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一家。 本报记者张 斐 摄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活动日前揭晓,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996个家庭,被授予“书香之家”称号。惠州两个家庭榜上有名,原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曾平家庭便是其中之一。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曾平家中,听他讲述他与书的半生情缘。 养鸭挣钱买到人生第一本书 曾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的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从父辈的讲述中得知,他的曾祖父是晚清秀才,是当时闻名乡里的知名人士。曾平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像曾祖父一样饱读诗书的读书人。 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书,曾平只能借书看,附近村里能借的书他都借来看了。为借一本书,曾平跑了不少路,有时数个来回才借到一本书。让曾平苦恼的是,借来的书很多是烂书、残书,往往看到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就没了,弄得非常懊恼。 读高中那年,曾平一到圩日就跑去新华书店看书。当时他看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第6辑天文卷,而且十分入迷。为了把它买下来,曾平开始养鸭子、捡石墨挣钱,经过大半年的积攒,在1972年3月2日,终于买到了他人生第一本书,当时价格是0.36元。买回的当晚,曾平一直看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这本书一直保存至今。 家中藏书达5000多册 参加工作后,曾平终于有钱买书了。在曾平家里,记者看到书架、书橱、书桌、抽屉、窗台、地板上都摆满了书,家中藏书达5000多册,床四周和床下都是书。 “对于书的情感,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来形容。”回首往事,曾平感慨万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社会关系”的原因,高中毕业后曾平边劳动边看书边写文章,不断在报纸和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19岁的曾平为公社宣传队创作了整台晚会的“剧本”,他的写作才能引起领导的注意,然后被推荐录取到惠阳地区农业学校读书。毕业后,曾平在河源市和平县委、河源市委办公室,《惠州日报》、惠州市人大机关和惠州市委老干部局工作……几十年来,曾平发表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屡次在全国获奖。曾平还自学了钢笔画,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中国钢笔画联盟、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继1998年出版《放牧乡思》之后,最近又出版了个人的第二本作品集《岭外春声》。 读书改变命运影响亲戚和乡邻 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是曾平人生的真实写照。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妻子、子女,还影响了亲戚、乡邻……曾平的爱人陈玉青对记者说,能与曾平结为伴侣她感到很幸福;她非常支持曾平读书写作和画画。女儿曾梦啸,在家庭影响下,从小爱好画画,大学美术系毕业后,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油画作品《万籁此都寂》曾入选省美展。儿子曾梦霜大学学的是英语,也喜欢音乐、书法,常临颜体。 曾平兄弟姐妹的子女里面,6人考取大学本科、13人获得大专以上文凭。其弟曾玉仿也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和平县仅有5位省级以上作协会员,曾平家就占了2位。家人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写作、画画、书法、摄影、服装设计等。 曾平告诉记者,当得知他的家庭获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时,他就对自己说:余生唯有将读书进行到底。 (原载2014年10月27日《惠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