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纪实文学】春风吹绿了赤岭村
作者:李华生(惠州民协会员)陈雪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3 09:37:26

这是一方说不清、道不明的土地。

她离县府并不遥远,却因为道路不畅沦为僻地。人们称她为“太尾”抑或“派尾”,唤来唤去成为了“泰尾”;沧海桑田,新中国赐予她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泰美。然而,依偎着她怀抱里的赤岭村,却在光秃秃的红土地上依旧戴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直到21世纪初。

                            ——作者题记

 

 

序幕扶贫,工作队能扶什么?

2009年12月,隆冬。              

惠州市农业局驻村工作组组长、市农业局副局长梁明初和市扶贫办公室主任谢统立刚刚参加完惠州市全市农村扶贫工作会议,就被杨灿培副市长召到了他的办公室。

杨市长面色凝重。是呵,建国都六十年了,老百姓的衣食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惭愧呀。

“赤岭村是我市重点帮扶的74个省级贫困村之一。从现在开始至2012年,你们要确认挂钩帮扶贫困户30户,通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被帮扶的困难户年人均收入要达到2500元以上,赤岭村的集体收入要从过去的欠账深重改变成净收入3万元以上……”

梁明初和谢统立的头皮隐隐发麻。扶贫——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在自己肩上,他们感觉到任重而道远。

吉普车沿着蜿蜓的机耕路,朝着博罗县东部的泰美镇赤岭村吭哧吭哧地巅簸着驶去。车上坐着副局长梁明初、驻赤岭村的扶贫干部潘振强和吴水斌。

隆冬的天空阴云密布,车窗外的赤岭村还依稀裸露出没有植被的红色土壤;山坡上,几座年久失修的小水坝里残存的浊水,很不情愿地从灌溉闸里流出,菜地里的农作物,犹如刚刚遭遇过重霜一般地蔫萎着;透过车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砌成的土坯砖农舍,在田野里若隐若现。吉普车无法驶进村委会,一行人只好步下车来,随着老主任沿着坑坑洼洼的红色泥浆小路,向着村委会走去。一排残破的二层楼孤零零地依偎在山坡前,办公楼的门窗破旧不堪,簇拥着周遭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红土地,倍添寂寞荒凉。

贫穷,是赤岭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话题,脱贫成为赤岭人的渴求与梦想。他们期待有种力量能改变生活,却又不敢有太大奢望。多少年来,政府的扶贫工作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每一次的扶贫,通常都是搬下一车化肥或给上一笔扶贫款就结束了,久而久之,村民们对于如何脱贫的问题也变得漠然和麻木了,扶贫款则演绎成了政府的例行公事。

这一次会不会又是这样?

会议室里,任由扶贫干部口吐莲花,老主任和村干部就是沉默不语。老主任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他径直走到副局长梁明初和驻村干部潘振强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绉巴巴的欠款明细帐单,然后慢条斯里地说:

“这是赤岭村历史欠账的一部分,总计八万元。你们即然是来扶贫的,那就先解决眼前的这个难题吧。”

梁明初和潘振强为之一愣,接着便是面面相觑,这似乎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不是典型的“等、靠、要”吗?不解决贫困村中思想落后、作风懒惰的现状,不解决贫困村只想着政府能多给点钱而不思进取的贫困根源,钱给得再多,都会很快被花掉,那将是治标不治本啊。

所谓扶贫,其实扶的是思想和意志,不但要“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激发大家的潜能,只有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才能真正脱贫。

梁明初和潘振强什么也没有说,他们默默地接过那张欠条。他们心里明白,扶贫需要沟通,沟通需要时间,变救济扶贫为开发扶贫才是赤岭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上篇扶贫,扶起赤岭人的脊梁

70年代出生的曾建新,因为家里贫困兄弟姐妹多,初中一年级时他就辍学外出打工。十多年来,他挑过砖、砌过墙,几乎所有建筑工地的脏活累活都干过。他没有赚到太多的钱,却悟出了一个道理:单靠种地脱不了贫,打工也很难有出息。

2010年春天,驻村干部潘振强特地来到曾建新的家,鼓动他把村里的山头承包下来养鸡养鹅,告诉他广州的烧鹅供不应求,把鹅养起来不愁没有销路。

历史上的赤岭村,祖祖辈辈没有人养过鹅,即便是鸡也只是家家户户零零星星喂养的农家鸡。曾建新心想:反正路是走出来的,有工作队扶助,况且自己正年轻,为什么不挺起腰杆试一试?

