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用文字重构时代美学
作者:陈雪    来源:    日期:2019-08-25 14:15:11

  

李建毅带来了他近期创作的文艺评论集《阅读的维度》,嘱我一读并抽空作序。看到厚厚的一沓书稿,我颇觉为难又倍感欣喜。为难的是,近期事多繁杂恐难细读全书,况加学识肤浅,位微言轻不具提携举荐之功;欣喜的是,看到他的文学评论专集即将出版,且文采焕然,新见迭出又不忍婉拒,慨然应笔。

李建毅早年在深圳、东莞等地发展,近年才寓居于惠州,成为惠州市创作团队中的骨干。我一直很关注他在文学评论上的创作成果,也很欣赏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创作定力。但凡熟悉李建毅的文友都知道,在各种文学活动中他并不张扬耀眼,却不断以他的文字、勤奋和诚实吸引着大家。翻开他的这本文集,可以说,他的许多文章我早已看过。这里面包含了他大部分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和极少几篇未发表的作品。无论发表与否,我都从他的文字中读出了某种独道见解,这也是我多次鼓动他申请加入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理由。

文艺评论是艺术审美的专门学科,它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解构作品的方法。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里说:“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去显现真实, 简单地说,就是‘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何谓文学评论或者何谓艺术评论?我认为文学评论或者艺术评论就是艺术美的理想。作为评论家或者说美学家,他的责任就是要把自己的或者全人类的艺术美的理想告诉大家。把“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再次理性化。让我欣慰的是, 他的文集里面的内容不仅与惠州和本土作者的文本有关, 而且还有许多创新和闪光的亮点。概括起来,我认为《阅读的维度》这本文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他的评论不向世俗妥协,也不像某些跟风的评论般随波逐流。如他的《诗人应该坚守诗歌的语言和伦理之美》,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说:“我个人认为诗歌本身就代表着语言和伦理之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诗歌的语言和伦理之美,就不会有我们对诗歌的永恒追求。”直接亮明了自己的诗歌和美学主张。他在文中还直接批评了“诗歌完全口语化,使诗歌完全丧失了诗歌之美”、“诗歌语言的粗俗、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和点击率至上,使诗歌沦为社会垃圾场”和“诗歌审丑观让整个社会对诗歌产生鄙夷,乃至于使诗歌失去语言和伦理之美”。并且直接痛陈某些所谓的名家为了操纵文坛而不计后果误导于人。

无独有偶,他的另一篇评论《喊回民族精神,唤醒中华之魂——读〈喊魂〉有感》借评《喊魂》一书的机会, 直接指出了“这些年有不少国人,唯西方马首是瞻,管他是糟粕,是反人类,还是与中华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统统照单接收”的全盘西化思想,而且指出了目前某些教材的弊端,如“我们的教材,放着五千年文明的优良传统故事不学,讲的全是西方人如何博爱、如何优秀的故事, 偏偏把祖宗留下的国宝当垃圾,偶尔选一些国学的东西, 不是刻舟求剑,就是守株待兔……如此,好像中国人全落后了,好像中国人的祖先全是糟粕!呜呼,殊不知中国人的精神灵魂根在五千年”。可以说这种美学思想不仅需要对美学涵养的把握,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捍卫的勇气。亦有所闻,他的评论公开发表后,曾得到不少大学生、学者的肯定,也受到不少好事者的叫骂,但他丝毫不为所动。

再如现今社会某些地方流行的对打工文学的定义, 这些所谓的学者或者评论家动不动就给这些作家的作品冠上“疼痛”“撕裂”等定义,如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诸如“某某疼痛美学”等。这种“痛”,那种“痛”,好像没有“痛”就没有文学。好像提到打工文学,就一定要把企业家、企业管理者贬入十八层地狱不可;好像说只要是下层、底层、夹层就一定高尚。其实,有些作品恐怕连作者本身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只不过是为了时髦和获奖跟着叫“痛”。我不反对某些人写“痛”,但这应该只是一部分。与这些不同的是,李建毅还原了当代打工者的真实生活,那就是打工生活有苦也有乐。企业主有坏的,自然也有好的;员工有好也有坏,任何事情没有绝对。就像他反问道:如果打工真的不好,为什么很多人通过打工改变了命运?为什么大家不是跑回老家,而是坚守在城市?也有人劝他写更多的阴暗题材或许更容易获奖或引人关注。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美学思想和创作理念,从来不为所动。

