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 得到永生。 这首著名的《囚歌》,曾被郭沫若称颂:“这里燃烧着无限的愤激,但也辐射着明彻的光辉,这才是真正的诗。”在叶挺纪念馆,我们有幸看到了叶挺这首《囚歌》的真迹。 从放牛娃到令反动军阀闻风丧胆的“铁军”“北伐名将”“抗日英雄”“叱咤风云的将军”。叶挺的一生命运多舛,充满传奇色彩。叶挺纪念馆和叶挺故居分别坐落在惠阳的淡水镇和秋长镇。这个夏天,我们来到惠阳,隔着时空透视一段历史…… 作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叶挺纪念馆,坐落于惠阳淡水镇叶挺东路,从惠州出发只需40多分钟车程就可到达。叶挺纪念馆建筑面积 从一进门第一个瞻仰大厅竖立着的那座高达 叶挺从军的时代,正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新旧交替之际。在他的同学大都为军阀服务的时候,他却把才能献给了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军队的事业——他使军事与最先进的政党相结合。毛泽东、朱德等后来经过长期实践,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其中也不应忘记这位虽然只正式当过两天“总司令”、未等到授元帅衔就不幸遇难的北伐名将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 叶挺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无疑与他出生成长的土地和环境息息相关。告别叶挺纪念馆,我们趋车前往叶挺出生及成长的故居秋长镇周田村。沿着将军年轻的足迹,去追寻他少年时的故事。 走进这个偏僻而幽静的小山村,举目四望,但见山峦叠翠,草木苍苍。村中心有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这就是建于1884年的叶挺故居,叶挺故居是2进3开砖瓦平房,共6房2厅2天井,总面积 仰望院落中阳光照射下的叶挺铜像,在光与影的交替中,更加威武雄壮,透出叶挺将军身上特有的铮铮铁骨的风范。据工作人员介绍,铜像的高度 当我们走进这破旧而又深深的客家老院,在那以砖墙和木板分隔着的七拐八弯的房间,我们还可随处看到那些古老的屋柱、窗棂、墙砖等等,从而使我们想见当年这故居是那么安谧。故居陈列着很多普通农具:箩筐、锄头、锹铲,墙上挂着已破损的斗笠、镰刀。除了叶挺和家人的生活陈设外,故居砖墙上还展示了有关叶挺革命历程的资料。我们带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徜徉在这个古老的庭院里,瞻仰它的一砖一石,一桌一椅、一张照片、一盏油灯。当我们走进叶挺夫妇的卧室,心中升起一股历史凝重感,好似还能听到他们行走在各个房间和楼上楼下的橐橐的足音。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叶挺的侄孙媳妇叶柏香。叶柏香称叶家四代现有30多人。她主动和我们聊起了叶挺的故事。她还很热心地带我们去看叶挺小时候上学的腾云小学、读书亭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旧址育英楼,给我们讲叶挺在家乡的故事。并拿出照片、弹壳及她家公写的叶挺的故事,还有磁带、光盘等。她为我们讲述了她由家公那里听来的关于叶挺的故事: 叶挺7岁时,进入本村腾云小学读书。他的老师陈敬如,时常给同学们讲解祖国积弱、饱受列强欺侮的历史,激励同学们发奋读书,长大救国救民。叶挺原名叫叶为洵,老师陈敬如告诉他,好男儿当要“挺身而出,拯救中华”,因此给他改名为叶挺,取“人要上行,叶要上挺”之意。一次,叶挺念了内容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课文时,很不以为然地对同学说:“这些话毫无道理,没有人耕田,能有千钟粟吗!”由此看出他性格中的反叛。 据叶柏香介绍,听长辈说,叶挺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他一边帮着家里放牛;一边跟着哥哥背诵《诸子格言》。叶挺故居附近,有一座亭子,少年叶挺常在此读书,尤其喜欢在此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后人为纪念叶挺,把此亭称为“读书亭”。 少时因为家穷,叶挺的两个小妹妹只好被卖给别人做了童养媳,这使幼小的叶挺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并开始朦胧地感觉到富人跟穷人之间存在的差别。1900年10月,惠州发生了革命党人郑士良领导的三洲田起义。叶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便是在听长辈们讲起义英雄的革命故事中度过的。 一代名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无不让人感受到叶挺将军作为北伐名将、抗日英雄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感受着叶挺将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感受到叶挺将军一贯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情怀和政治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