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道艺合一的岭南实用技艺库
《惠州文库》子部收录古籍 36种,涵盖医学、兵略、道佛、书画、家训等多个领域,以“跨学科整合”的特质,勾勒出岭南知识传统的独特底色:以术载道,道艺合一。这里的“子”,不是空谈性命之学,而是服务于民生的实用智慧,将信仰转化为技术,将玄理转化为实操,让高远之“道”落地为可教、可学、可用的生存技艺。
1.丹医同源:《抱朴子内篇》与《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的双重遗产
子部最核心的经典,是葛洪所著两部著作:《抱朴子内篇》《葛仙翁肘后备急方》。二者互为表里,构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知识系统。
《抱朴子内篇》系统阐述金丹烧炼、行气术、养生延命之道,构建了“伦理筑基-丹术核心-辅以行气”的体系,提出“欲求仙者,必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强调修道不离人伦日用和“积善成仙”的宗教伦理。书中列举外丹配方如“九转还丹”“金液丹”等,详列火候控制、药材辨识方法,强调"师承传授"和"经验积累"。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专注急症救治与实用技术,面向大众,力求“简、便、廉、验”,方法简单、工具简易、方药简明,便于立即展开救治。全书收录70余种主要急症救治法,药物多取自岭南草木,如槟榔驱瘴、艾灸疗寒、葱豉发汗等,皆“单方易得”,不用难得之药。尤以“青蒿绞汁服”治疟之法,被现代科学证实含青蒿素,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其疗法常结合“祝由”“符水”“存思”等仪式手段,看似神秘,实则是一种在缺医少药环境下整合心理安抚与生理干预的综合治疗模式。所谓“火候即剂量,符咒即规程”,正是将炼丹术的操作理性移植至民间医疗实践的结果。
这两部书并置,揭示了岭南道教的一个重要特质:修行与济世不可分割,炼丹与制药同源共流,而信仰仪式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承担起安抚人心、防控疾病的公共功能。
2.丹道演化:《翠虚篇》对岭南道教修炼范式的重构
紧随其后的是南宋惠州道士陈楠所撰《翠虚篇》,集中体现岭南道教由外丹向内丹的成熟转型。陈楠是南宗四祖,白玉蟾之师,主张“身中自有真乾坤”,批判外丹“徒劳金石费工夫”,将传统“炉鼎药物”理论彻底转化为身心修炼范式。全书以30余首七言歌诀系统传授丹法,核心在于“神归炁穴”(意念导引)与“炁贯三田”(能量运转)。其创新性在于:以三丹田为内在炉鼎替代物理丹炉;以精、炁、神三宝为药物,替代铅汞外药;融合禅宗心性论,推动“性(心性、精神)与命(身体、能量)双修”的实践深化。
此转型既是道家“返本还源”哲学的实践突破,亦标志岭南道教形成身心一元的内修体系。
3.深层转向:丹道转化的地方传承链
若将《抱朴子内篇》与《翠虚篇》对照阅读,可清晰窥见道教炼丹术的核心演化路径。葛洪所代表的魏晋时期,外丹术以烧炼“金砂”(丹砂、雄黄等金石矿物)为根本,追求通过“文武火交替”“药材辨伪”等严密技术炼制“不朽金丹”,其成败完全依赖外在物质(药材纯度)与工具(丹炉形制、火候掌控)的精准度;而至陈楠所处的南宋,丹道重心已彻底转向,不再向外求索金银矿物,转而以“内身” 为炉鼎(三丹田为核心枢纽),以“精、炁、神”为内药,依靠“呼吸吐纳调息”“意念导引归穴”,完成生命能量的内在转化。这一从“外在物质炼制”到“内在身心调控”、从“器用依赖”到“气脉自主”的变迁,本质是丹道技术哲学的深层转向。而这一转向并非书斋中的抽象推演:葛洪在惠州罗浮山奠定岭南外丹实践基础,陈楠又在此地传续南宗丹法、完善内丹体系,二者依托罗浮山道脉形成“外丹实践 — 内丹转化”的地方传承链,使技术变迁在具体地域场景中逐步落地。后来清代陈铭珪撰《长春道教源流》时,进一步梳理罗浮山全真南宗的师承(从张伯端到陈楠、白玉蟾),并将南宗“炼炁”明确阐释为“调息以养神,守神以固炁”的养生之术,剥离宋元内丹的雷法色彩,将"炼炁"重构为纯粹养生术,强化其“调和身心、延年益寿”的实用功能,使丹道内修传统更贴近日常养生需求。
这一绵延千年的岭南身心修炼传统,虽初衷是“修仙证道”,非为当代休闲疗愈而设,却因其“身心一元”的核心思想,成为今日罗浮山发展康养文化的文化根脉与精神原型,为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历史依据。
4.集成之光:《幼幼集成》的儿科智慧与民间适配
清代广东著名儿科医家陈复正(惠州人)所著的《幼幼集成》,不仅是一本治疗小儿各种疾病的专著,也是一本调养护理的专书,在中国儿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书共六卷,卷一论小儿赋禀、诊法、初生儿疾病的防治等;卷二、三、四分述儿科多种病症(包括内科杂症及外科疮疡),每病除辨证立法外,并附有正方、简便经验之方及外治法等;卷五、六为作者删订《万氏痘麻》的各种歌赋170余首,附方130余则。该书无论是儿科理论还是诊断治疗,都有独到发挥,特别是有关惊风辟妄以及痉病的治疗,儿科寒冷药的应用等理论问题,独具卓见,既有补偏救弊之功,又有临床实用参考价值。
对小儿痉挛症状卓有成就的研究,是陈复正对儿科的最大贡献。书中提出小儿痉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指出不细察病源就将小儿发热统归为“惊风”的流弊,力主废除“惊风”诸名目,而以“误搐、类搐、非搐”区分伤寒病症、杂病致搐、竭绝脱症。他认为小儿痉挛的病因,不外乎外感、杂病和脾虚三种。治疗应以解表、清热、温中三大法门分别施之。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探本索源,对症施治,内服药与外治法相结合,不能滥用金石脑麝,妄行开关镇附、截风定搐。