这一点,从他的文学评论《由慈善题材引发的慈善美学》看得出来,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或者文学评论,凡涉猎到的各类题材,都真实地再现了新都市人的酸甜苦辣、幸福希望。用他的话说,这个社会的苦难只是一部分,作家的美学基调应更多地给弱者以人文关怀和幸福的期待。

二是无论是写评论,还是构筑自己的美学,他都特别注意自己的美学涵养和美学胸怀。我从作者的这近二十万字的评论来看,无论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读,还是对国外美学的取经,或者是对现代文艺评论思想的吸纳,他都从不拒绝。对各种流派的作品都采取宽容的态度。总之, 只要是关于艺术且没有涉及原则的问题,他都是娓娓道来,对被评者来说就如一位兄长或者诤友。而不像某些所谓的评论家,抱着自己喜欢的这种题材、文体或者流派, 非逼着别人跟风不可。一个人写“某某诗”或“某某题材的小说”“某某类型的散文”,这些作品再烂,只要符合自己的喜好,就是好诗、好文章和好故事,别人的什么都不是。而李建毅不是这样,你看他评论的诗歌、小说或散文,各类流派、各个阶层的都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管你是什么主义、什么流派,只要写得好,就是好作品。如他在写《惠州市的打工诗人作品及潜力分析》时, 就针对惠州市大亚湾和仲恺两个地区的部分诗人的作品、诗观、作品特点等进行了阐释和评论。这里面的诗人来自不同的阶层,同时又有不同的风格,也属于不同的流派, 其中就包括了目前还在流水线工作的诗人。但他从不机械地以一种诗观来评论他们的作品,而是根据诗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诗观来点评和阐释。

在他构筑的美学作品中,如《浅论文艺作品的“序” 与“跋”的写作》,他总结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的“序”与“跋”的写法和规律,同时从自己的创作中提出了自己对“序”与“跋”两种相似而又不同文章体裁写法的看法,第一次提出了这两种文体的五种忌讳,如“蛇头蛇尾”“龙头蛇尾”“隐头隐尾”等,并且引用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指出相对比较成功的“序”与“跋”应该是“龙头凤尾”“凤头龙尾”“隐头凤尾”等形式,实际是构筑了一个文学类别的新美学。

并且,在他的书评里,他始终以谦逊的语气来指出作者的缺点,对比他更年轻的作家也苦口婆心,非常乐意耐心指点。我看到他整本集子里,给初学写作者写的评论占了大多数。而且用他的话来说,给普通的作者写评论,文中要尽量显现他们的优点,缺点私下里说,要让初学写作者看到希望。给名家或者相对成熟的作家写评论,要直截了当地说他们的缺点,要让他们意识到不足,争取做他们的诤友。如此区别对待,不但可以看到他的美学涵养,同时也表现出他的美学胸怀。

三是他的评论不仅充满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创新。我们在阅读他的文学评论或者美学文章时,随时都可以看到他对传统美学的传承,如他在《场景、命运和生活的写作方式——从〈别向命运屈服〉说起》中,就直接用我国古代科学家墨子的“三表说”和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充的《论衡》中的“疾虚妄”来论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在《在铁路上看见一颗散文新星升起——万蕊新散文印象》中,其用刘勰的“六义”,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来论述现代散文的特点,在传承中又延伸出创新思想。而外国的,特别是近现代的西方先进美学思想无不为他所用。我初步地统计了一下,整个评论集引用或者阐释的西方美学文献达几十种之多。而且他在引用的时候,在立足于作者的原意之后都予以创新和做出新的阐释。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四是他的评论往往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包含着对大量文本的洞见。如他对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熊育群作品的评论《重回诗歌圣域的心灵之歌——读〈我的一生在我之外〉》,指出熊育群的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中的诗歌“契合了伟大的哲学家庄子那种‘无我’的澄明世界。诗人干净、朗澈而又独到的诗歌,其实是他摒弃了人世间充满世俗烦扰的外部世界,重回了诗歌圣域的心灵之歌。他通过抒写现实生活与精神领域的强烈反差, 构造自己的诗歌美学”。这种评价满足了许多读者对作者诗歌阅读的观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诗歌文本的洞见。

