头,从拍摄上要注意的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拍摄到带环境的场面,也要注意拍摄成品做好的鞋垫,还有手的特写镜头。

传统民俗重大节日也多与农业生产季节有着密切关系。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延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由于春节在农历年终岁首,正值农闲季节,农村里农民们杀猪宰羊、打年糕、酿酒等活动热闹非凡。孩子们都着新衣,外出打工回家乡过年的青年男女衣着时髦,成为古老村庄耀眼的靓点。春节贴门神与对联在中国乡村极为普遍。在北方单调的灰色调的环境中,醒目耀眼的春联与民间剪纸张贴在房前屋后的门框、窗框上,给节日更增添喜气洋洋的气氛。春节各地的民间庙会是摄影用武之地,各种传统民间艺人表演的民俗活动在此达到喜庆的顶峰,舞狮、舞龙、跳秧歌、抬阁、跑旱船、板凳龙、太平鼓等等,让人目不暇给。纵使自己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照顾到拍摄上的方方面面,只能抓重点,现今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开展,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此项工作中来,这样就可以发动更多的人分头做各个方面专题的拍摄,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于婚丧嫁娶的拍摄,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不相同。

技术是为主题服务的。民间文化摄影在技术上首先树立的观念应该是记实。记实也是摄影中最为重要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它在艺术之林中能够独树一帜。民间文化摄影最主要的是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翔实、生动的影像记录。它的前提就是记实,任何与之背离的摄影创作手法都不允许存在,这和所谓的“摄影创作”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尤其是“沙龙摄影”的方法更是绝不可取,“沙龙摄影”的方法是以追求表面化好看为前提,而全然不去挖掘体现被摄对象的真实性,所传递出的民俗信息都是错误的,是表面与肤浅的。当然,并不是绝对排斥所有的艺术的手法用于民俗摄影上,譬如在此次晋中民俗采样中在对面塑的拍摄上,就是采取了艺术排列的方法,尽可能在画面上取得好的视觉效果。首先,我选择的衬底是北方用麦杆做的蒸馍用的笼屉,面塑放在上面再贴切不过了。在用光上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室外自然光的侧光,这种光源对塑造面塑的立体感起到很好的效果。另一种是室外散射光,这种散射光因没有明确光的方向,可以取得真实、柔和、自然的效果。两种效果各有千秋。拍摄时可以根据需要而定。至于闪光灯照明,以我个人之见,尽可能少用,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会破坏现场真实的气氛。另外,在设备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简便,具体镜头运用上,不要过多使用广角镜头,尤其是超广角镜头更要少用,它产生的畸变会破坏真实场景,传达不好的信息。最好的镜头是从28-80mm焦距的镜头,此镜头在许多方面足够应付各种场面的拍摄需要。

(李玉祥调查、拍摄、整理)

 

二)、民俗和民俗摄影

从以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俗调查摄影记录范本可以看出,民俗摄影是抢救濒临消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摄影记录手段,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比拟的独特作用。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众多的“民俗摄影师”将以“民俗摄影”这种最便捷最形象的手段,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抢救、纪录和整理祖国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1、民俗摄影中常遇到的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概括起来讲就是民间风俗,它是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通现象,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

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五十六个民族中,民俗事象极为丰富(详见第一章 中国民俗文化分类)。这些民俗事象,不仅密切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生存、发展、消灭、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创造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民俗摄影,简言之就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民俗的内容就是民俗摄影需要反映拍摄的内容,在民俗摄影中经常遇到且有一定规模的民俗主要有:

民间俗信民俗  民间俗信民俗是人们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无力征服自然,消除病患、治服敌手的时候,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产生崇拜和恐惧心理,漫漫地,这种心理演变成具体的、习惯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如过年的祭祀、对某些行为的语言避讳以及住房风水等,形成独特的民间俗信民俗,俗民的俗信观念都和他们的人生命运息息相关,趋吉避凶、祈福躲灾、除恶向善是民间俗信的价值起向和追求。

信仰民俗是民间俗信的典型代表  信仰民俗具有信仰观念且有崇拜的心理,它分为原始信仰和后世信仰。原始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后世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城隍土地神、门神、灶神、喜神、龙王、马王、药王、关帝、鲁班、海神、窑神及后来传入的天主教等。

民间俗信民俗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有的依旧带着神秘和迷信色彩,如巫术民俗:巫术作为一种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是民间俗信民俗的一种手段。巫术民俗有仪式、咒语、符录、法术等,还经常地使用替代物(替神物、替鬼物、替人物)、避邪物、厌胜物、镇物、巫术用具(神衣、神鼓、神刀、神箭),有巫的禁忌、巫的活动场景,巫的师承与特殊生活等等。

