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纪实文学】深山红烛37年的坚守
作者:刘明霞(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3 09:24:43

引子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3月2,这一天,惠州阴雨绵绵,湿润如酥,树色青绿翠黄,西湖边,东江畔,一树树红艳艳的木棉、粉嘟嘟的羊蹄甲灼灼枝头。这一天,一场活动如一道彩虹划过惠州人的心上——上午10时,“广东好人”古槐基事迹宣讲会暨惠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启动仪式在市区江北会议中心举行。

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到江北市民乐园,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来了,学生们来了,志愿者们来了,普通市民来了……

古槐基,惠东县边远山区安墩镇水美小学梅坪教学点的老师,37年来坚守深山教书育人。2011年,先后获得“感动惠东人物”、“感动惠州人物”称号,2012年获得“广东十大新闻人物”、首个“广东好人”称号。

宣讲会和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启动仪式,在惠州人心里欣起浪潮,为惠州人的学雷锋提供了一个身边的榜样。

 

第一章37年前的选择

山路十八湾,这里有十八个十八湾

3月6日,清早,细雨飘飘,寒气袭人,我们从市区出发驶向梅坪。古槐基任教的梅坪教学点,位于西枝江上游的惠东县安墩镇最北部,背靠海拔1186米的乌禽嶂,十分偏僻,距惠东县城70多公里。安墩镇像梅坪这样的教学点有7个,梅坪是最远的一个。

当天是周六,在惠东县城平山接到古槐基吃过午饭后,一行人马不停蹄奔向安墩。公路两旁,田野、农舍、沟壑、山峦,一派葱绿,荔枝、芒果、龙眼……顶着一树树米黄色的碎花。从车窗看出去,树上麻黄黄的一片。时逢这条交通主干道在修路,近处的树木蒿草都蒙上厚厚一层灰层,据说这条路两年前开始重修,至今还是半拉子工程。路很难走,一边是正在修葺的新路,有的到了水泥,有的还在用沙石铺垫,汽车只能走旁边的泥路。

同行的安墩中心小学副校长谢锦辉说,安墩这地方比较偏僻,从南宋起,不断有乡民迁徙定居安墩。明末当地盗贼猖獗,居民深受其祸,因此商议决定在圩中筑起高炉式的土墩,一旦发现盗贼,就在土墩上点火熏烟,作为报警信号,故名“烟墩”。清末改为安墩,意为安全的土墩。

梅雨季节,湿润的泥巴路坑坑洼洼,不是泥塘就是沙石,有的地方被新挖出的泥土堆堵住,车只得后退,从杂乱无章的草堆泥泞中开过。面包车开得像颠轿,车轮带起的碎沙石砸在车底盘上,发出乒乒乒的响声,遇到两车相错时,坑坑洼洼的路颠得左右摇摆,不时差点亲密接触。吓得车上的人提心吊胆。好在开车的电视台司机是熟练的老司机了。

据同行的教育局领导介绍,惠东偏远麻雀学校多,非常缺年轻老师和专业教师,这让惠东县教育局颇为头疼。安墩镇从全镇的教育发展上来说属中下水平,教育事业还相对落后。为此安墩镇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对教育布局进行调整,逐步撤并一些“麻雀学校”,实施部分中小学的改薄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帮助困难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诸如教师缺乏、设备设施不完善、聘请代课教师经费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山区由于工作环境差、交通不便等原因,成了许多老师不愿意去工作的地方,最近几年,县教育局在分配新招聘老师时,都是强制性地派其中一部分人到山区学校任教,否则不予录用。

难走的路还在后面。从安墩镇到梅坪必须要经过一段约十多公里长的盘山路,崎岖狭窄,道路一边是峭壁,另一边是几十米高的悬崖。车拐上崎岖而狭窄的山道,路越来越难走,只说山路十八湾,这里有十八个十八湾呢,车身又颠又转,搞得人五脏六腑像错了位,有人被颠出了状态,赶紧扯了车上的塑料袋背过身去呕。

这条路很窄,只是单车道,逢对面来车怎么办啊?担心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上山时对面有车过来,我们的车只好倒车,一直倒到山边有一辆车位宽的草丛中。再遇一辆车时,我们的车被逼往右靠到极线。车轮擦着几十米高的悬崖。车上的人都不敢支声,屏气凝神希望快点错开。古槐基说,就是这样一条一车道的盘山村路,也在是在2009年7月下旬才修通的,之前是一条羊肠小道,每逢下大雨,常发生山体滑坡,道路泥泞,村里人有时几个月都不能外出。就是现在,他每次回惠东的家,都要步行十多公里下山才能搭摩托车去赶班车。