再如他在《诗歌的发现、真相的挖掘和生活的重组》这篇针对大亚湾区的部分诗人作品的评价里,除了有美学、诗歌学理论的支撑,更多的是对文本的精确阐释,和对作者文本的精炼概括。如评木子红的诗歌“在对事物真相的挖掘的基础上更注重场景的变换、意境深远的构架、语言的陌生化”;评桑塔的诗歌“在豁达中不露声色,做到了生活与心境的交融,他仿佛是一个幸福的布道者”; 对身处生产一线的胡雅玲的诗歌则读出了“充满语言的破碎、意境的欢快,她忧郁的内心却往往掩盖在不经意的欢快语汇中”;对他自己的诗歌则认为“充满着探寻,和他这些年发表的诗歌一贯风格一样,在历史的厚重感和沉甸甸的词汇中复原历史和生活真相,实际是把最美好的东西再次毁灭给人们看,进而唤醒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精准的词汇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结合各位诗人众多的文本做出的精炼概括。

再如他的《从女性视角挖掘诗歌之美——谭畅诗歌印象》,在评价谭畅的诗歌《观音》时直接用“仅仅一行 ‘夜月锋利’‘水域沉默’就让人进入佛家的净心之境。而‘风轻吻脖颈,灌满耳郭’则是理想与世俗的纠结,‘一炉残灰’回到人性的自省,‘红烛高耸’让人又回到世俗”,仅几句话就直抵诗人内心,洞察诗歌和人世的真谛。又如在《一个隐喻下的荒唐故事——读梅〈青木原〉》中,他写道:“总体来说《青木原》是对当代社会某些阴暗面的成功暗示。这契合了博尔赫斯要求作品‘不可明言’的要求。”充满了评家的洞见。

《在工业园内外想象诗意般生活——仪桐诗歌中的工业和生活意象》一篇中,对广州仪桐的诗歌《在沃尔玛躺着的少女》这样一首现代诗歌,他用绘画的概念来解读,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洞中啃絮,令人耳目一新。

五是他的评论不仅仅站在文学立场,同时也站在了思想、伦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多维度的立场。我看好他的评论,不仅仅是因为他对文本解读的忠诚,而且还因为他对文本评论的同时,往往又会跳出文本,站在思想的高度,或者用伦理和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等多维度的视角来看待一个文本。如他在《在童心中寻找诗意的回归——赵婧诗歌印象》中是这样说的: “当诗歌无法让读者卒读,诗坛在自娱自乐,甚至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时候,我更愿意做一名诗歌的永恒读者,用自己的眼光追寻优秀的诗歌。无疑,充满着童心的诗歌,将是我追寻的目的。”这表明了作者是有着社会使命的。

他在《一路行吟,一路歌——读〈时光线道〉有感》中,评惠州市知名作家王向荣的散文时说道:“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美学观点发生巨变,特别是娱乐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以审丑替代审美,引起文学界的不少作品纷纷对英雄污名化、对是非颠倒化,迎合某些‘获奖’ 要求,博取点击率,乃至误导青少年的时候,我有幸拜读了王向荣先生的《时光线道》。”其中就主张了“文人应当有自己的底线,作家更应当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说,他的这本文学评论专集或者说美学著作汇集了他大量的站在思想、伦理、社会科学和人文多维度的立场的案例。

综合来看,李建毅这些年来对文坛的关注、对文本的苦心阅读、对社会万象的解构和对新生代作家的鼓励,都让他牺牲了不少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时间。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和美学构筑中逐步地走向成功。他其实是和众多的文艺评论家和美学家一道,走进我们文艺创作的最好时代,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同他们一起构筑一个新的美学时代。当然,作为一位中生代的评论家或者说美学研究者,我们不能苛求他所有的东西都绝对完美。

也许整个评论集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始终要以包容的态度来看他所取得的成绩。这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韩愈所说“物不得其则鸣”,我希望既是作家又是评论家的李建毅继续拿起他手中的笔,用他充满睿智的思维和忠于艺术的思想去关心新秀作家的成长,针砭艺术时弊,做作家或者艺术家的诤友,写出更多的优秀文学评论及美学作品,为惠州乃至当代的文学评论及美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是为序。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