生产民俗  生产民俗是用于各种物质生产方面的民俗。这类民俗伴随物质生产的进行,多方面地反映着人们对生产的民俗观念,在历史上对于保证生产的进行有一定的作用。生产民俗是围绕人们的直接生产活动而进行的。其中有不少成份是为了保证生产的进行和收获的丰富。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及人们思想的局限,一些祭祀、崇拜、禁忌等民俗也与之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与人生仪礼密切而有关,婚、冠、寿、丧除本身的仪礼风俗外,大多在服饰上有所表现。服饰的变化,多在领、襟、扣、兜、肩、袖、裤脚,及长短肥瘦上变化。唯有传统官服、军服有统一的样式和规定。

饮食民俗  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的习惯,中国饮食的特点向来有主食、副食之分,而且与岁时节日结合非常密切。

饮食的民族性表现在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上。南方汉族以大米为主食,杂以玉米、红薯等等,比较讲究菜的烹调。北方汉族则以面食为主,白面、荞面、玉米面等,以面条、烙饼、饺子等为喜爱的食物。

岁时节日饮食最为丰富多彩,从年饭开始,直到次年年底,岁时节日的春饼、元宵、粽子、月饼、雄黄酒、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二月二吃猪头,尝新节之吃新谷,在除夕晚上多吃鱼等都是岁时节日饮食特殊食品。贵州的很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喜食用糯米饭,以酸鱼、酸肉为佳肴。姑娘们赶节日歌会,常煮糯米饭,用荷叶包好装在竹盒里,带给要好的小伙子。

在饮食民俗里,围绕饮食发展的烹调工艺如土灶、陶灶、煤炉、煤气灶;炒锅、蒸锅、沙锅、烤炉、蒸茏;饼甑、刀、砧、勺、瓢;用筷箸、刀叉、勺羹;手扒、手抓;吃碎肉、吃整肉、手抓饭等都是各民族独特的饮食习惯。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不仅是民族文化发展进程的反映,也是居住民俗习惯的表现。现在还在山洞穴居的贵州紫云洞穴居住部落,是原始的利用天然山洞穴居的典型代表,西北的窑洞是自然生存环境和居住习惯结合的表现。经过世代人民的创造,居住民俗不仅有了正规的房屋,而且还有各种宫殿斋堂、楼轩馆厦,以及亭阁榭廊等人类的居住形式的变化,是人类物质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进程的反映。

建筑民俗  建筑民俗是与居住民俗相联系的。我国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是都有很高的成就。建筑民俗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具有各种风格特点。贵州以安顺地区为主的石板房和以黔东南为主的吊角楼建筑是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活环境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民俗。

制度民俗  是指社会或家庭中明显的具有持久性的一套社会惯例,即一个社会中某些群体或阶级所承认、制定的行为准则。制度民俗由于历史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制度民俗,如:如云南、四川摩梭族现在还保持着“男不娶,女不嫁”的制度民俗是氏族制度中母系氏族的典型代表。家庭和个人方面也具有制度民俗性质,如贵州布衣族还保持着“结婚后女方有小孩才能到男方家正式完婚”的婚姻制度民俗和各民族的成丁冠礼制度、分家制度以及仪礼方面的许多惯例等各种形式也都有具有制度民俗性质。

岁时节令民俗  紧密地伴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形成和发展着。其中有不少习俗,是与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紧密相系着的。农业生产的季节及时节气,每年都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人们对它有着深刻的观察与感受,随着一年到头的气候变化,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及人民生活、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习惯。它们是们关心生产,希望人寿年丰的愿望和心理反映,这些习俗,还关系到农时、种植、天文、气象、水利、作物保护、占候、卜丰、祈发展等一系列民俗现象。一般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记述春俗、夏俗、秋俗、冬俗及一年之中的重要农时农节。

人生仪礼民俗  贯穿于人们生活过程之始终,它的礼俗成份最浓,出有落后迷信的因素。但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重要发,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较深的。在今天的广大农村,它也还有现实的表现。结婚礼仪从议婚、行聘、过庚、迎娶直到合卺,整套仪礼是取为完备,取为讲究的。祝寿过生日,也是中国民俗中一项礼俗。从出生时的诞生礼(童礼)以及四十岁以上,以十为整数的庆贺活动。丧葬礼仪有多种表现,因民族不同而不同,如,贵州的洞葬、悬棺葬和藏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塔葬等都是很有特殊意义的葬俗。葬俗为人生仪礼中最后一个程序,但人死了以后,宗祠祭祀便又接上来,为清明之添坟扫墓,夏至、中元、除夕之祭礼,死者周年之祭礼等。

