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鹏在“泥人节”现场展技艺。
▲王云鹏创作的小动物作品。
打开塑料袋,拿出一块黑泥巴。将泥巴在桌子上左拍拍右拍拍,然后拉长、卷成上细下粗的长条状,扭一扭捏一捏……不一会,一个美女的泥胚就出现在大家眼前了。再拿起一根牙签修饰一下,一个婀娜多姿的美女就站在大家面前。“哇!好快呀!几下就捏出一个人来,功夫真到家!”围观的观众不禁惊叹起来。这是日前在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艺术馆发生的一幕。当天,这里正在举行“首届广东省泥人节”,开幕式上有6位泥塑艺术家现场展艺,其中一位是来自我市民协的会员王云鹏。
无论专家还是观众,都被其作品深深吸引
为纪念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日前,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当代视觉艺术培训中心共同发起的首届“广东省泥人节”上,展出了广州、佛山、惠州、珠海、东莞等14个地市的80多位艺术家共150余件作品,展期从6月13日至6月28日 (端午节假期闭馆3天),免费向市民开放。
展厅里,摆放着王云鹏的4件作品,3件是反映舞台系列的舞者,还有一件是荔枝姑娘。其中,荔枝姑娘在这荔枝上市的季节,最引人瞩目。荔枝姑娘脖子上挂着一顶帽子,长长的手臂上挽着一个竹篮,竹篮里装满了荔枝。荔枝姑娘一脸满足的样子,吸引了不少观众拍照。现场有专家表示,王云鹏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学院派的完美结合。抽象中不失雅致,唯美中亦带天真。专家学者、老人孩子,都被其作品深深吸引,产生无限遐想。
展厅外,王云鹏坐在桌子边,四周围满了观众。在众人注视下,王云鹏非常淡定。一团黑陶泥在他手中转了几下,就成了一个手抱鲜花的美女。再戴上一顶红色帽子,一名“淑女”诞生了。“好神奇!”围观者对王云鹏的泥塑技艺很是惊叹。现场学艺的孩子们对王云鹏捏出来的老鼠、母鸡很是喜欢,穿着围裙、拿着花生的老鼠,抱着金蛋的母鸡,最后都成了孩子们的收藏品。“拿回家慢慢阴干,不然会裂开的。”王云鹏细心叮嘱。
出生于陶艺世家,小时候常捏小动物换画纸
今年40多岁的王云鹏,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管窑镇。管窑镇是我国著名的“陶器之乡”,自明代便开窑烧陶,至今已延续几百年窑火不熄。
王云鹏家的族谱上记载着,近千年前,老先祖就是做陶雕的。为躲避战乱,老祖先从陕西逃到了河南,又从河南逃到了管窑镇落地生根,也把一手好陶艺带到了这个小镇。在管窑镇,先祖把陶艺发扬光大,整个家族几乎都干与陶艺有关的工作。王云鹏出生后,就跟随爷爷、父亲学画画、做陶雕。用王云鹏的话来说,他从娘胎出生后就是玩泥巴长大的。
王云鹏的父亲王玉成是一个陶艺家。1985年,他联合八大美院,与著名陶艺家韩美林、祝大年、周国祯、张首智等64位专家教授成立了中国陶艺协会。从小就在陶艺创作氛围长大的王云鹏耳濡目染下很有天分,画画也学得很好。读小学时,每到美术老师布置作业,班上同学就把作业本放到他桌子上,让其代劳完成。因为喜欢画画,没有画纸,王云鹏就用泥巴捏一些小动物去找同学换画纸。“一个小动物能换5张画纸。”王云鹏说,实在没有纸可画,他就在地上画。
除了画画和捏泥巴,王云鹏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到小溪中抓鱼,爬到树上摘果子。他还喜欢看毛毛虫、蝴蝶,对身边一些小动物观察很细致。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们,给王云鹏很大的创作启发,每每捏起泥塑小动物,他都胸有成竹。“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但大自然就是我的玩具。”王云鹏说,捏好小动物后,爷爷就帮他拿到窑上去烧。读初一时,王云鹏捏了一匹长40厘米、高30厘米的骏马去参加县里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学习家传独门制陶技法,师承名师
虽然从小画画、捏泥塑,但王云鹏没有系统学过美术创作。初中毕业后,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来自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研究生曾良。当时曾良正在管窑镇丁岚头矶工艺厂设计室实习,系统地教了王云鹏两三个月的陶艺和一些理论知识。“我现在的一些陶艺技法就是曾老师教的,我很感激当年他对我的教导。”王云鹏说,除了曾良教的陶艺技法外,他的爷爷、父亲、叔叔、堂哥们,都传授了一些家传独门制陶技法给他。
初中毕业后,王云鹏参加工作,到工艺厂搞设计。一年后,他被单位派去天津读中专。后来,他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师从雕塑专业著名教授王之江、刘建强、杨万国等老师。毕业后,王云鹏留在天津美院工作。
1997年,经亲戚介绍,王云鹏来到了惠州,在一家企业上班,业余时间继续进行陶雕创作,市区一些雕塑正是出自其手。
带着包子当午饭,节省时间搞创作
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王云鹏将自己的工作室放在一套毛坯房里。毛坯房内,堆放有不少作品,还有不少泥巴。每次在工作室里创作,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弄得全身是泥,走出去时别人还以为他是做泥水工的。为了节省时间,他有时干脆就带几个包子当作午饭。
捏泥巴也是一件体力活。陶泥里有空气,如果不通过反复揉捏,把里面的空气压出来,一烧制时就会裂开。有时创作一件大作品,要揉20公斤重的陶泥,几轮下来手臂十分酸软。
王云鹏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一次,他看到几岁大的儿子与朋友家的女儿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他灵感一来,创作出 “家庭草地故事”5件系列作品:两小无猜、情窦初开、步入殿堂、跃马驰骋、英雄传承。
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优美的舞姿打动了他,他创作的“印象杨丽萍”作品中,捏一条裙子就花了4天的时间。由于泥塑作品要阴干后才能放进窑中烧制,所以花的时间比较长。一件作品从创作到烧制好,需40天左右。
作品风格夸张有趣味,将举办个人作品展
由于多年来与泥塑打交道,王云鹏对泥性干湿度的掌握、制作技巧已经到了运用自如的地步。他的作品都是纯手工捏制,极少用辅助工具,有时用的工具就是一根牙签。
虽然对制作陶雕得心应手,但要创作好一件作品很不容易。有时在烧制过程中,作品毁坏,又得重新创作。在他的工作室里,有3件“英雄传承”的作品。王云鹏说,其实他一共创作了4件“英雄传承”。第一件差不多创作好了,自己不满意就废弃了;第二件创作好后,放进窑里烧制时被炸碎了;再创作第三件,没想到烧制时又裂开了;直到第4次,才终于成功。
多年来,王云鹏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有些变形夸张,带有趣味性。他手中的陶泥人,往往手特别长而粗。王云鹏说,他玩的就是泥性。他把作品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每一件作品都是他的宝贝,有时为了生活卖掉一件作品他都觉得有些心疼。“幸好老婆能体谅我,这几年基本上都是靠她挣钱生活,我玩泥巴买泥、建窑投入不少。”
4年前,王云鹏加入了市民协,他的作品代表惠州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第三、第四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工艺美术精品展,连续两年获得铜奖。这次参加“泥人节”后,他初步确定今年10月份在广州举办自己的个人作品展。为了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呈现给大家,近段时间,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作中。他说,忙得开心,忙也是一种享受。
(原载2015年6月20日《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