为便于基层应用,书中方药常用茵陈、茯苓、黄芩、甘草等易得之品随证组方,并提倡预煎浓汁分服,以省临时煎取之劳。因为小儿脉象纤细难握,主张先察食指虎口三关指纹,运用“浮沉验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决虚实”诊法,简化了诊断流程。
该书虽以方药为主,但同时也记载了大量针灸处方,如针刺、针挑、艾灸、灯芯灸、磁峰砭法(用砭石刺割或按压体表的方法)等,很多论述颇有创见,其中以火攻治疗儿科类疾病别有心得,其理论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全书贯穿“审证简要,用药平和”的宗旨,使儿科经验能够适应缺医少药的乡居环境;其重视地理因素与诊疗可操作性的特点,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5.见闻杂录:藏于野史中的智慧
苏辙的《苏黄门龙川略志》与《别志》,是北宋政坛亲历者回忆录,以“略志”的随笔记述当时的吏治改革、青苗法争议、外交条约、司法案例、丹药秘术、名臣的轶事等朝野见闻,为子部的思想版图添了一抹文人化的鲜活,风土人情、官场见闻都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可感。
张萱的著作更显宏阔,《西园闻见录》一百七卷,以“闻见”为基,网罗明代的典章制度、名臣言行、社会百态,小到乡野轶事,大到朝堂议论,都被他细心辑录,恰似一部“明代社会的全景相册”,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远近索抄,户限屡满”。
6.书画岭南:文人的纸上风雅
《惠州文库》子部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这里没有宏大的宫廷画卷,却充满了文人式的细腻与雅趣。
谢兰生的《常惺惺斋书画题跋》,字里行间流露着鉴赏者的深情与自省,附卷的《常惺子游罗浮日记》更妙,将游山的所见所感与书画心得交织,让罗浮山的云气峰峦,都化作了笔下的审美灵感。李国龙绘制的《百蝶图》,以百种蝴蝶象征人生百态,寓意深远;笔下百蝶或翩跹花间,或停落草叶,翅翼的纹路、姿态的灵动,尽显岭南画派的细腻。杨璧堂编、许世馥绘的《花果同珍图》《仙城八景图》,则将岭南的花果丰美与城池胜景,化作一幅幅鲜活的图谱,让岭南的地方风情在线条间流转。这些艺术典籍,让岭南的美不再只存于山水之间,更凝固成可赏可藏的纸上风景。它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不只是靠文字记载,也靠图像记忆。当一幅《百蝶图》徐徐展开,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昆虫形态,更是一个时代人们对生命多样性的敬畏与欣赏。
7.家族秩序:传统士绅的《家训》
在看似闲适的艺术与宗教氛围之外,亦有严肃的伦理思考。清光绪二十年王福康(博罗县人)的《家训》共24节,首以“饬伦纪”“睦族”为总纲,明确宗族内部尊卑、长幼、亲疏的伦理规范,再以“男箴”“女诫”规范家人品行,而“戒溺女”“恤寡妇”则突破单纯的伦理说教,直指晚清民间“溺女”陋习与寡妇生存困境,以宗族力量倡导救助,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与抽象的道德训诫不同,王氏《家训》比较务实,“立义学”“立学租”聚焦教育普及,试图以宗族资源帮助族中贫者子弟读书,呼应了晚清“开民智”的微弱呼声;“立义仓”针对“荒年易乱”的痛点,以宗族仓储制度应对灾荒;“习武必读书”打破“文武对立”的偏见,强调“武备”需以“文识”为根基,既符合晚清地方治安需求,也体现出对“全面修身”的追求;“延师”“交友”则从“择师标准”“交友原则”切入,为族人提供具体的处世指导,增强了家训的可操作性。
结语:信仰的技术形态
《惠州文库》子部是一套贯穿千年的“道艺共生”实践体系。这里的“道”,不是远离尘世的哲学思辨,而是藏在青蒿治疟的药方里、内丹调息的法门中、义仓济贫的规则内;这里的“艺”,也不是孤立的技术操作,而是承载信仰的身体实践、承载伦理的生活规范、承载审美的艺术表达。它们在证明:真正的“道”,不在云端,而在田间巷陌、病榻床前、笔墨之间、呼吸之内。
这便是岭南式的“道艺合一”,信仰不必脱离生活,技术亦可通达超越。当信仰落地为技术,当技术升华为信仰,文明便在实干中生生不息。
作者:邹永祥
邹永祥,历史学副研究员。曾任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惠州市文联主席团成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惠州市惠城区政协第二至六届文史委员会主任,惠州市社科专家库成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文化智库专家顾问委员、惠州市地情专家库专家、惠州市非遗评审专家组成员、惠州学院惠州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惠州文库》学术顾问。主编、撰写地方文史著作52部,发表文章428篇;编辑、审改文史论著155部;著作获省级以上单位和国、省级专业协会的学术成果奖24项、市级学术成果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