想想古槐基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足足待了37年,不由肃然起敬。

 

一个都不能少!梅坪每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从惠东到安墩54公里,从安墩到梅坪25公里,区区70多公里路,我们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从中午一点过到下午4点过钟才到梅坪。

临近梅坪的时候,山势渐渐围拢过来,入村口成了一道夹皮沟。一拐进村子,豁然开朗。小村庄梅坪是一块四边环山的平地。中间有条深幽的小溪一分为二。梅坪仅剩的10户人家,分布在四周的山前山后。

古槐基说,如今只有10户人家三四十个村民住在这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5年前,村民才用上电、看上电视。村民要买猪肉或其他日用品,就要到离他们最近的11公里外的安墩镇洋潭村。

我们一进村,五六条狗忽地围上来,并不吠叫,只是围着人打转。这些狗毛色亮泽,许是得益于山野自然的滋养。村中小溪潺潺地流过梅坪,水面被树枝、荆棘、杂草覆盖,站在小石桥上从空隙处往下看,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干净玉洁。溪畔蝴蝶在菜园中飞舞、小鸡在结着小桃子的桃树下跑来跑去地刨食、稻田里留着剩余的稻桩。悠闲的氛围和村子贫穷的表象相匹配。每家每户的房子很古旧,但都经过风水方面的考量,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沉淀。

古槐基的家在入村口左边的山脚下,这是一栋传统的客家老屋。屋旁一大丛三角梅开得蓬蓬勃勃、婆娑多姿。屋门侧边一条水管从山上延伸下来,管里汩汩出的是清亮的山泉水。这是平时古槐基洗衣做饭的生活用水。大门正对着的大厅的神位,墙头挂的是毛主席的像。古槐基说,他最崇拜的人是毛主席,再就是雷锋。

一进门10来平方的门厅,就是孩子们的学校。5张铁课桌与老旧的木桌讲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张讲桌居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会计用的办公桌,兼做办公桌讲桌,上加一块小黑板,黑板上还有头天古槐基书写的生字。那5张铁课桌原来是我市港澳慈善基金会赠送的。

说起坚守在梅坪从教37年的经历,古槐基说,仿佛是昨天。1952年出生在梅坪的古槐基,1975年从部队复员回乡的他第一愿望就是想把部队的光荣传统带回家乡,为家乡作贡献。家乡穷,穷的根源是缺乏科学知识,没有文化,虽然梅坪从1957年开始兴办学校,但因为地处偏远,教师来一个走一个。怀着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想,在村长的劝说下,他当起了梅坪教学点的教师。当时他向村长谈成了一个条件:代教3年,等到下一位老师来就离开梅坪。没想到这一教,就是37年。

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有了这个教学点,梅坪每年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到100%。头几年没有取消学杂费时,每逢开学,有个别学生不能按时报名上课,原因是没有钱缴交学费,而当时古槐基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为了不让孩子辍学,他自己只好垫付一部分,至今还有个别垫付的学费仍未偿还。

他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和校医

 

梅坪小学教室原是生产队的粮仓,是一间瓦房,十分简陋。每逢刮风下雨,古槐基常常在房前屋后挖沟排水,待天气晴朗,还要爬到屋顶上去捡瓦防漏。破旧的桌凳损坏了,就利用课余时间去维修,用钉子钉,铁线缠。没有教具就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采集标本。没有运动场所,就利用晒谷场作为临时操场。没有办公设备,就利用生产队会计用的办公桌做讲台,兼做办公桌,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有20多名学生,分为一、二、三年级,属复式教学。古槐基一人包揽了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的教学。

启蒙教育很重要,古槐基不但教书,还要育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所以古槐基很重视孩子们的德育教育。

采访当天,我们去古槐基的学生,8岁的小姑娘古文珍家里。小姑娘正和姐姐一边吃一盘炒糊了的豆子,一边看电视,见到生人很怕羞,怯怯地老往她爷爷身后躲。我们和蔼地对她说,你不请老师吃豆子啊?她才端了豆子递给古槐基。问老师教了她什么?她答认字、算数,还有唱歌。叫她唱一个,小姑娘张口就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问她见过警察叔叔吗?小姑娘茫然地摇摇头。小姑娘也许没出过山,没见过警察叔叔,但她明白捡到别人的东西要还给人家的道理。