商业贸易民俗 商业贸易民俗在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民族贸易集市,吸引了千百万游客去赶场。这也是一种商俗类型,它与各民族的节日习俗密切结合,成为节日性的交易活动。

文艺技艺民俗  是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文艺民俗主要是世代相传的民间口承文艺。技艺民俗包括竞技、游艺、游戏、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庙会、集市的表演上,民间春节期间举办的身歌会、高跷会、小车会、龙灯、旱船、太平鼓、大头娃娃、哨子会、幡会、大鼓会、气功、杂耍和武术等等,都是民间艺术民俗的表现。少数民族的地戏,歌舞等也是技艺民俗的重要表现。

 

2、民俗摄影的特性

民俗摄影,作为摄影门类,与其它摄影有不少共性,但又有特殊性。归纳起来民俗摄影具有以下特点:

1)、民族性

民俗摄影是为了发现、记录、宣传、传承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民间具体生活习俗的一种摄影艺术;既体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又反映百姓生活方式的典型风俗习惯。民族性是我们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民俗是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反映我国民间蕴涵的生活智慧的风俗习惯;是反映我们民族历史、生活和发展的习俗。我们倡导在摄影、记录民风民俗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选用民族产品,在宣传、和争取更多的民族工业的支持同时,也为后人留下纯粹的民族性的记录资料,如使用乐凯胶卷、,乐凯数码相机等民族工业产品进行拍摄、记录。

2)、真实性,民俗摄影作品不能违背民俗真实和民俗规律的形象,必须强调作品的真实性。

摄影作品的真实性是指画面内容所反映的民俗事象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用一幅或几幅照片准确地反映一项民俗活动的真实本质,首先要求摄影者对所拍内容要有事先的了解,并有一定的拍摄功底,选择那些能说明事物本质的画面拍摄;要求作品充分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环境的自然状态及人物的自然神态;还要注重体现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在摄影技法上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手法,格调要力求朴实。在拍摄民俗活动时,尽量不要去干预和摆布被摄对象。

3)、艺术性, 民俗摄影的艺术性就是要运用摄影形象思维和摄影造型法则来表现民俗事象,体现其本质的美。民俗摄影要紧紧抓住民俗事象的本质内容和特点进行拍摄,从而创造出既有强烈民俗特征,又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之作。

民俗摄影是用摄影艺术的手段来表现民俗生活,它是民俗生活和摄影艺术的载体,它所反映的是作者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分析、思考、选择所捕捉的典型民俗事象。民俗摄影的艺术性,是在严格遵从忠实纪录的原则上的艺术性,绝不可为过分追求艺术性而淡化或牺牲民俗作品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相反,在艺术性与真实性发生矛盾时,宁可淡化或牺牲艺术性,也要保护作品的真实性。不能因过分的艺术夸张和渲染而使民俗事象变形或失真。

4)、学术性,民俗摄影是一种学术性很强的摄影门类。这主要表现在:一、民俗摄影所拍摄的内容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是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涉及到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性内容。二、真正有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学术性。三、民俗摄影中蕴含着渊博的民俗知识和艺术哲理,它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民俗知识。

5)、包容性

民俗摄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其它摄影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纪实、新闻、艺术、人像等摄影形式的一些拍摄技法,都程度不同地在民俗摄影中有所体现和运用;而其它摄影形式又在广泛地采用着民俗摄影的题材、思路、形式及表现手法。一些规格较高的艺术类影展中,有相当比例的艺术性摄影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的是民俗题材:如人像摄影中让顾客租用其民族服饰、古代服装、民俗交通工具等拍留念照等就是具有民俗特色的内容;不少非民俗摄影工作者以纪实、新闻等手法拍摄的民俗作品是具有民俗特色内容的。

 

3、照片的命题是民俗摄影的必修课

民俗摄影是从真实的、客观的,绝对存在的民俗事象中进行创作,只能在真实纪录的同时将民俗事象的自然美、艺术美展现给观众。它和其它摄影门类一样,只能抓住瞬间的状态,在二度空间中表现出被摄对象,重现其自然美。这就要靠作品的“命题”和“照片文字说明”去激发、去引导,让摄影作品借助命题和说照片文字说明的特有功能去激发观众的潜在意识,唤起人们对图片本身及其以外的自然美的联想。