曾建新没想到,这养鸡养鹅还真大有乾坤!一年下来居然盆满钵满地赚了几十万元,成为了村里的致富模范。

曾月灵是村里较早的养猪专业户,后来又从单一的养肉猪发展到养母猪,再从饲养的母猪下仔继而成为肉猪出栏。曾月灵最初饲养的生猪和母猪数量很少,存栏只有50头。驻村干部潘振强为他四处搜寻提供牲猪市场的供求信息,鼓励他扩大猪场规模,由原来的存栏50头增加到100多头。到了年底,曾月灵的年收入也从当年的几万元增长到了二三十万元。

养殖业的规模效益“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也使赤岭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门径。扶贫办和驻村干部意识到,推选能够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和主心骨,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1年初春,惠州市农业局机关党支部积极配合中共泰美镇委,成功地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赤岭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在此之前,驻村干部潘振强一次又一次地翻山越岭,到曾建新同志的家里甚至鹅舍给他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担负起两委主任的责任,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曾建新犹豫了很久:当一个贫困村的村主任,意味着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甚至物资与金钱,作为养鸡专业户,这样划不划算?扪心自问,自己能有今天,还不是扶贫工作队扶持帮助的结果?如果不是驻村干部的建议和关怀,自己或许还是一个挑着水泥桶、行走在脚手架的打工仔!

曾建新当选村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成立博罗县思农养鸡专业合作社。他要带领全村30户贫困户集体脱贫,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就在扩大发展规模,全力筹建合作社的时候,曾建新的资金突然出现了问题。潘振强知道后,想方设法从老婆手里“借”来5万元钱,二话没说塞给了曾建新。

潘振强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支持这个年轻人就是撑起了赤岭人的脊梁!

曾建新的思农养鸡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拥有社员50户,全村30户困难户都是合作社的社员,其中还有8户困难户完全没有劳动力。合作社采取有钱的入股分红,没有资金的困难户由合作社先行发放鸡仔和幼鹅,社里提供饲料和技术,然后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灵活经营模式,为全村30户贫困户建立起了脱贫的信心和勇气,为村民们共同致富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赤岭村实现了脱贫的目标,30户贫困户全部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8户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开始享受低保。

脱贫的目标实现之后,扶贫办领导和驻村干部开始考虑如何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收入,他们深深地意识到:增加集体收入,完善公益福利,提升赤岭形象,是赤岭人的固基之本。

工作队把市县筹集的40万元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入长宁镇农贸市场建设项目,村委每年增加经济收入3万元;筹集40万元入股泰美镇良河水电站改造工程,村委每年分红3.8万元以上;筹集资金约6万元设立干部职工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1.2万元。通过实施这些建设项目,为赤岭村增加经济收入8万元以上,加上村委原有的其他收入,仅2011年,赤岭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6万元。

集体经济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赤岭村的福利有了保障。对于没有劳动能力或残疾的贫困户,以及低保户、五保户的生产生活,对因为重大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导致生活特别贫困的,赤岭村委都有一整套生活救济措施;在工作队的扶持下,他们投入建设资金14万元,维修和改造了赤岭小学教学设施。赤岭村还出台了支持贫困户子女读书、确保其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不辍学。同时,他们设立扶贫助学奖励金,对赤岭村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应届考生予以奖励,两年共奖励学生15人,发放奖金3.2万元。

如今,赤岭村告别了赤土泥径的年代,实行了道路硬化;一幢具有与时俱进鲜明特征的村委办公楼,已然座落在曾经破败的村委大楼旁,她昭示着贫困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的努力下,由建业集团投入127万元资金,打造的赤岭村文化广场,昭示着赤岭人在解决温饱之后对文化的憧憬与渴求。

