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长客韵》首发亮相“南国书香节” 展现秋长部分48座客家围屋故事
“原来,惠阳秋长有这么多客家围屋啊!”“哇,作为秋长人,我都不了解秋长客家围屋的故事,看这本书太长见识了。”昨日上午,2019南国书香节暨第九届惠州书展现场,在叶挺纪念馆《叶挺夫人李秀文生平事迹展》展厅旁,《秋长客韵》一书首发面世受读者追捧。此书撰稿人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退休记者朱如丹,她与搭档摄影师林志华等人历时近一年,走访秋长辖区部分客家围屋,多方求证核实、查阅资料、撰写编辑而成,是目前全市首本以聚焦一个乡镇客家围屋视野角度的书籍。
朱如丹和她新出的《秋长客韵》一书。
笔耕不辍 惠州报业记者退休后坚持写作
不少读者对“朱如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2018年前,她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惠州日报》的一名文字记者,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奔走在惠州大街小巷、乡村田野,采写了大量接地气、走基层的稿件,资深又勤奋的她在惠州媒体圈来说,是学习榜样,大家都爱称她“丹姐”。
2018年,朱如丹退休了。笔耕不辍、钟情翰墨,作为惠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她始终喜欢探究惠州传统文化,在文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惠州的客家围屋很多,写惠州客家围屋的书籍也有,但从来没有一本书是聚焦写一个乡镇的客家围屋。朱如丹说,自己是地道的惠阳人,对于客家围屋并不陌生。父亲的老家就是一座客家围屋,围屋的规模不大。旅游时,也在外地看到过颇具规模的客家围屋。可令她不曾想到,秋长,这个就在我们身边的地方,竟然有如此众多的围屋,而且部分规模还很壮观。
《秋长客韵》撰稿朱如丹(中)与摄影师林志华(左)、彩碟创作刘汉新(右)在新书首发上合影。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李芳娟 摄
她第一次看到秋长客家围屋,是在多年前了。工作时多次到秋长采访,沿路看到多座大型客家围屋,她总寻思:这片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型客家围屋?这里的村民,靠什么收入来建起这些围屋?这个疑问,一直藏在心里,总有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能去看看这些围屋?了解当地客家人的奋斗历史。
朱如丹说,退休之后,机会来了。2017年,在惠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由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多名会员组成的编委会,筹备着采写一本有关秋长客家围屋以及人文故事的书籍,经过几个月筹备走访以及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终于在2018年年中,她与摄影师林志华,惠州民间艺术大师、惠州彩瓷传承人刘汉新,开始了秋长客家围屋的探访探究之旅。
实属不易 断壁残垣中探秘围屋构造
秋长的客家围屋,据不完全统计有200多间。要想写好围屋故事,实属不易。
记者翻阅《秋长客韵》发现,当中不单记录了叶挺将军故居、叶亚来故居、会水楼、碧滟楼、育英楼这些有历史名人居住、有多方资料佐证的围屋,还有瑞狮楼、崇芳楼、见田世居等地势较为偏僻、鲜为人知的不少围屋。书中对其中48幢客家围屋的修造情况、历史情况、房屋构造等都有较为细致的描述。
《秋长客韵》中入选的48幢客家围屋,都在刘汉新的手下烧制成彩瓷碟,彩瓷碟的照片也在书中体现。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李芳娟 摄
朱如丹还记得,在秋长街道新塘村走访见田世居时,外部看起来非常壮观,着实摄人。她兴奋地朝里走,没想到的是,这座由前围、三堂屋、两横屋和四角楼构成的围屋内部可真是断壁残垣,人去楼空长满野草,虫蚁肆虐无处下脚。有时候搬开地上的横梁才能继续往里一探究竟,有时候蚂蚁蚊虫叮咬是常事,除了提防脚下,还要时刻提防着残垣断壁、破损瓦面会不会倒塌下来……为了拍摄秋长客家人在春节期间祭祖、上灯、闹元宵的传统风俗,在2019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三,朱如丹和林志华就跑了三趟秋长,辗转多个客家围屋,全程记录了客家人在春节期间的活动。
采访的过程是艰辛的,烈日下,风雨中,坚守着把整座围屋采访拍照完毕才离开;因为光线、天气等问题,有时拍摄的照片不尽人意,为了能拍到一张好照片,摄影师林志华不辞辛苦,多次从惠城区前往秋长,到同一座围屋去拍摄。清代瑞狮围镬耳墙上建有一个宝葫芦,宝葫芦镶嵌有一个彩色瓷碟。100多年过去了,瓷碟颜色依旧鲜艳。林志华虽然已经多角度拍摄有多张与瓷碟有关的照片,但觉得不尽人意。为了能拍到瓷碟的清晰照片,林志华在2019年大年初一一大早,跑到瑞狮围去拍摄,晴朗多云天气下,也要等候合适的光线,只有合适的光线照射到瓷碟面上,才不会留下阴影。拍几张,等候光线,再拍几张,再等候,一个多小时下来,林志华终于拍到几张满意的瓷碟照片。
惠州彩瓷传承人刘汉新除实地走访围屋外,并用了一年多时间,绘出烧制成《秋长客韵》书中介绍的48幢客家围屋的彩瓷碟。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李芳娟 摄
为了能让读者一睹围屋原风貌,惠州彩瓷传承人刘汉新除实地走访围屋外,用了一年多时间,烧制出书中介绍的48幢客家围屋的彩瓷碟,这些彩瓷碟将来有望成为秋长的文旅产品,彩瓷碟的照片也在《秋长客韵》中展示。
大家通过文字、照片以及航拍影像、彩陶绘制等形式挖掘围屋的故事,全方位展示风貌,最后出版了这本具有浓浓历史韵味的《秋长客韵》,试图还原惠阳秋长客家围屋的风貌,包括围屋的建筑结构以及人文故事,让更多人去了解秋长客家围屋的历史,去体味客家人的血性与柔情,了解秋长客家人的奋斗故事,也为读者们了解秋长、读懂秋长、打开一扇秋长客家围屋文化、人文文化之窗。
朱如丹感慨,这些由先辈们倾尽家财修建的围屋,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已经是人去楼空。被废弃的围屋,在岁月风雨侵袭下,瓦面倒塌,地面长满了野草。欣慰的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爱心企业,拨款、出资重修部分客家围屋,不少客家围屋的后人,也珍惜着祖辈留下的遗产,集资重修围屋。围屋,又得以重放光彩。
(原载 2019年8月16日《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