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散文】梅关古道
作者:蒋晓煜(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30 12:41:14

 

清明节后的第一个周末,我们一行在霏霏细雨中来到了慕名已久的梅关古驿道。

梅关位于南雄市城北28公里与江西大余县交界处大庾岭的梅岭上,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交通要道。来此之前,心里早有各种有关驿道古关的揣想,既神圣又神秘。神圣在于就这么个关口,绝大多数粤人先祖就是从这里跨入岭南而繁衍生息,将中原文化带入南粤大地的,其后人构成现代粤人的主体;神秘的是,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隘,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由秦始皇派兵入粤的关口就是这儿。

车子戛然而止,路旁蓦然出现一块竖立的巨石,上书“古驿道”三字,导游示意梅关古道到了。我们一行走出车外,踏上古驿道的石板路,融入时空交错的游历之中……青石板及鹅卵石铺就的古道,约摸一丈的宽度,一步步顺坡往上走,道旁遍植梅树,间有亭榭庙堂。撑伞行走在润物无声的细雨中,踏着千年的古道,很自然地想起第一个问题:此路究竟是何人所开?经询问导游,原来此道不是秦始皇派兵所开,秦关古道横浦关在此道东约二公里左右。脚下道路为唐朝名相、大诗人张九龄于开元四年(716)所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大家应不会陌生,千年传唱而不衰的经典出自这位地道的韶州曲江才子之口。论其官职,尊至右丞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诗歌成就也开一代风气之先。而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位贤相呕心沥血、排除万难,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开通古道。古道的开通拉近了百越先民与中原民众的距离。自唐至宋,来往日繁,宋人王巩于元丰二年(1079)有如此描述:“以砖铺其道,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南北三十里若行堂宇间。每数里置亭以憩客。左右通渠,流泉涓涓不绝,白梅夹道,行者忘其劳。”往后更是“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可见当日之盛况,这都是张九龄的功劳。

古道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有凄凉的往事,因为古往今来,多少失意者要经过梅关古道而到广东,一过古道就是所谓的“天涯海角”了,心情可想而知!宋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惠州,也要经过梅关古道。当时,他的理想与抱负不能得到宋哲宗理解,反遭朝廷排挤,郁闷与灰心可想而知。更兼年迈与枯槁,挈家带小过梅关,心中郁闷,发而为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不知不觉,我们一行已来到了驿道坡顶的关楼,它横骑在两峰之间,肃穆雄浑。关楼内外分别题有“岭南第一关”及“南粤雄关”的大字,从关楼下的门洞,我似乎看到了鱼贯出入的挑夫、官宦、马匹,甚至还有行色匆匆、负笈赴京赶考的学子,还有驻足歇息的商人……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凝聚着一串串历史人物、一段段往事,它是一个高度浓缩与提纯的节点,可以检阅千年来的人物风流。

伫立关头,临风怀古,听着古道的脉搏,抒发旷古之幽情,不觉沧然而涕下。后来,古道随着粤汉铁路韶关五岭隧道的开通而渐行渐远,昔日“蚁施鱼贯、肩摩踵接”的景象已一去不返,留下无限荒远与凄凉。或许古道曾经承载得太多太多,真的疲倦了,到了该歇息的时候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