 

中篇扶贫,扶到贫困户的心坎上

赤岭村首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村,她的农田标准化建设和水利开发利用至关重要。曾经的赤岭村田地错落,给人一种杂乱无章又耕耘不畅的感觉;山田的水坝容量小、而且数量明显不够,再加上坝基不稳和储量不足,常常是雨季泄洪甚至坝堤溃塌,到了枯水季节,抗旱时又无水可用;与之配套的排灌水渠在原本布局失调的情况下,大坝溃泄时便“沧海横流”,旱季用水又不见小流淙淙。断渠与渠沟堵塞致使整个排灌系统基本呈瘫痪状态。

要脱贫就要还农田基本建设的科学生态环境,那是赤岭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

工作队不遗余力地为赤岭村筹集了80万元资金,实施连片农田标准化建设,建设“三面光”排灌渠道3.6公里和950米的机耕路;同时投入建设资金17万元,整治维修6个水坝,从根本上解决了1500多亩水田的灌溉难问题。

山村面貌改变了模样,水足渠畅引来了惠州市新园林公司对赤岭村的垂青,他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广泛种植甜玉米。赤岭村的村民在自家门前打工,带动了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增加经济收入;赤岭村利用自身土地的优势,采取出租土地、留守妇女入伙的形式与五家菜场老板合作,既为留守妇女每月增加收入近2000元。又解决了村民家庭的安定和谐。

与此同时,工作队通过对赤岭村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发现贫困户收入主要靠种养和外出务工。针对这一情况,他们抓住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不放,积极动员适合劳务输出的贫困户参加培训,提高技术技能,推荐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加收入。仅2011年,工作队就为全村转移贫困户外出务工共46人,并且为外出务工人员给于每人每年200元的补贴。

解决了赤岭村人的就业问题,工作队就把目光聚焦在种植和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上。结合赤岭村的种养条件,扶贫工作队对发展种养业的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补贴标准为:鸡、鸭、鹅每只补贴8元;猪、牛每头补贴80元;水稻、花生、番薯、玉米、蔬菜每亩80元;鱼塘每亩200元,其每户的补贴资金最多可以达到2000元。

村民们说:党和政府掏钱让我们干,我们就有使不完的劲!

由于历史原因和先天条件不足,贫穷使得赤岭村里看不见一栋村民居住的楼房,他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甚或年代更加久远的土坯房舍里繁衍生息、苟且生活。乐业的前提是安居,也是工作队扶贫工作的第一大要务。扶贫工作队通过调查摸底,对居住在土坯房的贫困户,优先列入维修和改造计划。并对新建砖瓦楼房的村民给予鼓励扶持资金,。

村民严玉莲,是一个有着腿疾的残疾人,丧夫后一直守寡在家。由于行动不便,生活一直处于孤立无助的贫苦状态。所谓家,也就和村民们眼中的猪棚差不多。驻村干部潘振强知道后,就和村主任曾建新一道为她落实政府对贫困户的建房扶助资金,由于严玉莲除了一日三餐外,家里并没有剩余,她对建房仍存顾虑。村主任曾建新对她说:“你不要担心政府补助款以外的钱,不足部分我给你垫上。”

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关怀下,严玉莲住上了新房。在村里,她不再感到孤单。

退伍军人曾玉光,在外漂泊流浪了几十年,结果穷困潦倒到老婆不堪忍受弃他而去。面对没钱、没地、没房,生活没有着落的曾玉光,工作队和村委会没有对他抛弃。专门启动政府的贫困户建房扶助资金,还在村委大楼旁为他想方设法地建起了新房。住进新房的曾玉光不久迎回了离他而去的老婆,一家四口生活得其乐融融。

一位老大爷手捻着长须、心花怒放地感叹道:“从民国到新中国,俺从‘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到有了自己的土坯房。现在又尝到了住‘洋楼’的滋味。感谢共产党,感谢工作队!”