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古槐基1994至1997年间报读中师函授。每逢面授时,不管严寒酷暑,他从不缺课。

因为地处深山,有部分学校离教学点还有2公里远,村中那条小溪,原先没有桥,每逢下大雨溪水上涨,以前溪上的木板被大水冲走了,古槐基就在放学后将他们一个个背过河送回家。有时发大水,小溪变大河,过不去,只好把他们留在家里当做自己的儿女来照管。

他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和校医,古槐基的家里,备着一个医药箱。遇到孩子们突然生病,他就充当医生。在他的医院箱里,有几十种常用药,如:保济丸、红药水、万花油、去痛片、小孩子的兵兵退热贴、儿科七厘散等。还有一个很旧的针筒。之前遇到紧急时刻,他还学会了给学生打针。现在路修通,出山比以前方便了,他不是专业医生,不敢随便给人打针了。可他自己,患病了都不能休息。近10年来,他因腰椎关盘突出,经常腰疼,有时上课时腰疼,只好在讲台边放一张板凳,坐在那里支撑着讲课;有时在上学或放学途中腰疼时只好靠路边蹲或坐下来休息片刻。

苦、累都不说,最怕的就是寂寞。每天夜晚,连个说话谈心的人都没有。每当寂寞了他就写板书,写了擦,擦了写。

有一天晚上下大雨,他一个人寂寞地躺在木床上听雨敲打在老屋顶灰瓦上的声响。山里的雨来得急,有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味道。古槐基诗兴大发,点亮油灯,随手涂写一首打油诗:

山区教育甚艰难,

想育英才敢登攀。

艰苦生活何所惧,

只为春苗出深山。

此后,古槐基时常有感而发,写了不少诗呢。

 

第二章我不出大山,孩子们就能走出大山

他永远忘不了1994年9月25日,那一天决定他这一生的守候

还原一个真实的古槐基。他,不是一个宣传神化了的英雄,他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生在客家山区,得益于这片土地的滋养,他身上有着善良、好学的美德。他原名叫古怀基,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在书上看到大槐树根深叶茂,明白了只有树根扎得深,树叶才能长得茂盛的道理,遂改名为古槐基。他工作的梅坪峭壁林立,环境封闭,他在这里一呆就是37年,从青春少年,到两鬓斑白。从最初的压抑、窒息、孤独到如今有所作为,坦然面对,何尝不是一个涅槃重生的过程?

古槐基说,他永远忘不了1994年9月25日,这一天,古槐基正在上课,突然天空发暗,霎时间,狂风大作,豆大的暴雨席卷着山风呼啸而来。他们的教室——生产队的粮仓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古槐基果断决定停止讲课,把20多个孩子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孩子们刚才走,粮仓就被滚滚而来的山洪冲垮。好险啊!至今想起来古槐基都心有余悸。

面对一个个惊恐无助的孩子;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古槐基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也是从那一天开始,古槐基的家成了孩子们的教室。从那天起,他就决定这一生的守候。这,就是一个山区教师的胸襟和情怀!

1998年古槐基有个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当时,他的老战友,时任博罗县人事局领导的曾天养对他说,如果你愿意,我想办法把你调出安墩。“对于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甚至晚上都很难入睡,如果自己走了又有谁愿意来这山里教书?为了家乡的孩子,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万一我走了,没有老师愿意到这里上课,孩子们的教育岂不是被耽误了?我于心不忍。”古槐基平静地说。此外,乡亲们的信任和尊敬,也是让他毅然地坚守下来的因素,在梅坪,他是学问最高的精神领袖,大家崇拜他,尊敬他,哪家来了客人加了好菜都要请他去。

“说实在话,这么多年来,我的同学、战友中,不少人已经成了大老板、公务员,我自己也曾想过离开大山,也曾有过机会可以走出大山。”古槐基说,“能留下来,说到底还是为了坚守一个承诺,我走了,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我留下来,可能会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作为一名山区教师,古槐基不敢奢望自己能够改变什么。他只是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让这个世界多一分希望,少一份迷茫与绝望。

