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散文】“鬼节”的怀念
作者:范恒(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8-26 20:28:46

 

昨晚在回家路上,从车窗里看见公路边燃起一堆堆火焰,我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干啥呢?朋友说,今天鬼节呀!哦,是的,我记起来了,前几日我还打电话问母亲什么时候回惠,母亲说过了七月半才回。

在我印象里,老家的“七月半”是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迎进送出”: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三把魂魄接回家祭祀,十四或十五烧纸钱后再送出去,俗称“烧包”。

记忆中,我家每年也会“烧包”。那时,母亲是烧给那些我从未谋面的已故亲人,我感觉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跟在后面看热闹。母亲边烧还边念念叨叨的说:每年烧了这么多钱,你们收到了没有?在那边过得好吗?父母是烧给我的爷爷、奶奶和外婆等,他们都在我出世前就已去世多年,有些亲人连母亲也没有见过,只是对着一个“灵位”跪拜。所以,那时,我认为“烧包”不过是一个“仪式”,跟伤痛无关。

湖南老家的烧包,是把纸钱用白纸包成一个个的纸包,在封面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和落款,大概跟古时人写信的形式差不多吧。除了烧给亲人,还要烧一些不落款的“白包”,母亲说是烧给“孤魂野鬼”。每年都是母亲负责分封,父亲写封,父亲那俊秀飘逸的毛笔字至今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年的七月半,父亲不在家,要母亲独自完成。母亲识字不多,不会写“包”,要哥哥写。哥哥刚读小学三年级,他问母亲,爷爷叫什么名字呀?母亲也傻了,以前都是父亲写,她不用操心,爷爷叫什么名字她知道,但是是哪个字呢,母亲可说不清楚。哥哥说随便写一个吧,母亲说不行,写错了,阴间会收不到,白烧了。母亲差哥哥到村里去问年长的老者,我爷爷叫什么名字。哥哥跑出去问了好几个老人都说不清,直到问到下村一个读过古书,曾与我家是故交的老人,才问清楚爷爷的名字。哥哥用很生涩的毛笔字在纸包上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地写上“故考范公梅生老大人亲启”。这应该是哥哥人生中第一次参与祭祀仪式!

成长的伤痛,莫过于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世。父亲在我刚刚成年后突然去世,紧接着外公也离我们而去。他们的离开,让我知道阴阳两隔是怎样的割心疼痛,在此后的每年清明和鬼节再也笑不出来。这时我才明白,关于祭祀,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而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弥补。

每年清明和鬼节,我们兄妹总要千里迢迢专程赶回老家,清明“挂青”,鬼节“烧包”。这时,我们不再有“玩”的心理,而是当作一件神圣的事来完成。从在商店里挑选纸钱到写包、烧包,每一个程序都是心怀敬畏,生怕错漏一个环节而亵渎了灵魂,会收不到我们的孝心。听老人讲,已故魂魄每年只有这一天能回来收到钱,“烧包”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他们在阴间的贫富。所以,我总是想要烧多一点,想到父亲生前总是钱不够用,常常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不曾享过子女的福,那在阴间总不能再让他过穷日子了。母亲还安慰我们说,每年都烧了很多钱,你父亲在那边估计是“暴发户”了。

不管有没有阴间,我宁可信其有,但求心安。今日母亲来电说,虽然我没有回去,也替我给已故的亲人们“烧包”了,且烧了几十个“大包”。我遥祝天堂里的亲人都能富贵平安,也祈愿天下儿女都能孝敬父母,别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死后给再多的哀荣都是徒劳。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