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文库》:重塑惠州文明基因的古籍巨献(二)
作者:邹永祥    来源:    日期:2025-10-13 21:21:43

 史部:基层治理的“微观档案库”

与地方叙事的连续谱


《惠州文库》史部收录古籍128种,体量宏大,贯穿宋元明清至民国,构成整部文库最为坚实的历史骨架,是一个持续运转千余年的“州县行政数据库”。在这里,国家制度被拆解为可执行的细则,社会变迁沉淀为可查的条目,山水风物升华为可考的空间记忆。

这些文献少有高谈阔论,却处处记录着盐课、渔税、保甲、义仓、械斗、海防、科举题名录等“琐碎之事”。正是在这层层叠叠的纸页之间,岭南边地如何回应中央政令、调适族群关系、建构文化认同的过程得以具象呈现。

当我们将这些看似零散的“账册式文本”连缀成线,一部跨越时代的“地方日常政治长卷”便徐徐展开。

1.方志体系:一部不断续写的“地方治理年鉴”

史部的核心是多层级、跨时代的地方志系统,涵盖府、州、县、乡各级行政区划,形成罕见的纵向连续性。

《惠州府志》五修不辍,见证制度演进。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末光绪年间,共存五种版本。这些志书并非简单翻刻,而是在体例、门类、数据上层层递进。例如,“盐课”“屯田”“里甲”等赋役数额随时代更替不断更新,清晰映射出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后赋役货币化的趋势;“保甲”“乡约”“义仓”等条目的扩展,则反映出清中期以后基层社会控制机制的强化。

历代府县志大多设《兵防》《海防》门类,记录海防设施。嘉靖《惠大记》记载倭寇侵扰与卫所布防,万历《惠州府志》称惠州境内设“墩台三十六座”“夜举火、昼举烟,递传警信”。部分志书附有《海防图》《沿海图》《海疆图说》《沿海守御图》等综合性军事地理图示,标注卫所、墩台、水寨、烽堠等防御节点。图文互证,构建起明代惠州“山—海—城”三维防御体系。

县级志书密集迭代,构建完整的治理图景。各县都有多轮修志传统,部分甚至达四代以上:归善县康熙、雍正、乾隆三志并存;博罗县崇祯、康熙、乾隆三志递承;龙川县万历、康熙、乾隆、嘉庆四志连贯;和平县乾隆、嘉庆、民国三志延续;连平、河源、海丰等地均有至少两轮以上的修志记录。

这一绵延不断的修志实践,使惠州成为华南地区少数拥有完整县级治理档案序列的区域之一,为研究明清地方行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纵向样本。

2.专项制度:从“条文”到“实操”的治理图景

除志书外,一批专题性史籍进一步细化了制度运作的真实图景。

如《粤鹾述略》专述广东盐政,介绍了广东盐务从古代到民国初期的演变过程、盐务管理机构及盐官职责,详载盐场分布、引票制度及官商博弈,展现了中央通过食盐专卖体系对地方经济的管控,盐商与地方士绅对政策的适应与抵制。

顺治、乾隆版《广东赋役全书》,分府列县,细录田亩、人丁、税银、杂项,详列广东赋役的具体种类、征收标准与用途,主要分“田赋核心项”“附加税项”“特殊款目”三类,还明确赋役钱粮的“去向”,分为“起运”(解送中央及上级衙门)与“存留”(留地方使用)两类,清晰界定央、地财政权责,是清代广东税政制度的系统化呈现、征收流程的实操指南、央地财政的划分依据。

3.硃卷讲义:教育转型见证

一批硃卷、题名录、学堂报告表,构成基层文教系统的“原始数据库”,吕龙光、颜贻泽、张蔚增等人会试、乡试《硃卷》,不仅含试卷全文,更有履历、师承、家族背景,是研究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考察士人阶层流动轨迹、厘清其成长背景与社会关联、还原其学术传承的第一手史料。

区别于传统私塾的经学教育,陈高第的《惠州初级师范简易科馆讲义》,标志着惠州本土师资培养走向制度化。书中还引入“进化史观”“地球经纬度”“气候带学说”等现代概念,内容体现了清末地方师范教育“中西兼修、实用为主”的特点,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背景下地方教育转型的实践,也提供了观察近代知识体系重构的微观样本。

陈廷泰的《游学纪闻》记录作者在日本“开眼看世界”的见闻,重点考察日本普及教育的制度与措施;结合甲午以来中国危局,提出“救国—养民—兴教育”,呼吁政府与士绅派遣游学、设立新式学堂,并提醒“采西学”当以补中学不足为限,反对盲目崇洋。

《府考归善全场题名录》《惠州初级师范简易科馆同人录》《河源官立高等小学堂报告表簿》等,展现出晚清科举向新式教育转型的微观轨迹。多件文献聚焦清末新政以来的教育变革,尤具时代特征。这些看似琐碎的教学文件,实则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落地基层的第一手见证。从“硃卷”到“讲义”,从“书院课艺”到“学期报告”,形式之变折射出知识传授方式的根本转型。当一位惠州本地士人开始用“学期报告”取代“课艺评点”,他实际上已经站在了文明更替的门槛之上。

4.山水轴心:罗浮山与惠州西湖的文化地理书写

史部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围绕罗浮山与惠州西湖形成的密集文本群,二者共同构成惠州“山水—人文”空间结构的核心轴线。

罗浮志乘,是一部被不断重写的“宗教地理志”,史部共收录相关山志、游记、纪胜类文献25种,数量远超其他地方名山。这些文本不仅勘绘峰岫、涧谷、药草、矿产,更辑录道教宫观、僧寺碑刻、名人遗迹与仪式日程,形成跨越六百年的“宗教—生态—文化复合志”,堪称中国地方名山志书延续性的典范。

