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活着”的古村落:从《古韵惠州》看古村落文化大观
作者:谭黄薇(惠州民协特约通讯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7-13 22:57:49

“古村落虽古,不过它不是僵硬的文化标本和艺术化石,而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最活跃的载体。”在谈及惠州古村落的创作构想时,中国视像3D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大型3D人文纪录片《古韵惠州》编剧之职的王甫先生如是表示。惠州所辖古村落数量丰富,不过如何以一方水土,数朝风雨实现对整个中国古村落文化的重新审视与解读呢?面对这一挑战,王甫先生关于《古韵惠州》的剧本构想给予了我们一定的答案。

 

 

 

崇林世居门楼前

 

经多方搜集资料与实地考察,《古韵惠州》编剧王甫先生将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教化与惠州古村落中依然健存的文化精髓相结合,为地方特色与古村落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论语》流传千年,依然为众人津津乐道,不仅在于后世对经典的推崇,其内容蕴含的文化和情感的相通性,也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的交流创造了可能,古村落文化也是如此。时间的推移,或许给当地带来了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的改观,却不曾改变古村落浓厚的民居气息,对于“仁孝礼仪”的尊崇,许多文化传统与传统民俗、工艺也得以沿袭。

 

 

 

编剧王甫采风现场照(左一)

 

在《古韵惠州》系列剧本创作中,编剧王甫先生将惠州当地独特的人文气息、民族风俗等全方位展开,配以翔实典型的故事情节,挖掘惠州古韵的源远流长。不管是已经完成素材采集工作的第一集《为善最乐》,还是第二集《种德为先》,抑或紧随其后的《诗礼传家》,在完成惠州当地古村落文化的建构与呈现的同时,地域性的文化的差异性与中国古村落文化的相通性也逐渐融合。在外,表现在明清建筑工艺的沿袭与自我风格的张扬;在内,则体现在善、德、礼、义等优良精神传统的传承,只是因地域、家族经历的不同而趋于多元化发展。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在《为善最乐》的背后,伫立的不仅有崇林世居的门楼,还有家族之孝,为人行善、安居乐业等多方面内容。《种德为先》、《诗礼传家》对于崇文尚礼、奉善行德的诠释也富含同样的蕴意。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古村落文化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同时也在惠州的古村落群中深深扎根。

 

 

 

古村落现场照

 

惠州当地许多民俗文化、工艺、美食文化等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如春节小吃煎堆;送穷、上灯的习俗;关公、妈祖庙的祭祀等。习俗有相近相通之处,可是惠州古村落文化长期以来的丰富与演变,早已注定其不可能千人一面。举例来说,平海古城存在一种称为“军声”的方言,其最初由北方方言融合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等多种语言杂糅而成,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当地独特的综合语体。针对惠州当地的古村落文化的差异性存在,王甫先生在第五集《古村新梦》中加以更为全面的展示。以上种种,表明了《古韵惠州》虽属一地之古村落,同时又不仅仅局限于一地之文化。做到“彰显共性”和“挖掘个性”双管齐下,是编剧对于纪录片内容的升华,与此同时,惠州当地尚存的丰富习俗教义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传统文化精髓的共通之处则为其创造了条件。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