 

下篇扶贫,扶出票子、房子、车子、新娘子

赤岭村是惠州市委常委杨灿培同志的对口扶贫点。他在贫困户张天富的家里访贫时,发现其房子还是解放初期父辈留下的土坯房,而今已是破烂不堪。当年粉刷的白石灰早已斑驳,裸露出来的土坯砖还渗透着稻茬。一问洗手间,张天富尴尬地指了指屋后角落黑潮潮的地方,嘴里不好意思的哆嗦着。

2009年以前,张天福养了2头母猪,每当母猪产仔后,他就会以每斤20元的价格卖猪仔,通过卖猪仔的几千元钱是一家全年的经济收入。微薄的经济效益是张天富一家导致贫困的根源。

杨常委了解到相关情况之后,为张天富作了科学系统的分析,建议他改变生产方式,变“养母猪卖猪苗”为“养母猪卖生猪”,将自家母猪产下来的猪苗留下来养大了再卖。与此同时,帮扶单位、驻村干部和村委主任曾建新、村委委员曾月灵都为他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还邀请畜牧专家对其进行指导。

2011年,发了财的张天福背靠着那间破烂的土坯房,动情地望着眼前已经完工的楼房,满足而又不无得意地说:

“通过养猪我赚了近10万元,从来没想到一年能赚这么多钱。现在的猪舍里还有一百多头猪存栏,有一批生猪年后又可以上市了……”

贫困户张金培一直靠种田种地养家糊口,穷得连买菜的钱都没有,遇到偶尔发烧感冒都担惊害怕得要命,因为家里根本就没钱看医生。

2009年底,驻村干部潘振强告诉他:养鹅周期短、见效快,只要一个多月就能变成钱。建议他加入村里的思农养鸡专业合作社,向村主任曾建新学习养鹅。村主任曾建新也为他鼓劲打气,并且为他先期提供鹅仔、饲料和技术信息。

起初,他每批养鹅200只,到后来每批扩大到400只,一年7个批次,净嫌10余万元。

张金培指着四周斑驳的房子说:“人家是财不露白,生怕贼惦记,而我家是‘金包银’,生怕人家看不起。你看房子的外墙是红砖,里面却是土坯,这还是当年三兄弟勒紧裤腰一起修的。”

张金培满面涩色地说罢即刻换了一种表情,他神采气扬地指着“金包银”老屋旁边一幢气派不凡、即将峻工的新楼房给大家看。那是他家的新居,旁边是成鹅棚舍和幼鹅培育房,还有唱着“鹅鹅”欢歌、成群结队的鸡鹅仪仗队……

在村里负责农林水工作的曾月灵委员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的村民念着他的“养猪经”,改变了生活的现状:村民张水祥原来并没有养猪,跟着曾月灵“照葫芦画瓢”,如今,张水祥的猪场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了赤岭村养猪专业户中的“大哥大”。张水祥的座骑,也完成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小轿车的华丽蜕变。

40多岁的王桥辉,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穷,一直蜗居在祖上传下来的一间破瓦房,是村里典型的“剩男”。

王桥辉家里没有产业,靠着几亩红土地原本就为衣食发愁,更谈不上有闲散资金创业。驻村干部潘振强到他家里探访得知情况后,通过多方打听和利用自己熟悉惠州的优势,为他在惠州联系到一家手袋厂工作,月薪2000多元。王桥辉工作刻苦、省吃俭用,再加上党的扶贫建房补贴,两年后,他终于建起了自己的新楼房。有巢引得凤凰来,40岁的王桥辉终于尝到了拍拖的甜蜜滋味。

最近,又有喜讯传来:一是王桥辉当上了村民小组长;二是王桥辉宣布一个月后携娇妻入洞房。

好梦知时节,竟在花开处。赤岭村,一个让人联想到光秃秃的山、光秃秃的岭、尽是草木不生的苍凉和贫瘠的穷山村,在党的扶贫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扶出了票子、房子、车子、新娘子,扶出了树木葱笼,鹅唱鸭欢的幸福家园。这是一块希望与梦想同在的红土地,每个村民都在圆着同一个小康梦。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