西湖文献,则是城市景观的“层累建构史”。现存专记西湖的著述5种,再辅以府县志《建置》《舆地》《古迹》诸卷,可清晰拼合出自宋苏轼寓惠以后,西湖如何由天然水域被渐次改凿为“堤—桥—洲—榭”交织的园林体系,并植入书院、庙观、祠墓、名贤等文化节点。所谓“向山要地、向湖要景”的建城理念,在此图文互证中缓缓铺展。

罗浮提供“神圣高度”,西湖供给“人间尺度”;一高一阔、一远一近,共同锚定了惠州两千年来的山水叙事坐标,也使地方史书写始终回荡着“山—湖”呼应的回声。

5.藏书文献:公共知识空间的迁徙轨迹

尤为特殊的是,《惠州文库》史部还收录了《内阁藏书目录》《丰湖书藏目录》《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书目》等一批图书目录类文献,虽按传统目录学应归“丛部”,但在本文库中被置于史部,体现了编者将其视为“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变迁史”的独特视角。编者有意将“藏书机构的兴衰”本身视为一种历史进程:从明代张萱整理内阁藏书,到清代梁鼎芬创建丰湖书藏,再到民国改建为私立图书馆,这条线索正是惠州公共文化空间演化的一条隐秘主线。

6.家族记忆:士人家族的精神纽带

《刘士骥哀启》,附《先府君往美招股日记及拒绝恶贼康有为梁启超等攘夺振华公司款项来往函电》,系统记录了1905-1909年振华公司筹办期间,广西补用道员刘士骥(龙门县人)等人与保皇会在华侨资本管理权上的博弈。反映了保皇会海外募捐期间,围绕振华公司募捐主导权、资金流向及组织归属的激烈冲突,揭示康有为、梁启超试图将侨资企业投资转化为保皇会经费的“以股代捐”计划遭遇地方实业派抵制,反映了立宪运动中政治募捐与商业资本的角力,是研究晚清改革运动中地方社会对维新派的反应、华侨资本的政治化过程及清末政商关系演变的史料。此外,档案中的《刘士骥1907年赴美招股原始日记》,也是现存罕见的清代华侨企业跨国筹资行程记录。

《骆府君才光先生事略一卷》《初仕赠言一卷》等,皆属乡贤行状类文本。此类文献虽多套用程式化语言,但其背后隐藏着地方士绅网络的交往逻辑、仕途期待与道德评价机制。通过这些“微型传记”,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由师友、同僚、亲属构成的社会关系图谱。

《十亩草堂纪念册附苹墩阁藏书目录》于1935年刊行,是龙川近代文化名人张镇江61 岁诞辰的纪念文集,兼具地方史志价值与学术史料意义。全书可分为四部分:张镇江生平与学术自述,张镇江著作提要,粤东学界名流的题赠与学术评价,张镇江私人藏书目录(共701种2659册)。这类文本表面看是私人庆典产物,实则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册中的诗文唱和、题词序跋,可视作一次小型雅集的文献遗存;“藏书目录”反映个人知识趣味与收藏能力,有助于重建地方藏书史脉络;寿辰印书行为本身,即是一种文化资本的展示与再生产。

“苹墩阁”作为民间藏书室名,是一个非官方、非书院系统的知识中心。它与丰湖书藏、内阁藏书形成对照——如果说后者代表“公共知识机构”,那么前者则是“家族知识中枢”。通过比对其藏书目录与其他文献(如《丰湖书藏目录》),我们可以追踪某些典籍如何在不同层级间流转,从而重建清代至民国惠州地区书籍传播的微观路径。

此类文本提醒我们:在官方修志与书院讲学之外,还有大量以家庭、宗族、朋友圈为核心的非制度性文化实践,正是它们共同维系了地方文脉的绵延不断。

结语:不是“正史缩印”,而是“地方呼吸”的实录

综上所述,《惠州文库》史部绝非官方正史的简化翻版,也不是孤立的地方风物志合集。它是一套高度系统化、持续更新、多维度交织的“地方治理档案库”,兼具行政实录、制度分析、空间叙事与文化记忆多重功能。

在这里,国家制度不再抽象悬浮,而是落地为具体的盐引数额、保甲名单、学堂章程;山水也不仅是风景,更是信仰之所、身份之界、权力之域。经济数字、诉讼档册、舆地图像、游记笔墨互为注脚,拼合出海上丝绸之路南端一个关键节点的鲜活图景。

于是我们听见的,不再是宏大叙事的回响,而是帝国末梢真实的呼吸声——那是一种低沉却坚韧的节奏,来自州县官吏伏案登记赋税的身影,来自士子翻阅朱卷的指尖,来自道士抄录洞天福地名录的墨痕,也来自百姓在西湖边讲述苏东坡传说的言语之间。

这才是真正的“地方史力量”:不靠宣言,只凭记录;不求惊世,但求真实。


 
3.jpg
作者:邹永祥
 
 
邹永祥,历史学副研究员。曾任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惠州市文联主席团成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惠州市惠城区政协第二至六届文史委员会主任,惠州市社科专家库成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文化智库专家顾问委员、惠州市地情专家库专家、惠州市非遗评审专家组成员、惠州学院惠州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惠州文库》学术顾问。主编、撰写地方文史著作52部,发表文章428篇;编辑、审改文史论著155部;著作获省级以上单位和国、省级专业协会的学术成果奖24项、市级学术成果奖6项。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