1)、命题的目的和意义

民俗摄影作品的命题,是民俗摄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题是照片的纲,而画面是照片的目;命题可以体现作品的风格与水平,更可以反射出作者的素质和造诣。民俗摄影作品的完整含义应该是照片加文字(标题或说明)。一幅看来很平常的照片,加上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标题,就会成为一幅很好的艺术作品。

2)、命题的原则

A、命题要服从主题。命题是服从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的。而主题是作者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研究、选择、提练而得出的思想结晶,拍出照片后又反复琢磨命题使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才能创造出主题突出、有新意、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B、命题的准确性。准确性是民俗摄影作品命题的特性。民俗摄影的多数作品是对民间文化的纪实性拍摄,因而命题时必须强调命题的准确性,这与民俗摄影具有真实性的重要特性是一致的。

C、命题的生动性。民俗摄影作品的命题要生动活泼,命题既要起到揭示、评价照片内容的作用,又要帮助观众去深化理解内容,将观众引入更深的境界。

D、命题要精练简洁。命题时要精心提炼,提取精华,同时还要讲究完整性。命题如何,还取决于作者的文化修养、艺术造诣及知识面。

3)、命题的方法

对民居建筑,名胜古迹,民俗器物摄影命题,多用明示法命题,就事论事;而对民俗人物活动,民俗环境摄影的命题,则多用怡情、雅致、含蓄的手法给观众以引导,唤起人们的联想,激起人们的潜在意识。

为作品命题重要的是应使标题与画面相得益彰,相应生辉。标题对画面来说,或能点明内容,帮助理解;或能升华主题,加深立意;或能引伸意境,使人联想;或能深寓哲理,发人深思;或能表明观点,寓教于图,等等。

从哪些角度确定标题,要取决于照片内容和作者的表现意图。摄影作品常见的标题有以下几种:

A、叙述式标题。这种命题又称明示标题。即客观叙述画面中主要的人、物、景、事,及时间地点等,帮助观众理解画面。其常用的手法是直截了当地点明画面内容。叙述式标题,还可以采用间接点明画面内容等手法点明画外之情。

B、抒情式标题。抒情式标题着眼于引伸画面意境,启发人们产生联想。常用的手法之一是借用音乐、歌曲语言等等;常用手法之二是借用诗词、成语、典故等增添作品的诗情画意,诗歌最能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最能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力,又有揭示主题深化意境。在采用这种手法时,要注意用得贴切,使诗画溶为一体,忌生搬硬套;常用手法之三是用比喻、比拟手法抒情,用比喻说明画面的内容。

C、评论式标题。评论式标题着眼于画面内容的评述,或表明观点或深寓哲理,以达到升华形象的内涵,揭示形象意义的目的。

4)、命题禁忌

民俗摄影作品命题应避免:

A、命题与画面重复。一幅作品的命题,要以意为主或意在言外,或意犹未尽,或立意深远,或寓意精深。命题不能平铺直述,重复画面,一眼见底,应在画外下功夫。

B、紧随人后,互相模仿,毫无新意,雷同太多,陷于俗套。

C、故弄玄虚,词不达意,令人费解。

 

三)、民俗摄影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摄影记录工作的有机结合

1、拍摄民俗作品要有深度

民俗摄影的拍摄者要善于抓住千万种民俗事象中有民俗特色的事象,进行有深度成系列地进行拍摄。选择一种民俗事象进行深度的采访,有了深度,作品才会有新意,才能更生动地反映民俗事象的真实本质。

如在贵州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过程中对“饮食民俗”进行摄影记录时,由于饮食的民族性表现在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上,饮食民俗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的习惯,饮食又有主食、副食之分,而且与岁时节日结合非常密切;在饮食民俗里,围绕饮食发展的烹调工艺如土灶、陶灶、煤炉、煤气灶;炒锅、蒸锅、沙锅、烤炉、蒸茏;饼甑、刀、砧、勺、瓢;用筷、刀叉、勺羹;手扒、手抓;吃碎肉、吃整肉、手抓饭等各民族独特的饮食习惯。