37年来,古槐基教过数百名学生,在这座深山里走出了5个大学生,他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任了科局级干部,有的是公务员,有的当上了人民教师,还有十几个中专生,他们也有一技之长,自谋职业。“他们能走出深山,回报社会,我再辛苦,都感到值得。”古槐基甚感欣慰。

每次古槐基回山里,戴素芳都要给他做一些猪肉、鱼干、肉丸带上

上午在惠东县城平山接古槐基时,我们专程到他家里采访了他的家人。古槐基的妻子戴素芳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我们一进门她就张罗着给我们沏茶。1998年,他们一家搬到惠东县城,戴素芳带着三个孩子和家婆挤在古槐基弟弟家50平方米的一间房里。古槐基一个人留在梅坪空荡荡的老屋,守着他那几个学生。

那次调动,本以为一家人可以团聚的她白高兴了一场。当时,他们的三个孩子大的不到10岁,小的才五六岁,古槐基的母亲快80岁了,老人家身体很差,经常生病。戴素芳一个人,既要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很是辛苦。她非常希望古槐基调到城里,帮他一把。可关键时刻,古槐基放弃了。他一回到家里,戴素芳就跟他说:你老战友关心你,有这么好的机会和条件,你偏不调。再说你一个人在山里我也不放心。好说歹说,古槐基就是不为所动。戴素芳火了:“以后不管怎样我都不管你了!小孩子我自己带!”那段时间,他俩没少吵架。

吵归吵骂归骂,每次古槐基回山里,戴素芳都要给他做一些猪肉、鱼干、肉丸带上。而为了让城里的老婆孩子不再挤在弟弟家。古槐基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终于建好了自己的房子。老婆孩子搬进去,古槐基心里才踏实了,虽然至今还没还完债。

古槐基的母亲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跟着他回到了农村,之后几年,古槐基的母亲瘫痪在床。他一边教学,一边照顾母亲。而妻子只好两头跑,跑到山里照顾家婆孩子没人管,好在孩子们都很懂事,小小年纪就会操持家务。古槐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说到孩子,古槐基很是惭愧。从小就没有照顾他们,长大后也没有为他们铺路搭桥。几个孩子很早就到外面打工帮补家用。在这个“拼爹”

的时代,孩子们理解古槐基吗?古槐基为我们拨通了大儿子古瑞浩的电话,可一直没人接,随后他又拨通了二儿子古伟松的电话。古伟松在电话中对我们说:“现在不怨恨老爸了,觉得他对家人还是很好的,他是为了学生才顾不上我们的。他一个人在山里,我们在外面打工,没时间跟他联系,很为他担心,希望他早点退休,安度晚年。”

当我们问戴素芳现在还跟古槐基吵架吗?她笑了:不吵了。问当初看上古槐基什么?两人都羞赧地大笑。戴素芳甚至下意识地用手挡了挡脸。笑够了才说:中意他人好罗。多么简单纯朴的语言,多么自然的表达。她哪里想到,她口里的好人,居然成了首个“广东好人”。

第三章:“我愿意回到梅坪,回到您坚守了37年的讲坛”

他与雷锋的共同点是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更美好

 

古槐基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在惠州市民中及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网、人民网、南方报网、广东新闻网等全国各大知名网站均刊登或转载了关于古槐基的新闻;百度百科增设了关于古槐基的页面;今日惠州网等一些惠州本地网站在论坛中创建了关于古槐基的帖子,引来众多网友浏览、评论:

Evaestelle:无私的,真是好人,现在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

又一个月:脱贫先脱盲,江山寸图强。

西枝江边人:近期无论是电视还是网上,学雷锋的宣传报道突然多了起来。我忽然有一种久违的感动。脑子中渐渐回忆起儿时常唱的那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应该多点报道好人好事,让世人渐渐冷漠的心,再次温暖起来!老师致敬!好人一生平安!

以前看过报道说: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地方穷不是真的穷,内心富才是真的富。

向日葵园:我辗转地听到了这位老师的报道,平实的语言,平淡的语气,偶尔强行抑制住的哽咽,我深深地被这种胸怀打动。说真的,在深山里当老师并不是他一个人才做得到,但是我想,一做就是37年,有机会出去的时候还不出去,为了孩子甘愿远离家人独自生活,真不简单。

37年,说起来容易,想起来感慨,但是过起来呢?是什么感觉……我一起的同学当时就说,那样的环境,我带一个星期都可能会发疯了...可是,有人,却一呆就是37年,我是真的很想很想问:这一路,你是怎么走过的!

也许在中国,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30年迅速赶超西方3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出现了。道德水准、责任意识出现了滑坡与缺失,经过30多年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时代的迷茫与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来正视解决。一个物质与精神同时富有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家园。

古槐基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他与雷锋的共同点是一个懂得爱的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一个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更美好的人。这样的“好人”契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当下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无奈中每个中国人的情感诉求。

古槐基还给我们提到一个人,早年,想为他调动工作的战友曾天养退休后去经商,去年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古槐基的报道,专程驱车赶到惠东来见他。在酒桌上,他端起酒杯给古槐基敬酒,他说:真是难为你了。我今天来,不因为你被评为感动惠东人物,而是我被你感动了。分别的时候,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大红包非要送给古槐基。古槐基婉拒道:“我有工资,我不需要钱。”可他知古槐基为家人建房时欠了许多钱,硬塞给了他。

 

有一种希望让人高昂起头颅,热泪盈眶

古槐基今年7月就要退休了,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学生们。他说

“什么时候有老师来了,孩子们有人教了,这个我挑了37年的担子,就可以安心放下了。”在“广东好人”古槐基事迹宣讲会上,古槐基这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了下来,他昔日的学生、现就读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的古伟强承诺———“我愿意!我愿意回到梅坪。”

在古槐基的家里,记者找到一本发黄的教案,在学生名单里,看到上二年级的古伟强是副班长。

1997年夏天,我被一位比我大一点、已读书的伙伴拉进教室,当时古老师看了看我,就叫我坐在伙伴旁边,然后从办公桌上拿了一本草稿本递给我,教我书写阿拉伯数字1和2,又领着我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唱歌,一起游戏。”古伟强说,“放学的时候,古老师蹲下来摸着我的头问:‘想上学吗?’我使劲地点点头。”

就在当天晚上,古槐基来到古伟强家,对他父母说:“这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了,明天就带他去学校报个名吧。”见他父母沉思不语,古槐基看出了他家的窘境。“如果暂时交不了学费,我先垫着吧。”古槐基说。

第二天清早,古伟强高高兴兴地踏入了梅坪村的小学堂,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他还记得,当时学校有10名学生,桌椅大多坏了,古槐基修补后还差一张桌子,他就从自己家里搬了一张。当时生产队给了间小房做教室,多年来只要有教室就在教室上课,没教室就搬回古槐基家。

“老师问我:‘如果可能,是否愿意回来任教?’”

有一年寒假,古伟强看望古槐基老师时特别问他:“坚守在梅坪的这些年,您后悔过吗?你觉得值吗?”

古槐基的回答一直回荡在古伟强心中——“我也是一个人啊,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年轻,充满激情,也想过走出大山。可如果那样的话,你们的教育岂不是就给耽误了吗?所以我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你们在学校多学点知识,走出深山,回报社会,我再辛苦,也值得。”

正是在老师的影响下,古伟强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多年后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院校。去年寒假期间,古伟强去看望老师,“老师问我:‘如果可能,是否愿意回来任教?’”经过深思熟虑,在3月2的宣讲会上,古伟强曾去到现场,当着2000多人的面,坚定而响亮地回答古槐基:“我愿意!我愿意回到梅坪,回到您坚守了37年的讲台,踏着你一直站立的足印,书写你写过无数次的板书!”现场的听众纷纷站起来,致以热烈的掌声。

当与聊起自己这一打算时,这位21岁的小伙子说:“我的承诺绝不是一时冲动,我本身就是梅坪村人,回乡做一名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如今,在古槐基与县教育部门的努力下,县政府为梅坪教学点兴建的教室也即将完工,那三间未完工的小屋就在小溪对岸。三间小屋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古槐基说,大概一个月后就能全部完工,在工地上,古槐基指着门前的空地说,这里是升旗的地方,我要让孩子们在这里唱国歌!

想象4、5个小孩在深山里升旗,漫山遍野回荡着国歌声,弱小与庄严令人感到胸中火辣辣的,有一种希望让人高昂起头颅,热泪盈眶。

古槐基的言行,大到在社会上掀风鼓浪,小到在一个人的内心泛起涟漪:在这个多元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CEO、亿万富翁、大明星,我们拥有更多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在平常生活中践行,每个人都可以是这个时代鲜活的雷锋!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