贵州众多的民族及饮食种类和层次,在拍摄建议选择某一民族的岁时节日饮食为拍摄对象,从年饭开始,集春饼、元宵、二月二吃猪头、粽子、月饼、尝新节之吃新谷、雄黄酒、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为一体,直到次年年底的岁时节日饮食的现状和种类及其演变过程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拍摄下来,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若再以此类推,把这个民族所有支系的岁时节日饮食乃至全国这个民族的岁时节日饮食逐步收集拍摄下来,加以整理说明。使拍摄的民俗作品更具有说服力,更易于被读者所接受、所喜爱,更具有收藏价值、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

 

2、民俗摄影应遵循就地就近拍摄为主的原则

对于“民俗摄影”现有一种误解,认为就是到少数民族地区拍摄。这显然是有失全面的,民俗摄影遵循就地就近拍摄为主的拍摄创作的原则,是目前广大民俗摄影工作者能够做到的拍摄创作和组织形式。植根当地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对生活工作的家乡故土是最熟悉、最多倾注感情的地方,对当地的各种民风民俗最为了解,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把当地做为自己的创作基地,经过充分准备,有步骤地将各种民俗事象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现象,深入观察体验,细微探索考证,用相机去揭示、展现、研究,才有可能拍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风格各异的、技艺品位具佳的民俗摄影作品。

在遵循就地就近拍摄为主原则的基础上,可根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三个优先”的原则适当地组织民俗摄影工作者外出开阔视野,结合创作进行业务培训、研讨、观摩或交流和集中力量对某些老、少、边、穷地区及民俗摄影力量薄弱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突击性抢救。

3、民俗摄影要全面反映各民族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间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速度。有的民族已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的民族则刚刚走出原始状态。对于这些,民俗摄影应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文献资料,如实地拍摄纪录下来,以便收藏和研究。

贵州有49个民族成分, 32个民族,1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3左右。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开展,目的是让更多关心民间文化的人参加到此项工作中来,发动更多的人结合自己的拍摄特长,抓取各民族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间文化事象分头做各个方面专题的拍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拍摄民族题材的民俗作品时,摄影者极易被浓郁的民族风情感动,看到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拍。建议在拍摄民族题材的民俗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民族的外在打扮、注意服装特色,更要注意反映一个民族的有代表性的民俗内涵和精神世界,一个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是意志和精神,人的内心世界是人身上最本质的核心。

进行民俗摄影创作时除了注意外在形象,更多地应透过外形,去着力表现内心的真实精神,这是创作的根本。拍摄,只是一瞬即可完成的,而要观察、发现并捕捉到一瞬,则需要刻苦研究,不懈地去思考与追求。好作品,都是深入观察,深思熟虑的结果。要防止作品的表面化,要达到反映民族精神与内心世界的高度,必须要加强形象思维,多角度地去观察与发现。表达内心世界,需要反复深入的观察,然后去捕捉,捕捉那微妙的一瞬,精彩的一瞬,深刻的一瞬。抓住那一瞬,就抓住了成功。在构思好的前提下,由于拍摄环境、光线的变化,角度的变化,拍摄对象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与运动着的,拍摄时要多拍几张,从中找出最好的,否则,很可能因拍得少,效果不理想而无选择的余地,致使只有好的构思没有好的作品。

凡有志于民俗摄影事业的广大同仁,应对中国56个民族的予以关注,充分展现、潜心研究,努力使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灿烂民俗、民间文化得以全面纪录、整理和发扬光大。

4、认真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是民俗摄影的关键

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热心于民间文化抢救的广大志愿者统一认识,统一目的,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用“摄影、摄像、文字三维立体记录手段”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在进行一次摄影记录拍摄活动之前,不仅要认真学习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摄影记录的标准和方法,更要有重点地做好拍摄前应作好以下先期准备工作:

a. 对将要采访的主要民俗事象进行先期调查研究。具体方法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请了解情况的人介绍,还可以事先找当地群众座谈。通过调查,力求对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活动的方式内容、特点、意义等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做到对拍摄对象的活动程序有先见之明,予有准备。

b. 做好予测及拍摄计划。根据将要拍摄的民族地区的特点,对民俗活动开始、中间、结尾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突发事件做好预先构想,制订出拍摄计划。

在拍摄过程中,当拍完一个情节后,也要迅速对下一个情节中可能出现的带有实质性的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一旦预测的情况出现,就不会因只顾光圈、构图效果而失去拍摄民俗事象本质的机会。

c. 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如相机、胶卷的准备。在拍摄过程中,也有一个不断提前进行技术准备的问题。有经验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往往会在民俗活动高潮即将到来之前,把相机中胶卷的尾数几张尽快拍完,而换上新胶卷,关键时刻有胶卷用。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