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爱唱歌就来唱呐,勒唱山歌啦,涯唱情歌愚接框唱皆歌,山歌皆歌一家亲啦。”这首作于2014年的皆歌,或许并非最为著名的皆歌,却呈现了创作者对山歌和皆歌的态度。
惠阳皆歌,是客家山歌中独立的一种,用客家话演唱,曲调简朴,衬词别具一格。上面这首词的创作者廖强,曾创作出《沥翻歌》等当地广为传唱的山歌。廖强自己也成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项目“惠阳皆歌”代表性传承人。惠阳皆歌包括永湖皆歌、淡水客家山歌和镇隆春牛歌,廖强是淡水客家山歌的传承代表。
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创作的山歌背后往往都是真实的故事,悠扬动听的山歌背后,是创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
边做汽车修理工边创作山歌
几乎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有一段难忘的艺术启蒙经历,廖强也不例外。
小学时的廖强,就非常喜欢登上舞台的感觉。在他的记忆里,妈妈“出口成歌”,山歌随口而出,不仅音律押韵,而且言简词顺,曾连续唱了三天,竟然没有一个错别字。可惜的是,妈妈当年唱歌的录音磁带,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结成一团,无法播放,这件事至今让他惋惜不已。
在廖强读小学的时候,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食糖等供应出现困难,很多学生也参与种植甘蔗,只有12岁的廖强自编了一首响应国家号召的皆歌《种甘蔗,不吃进口糖》,在学生中传唱。
出身贫寒,外公外婆早年去了香港,妈妈曾去香港寻找但由于没有详细地址,无功而返。廖强三岁看别人洗衣服,偶尔有人遗漏一分钱,就捡起来,这样一年也能有几角钱,四五岁已经会用竹编的箩筐钓田鸡,七八岁砍柴,10岁就学着爸爸给别人理发,12岁卖豆腐,已经可以自谋生计。
这段人生经历也被他几乎完整地写入山歌。在题为《苑居》的山歌歌词中,他这样写道:“苑居取名廖凤强,当之无愧做正行……10岁剪发过村巷,12岁来卖豆腐,十七八岁就成家呢……样样做过尝尽苦头,汤猪开酒楼汽修厂呢。”
高中未毕业,廖强曾去深圳,后来回到老家从事建筑行业。不甘于此的他,1981年在深圳卖猪肉,此后又在汽车修配厂工作,他创作的《沥翻歌》,就是他在深圳当汽车修理工时写下的。
对于生活的酸苦,他常常用山歌来消遣,修车的时候喜欢一边做事一边哼着山歌,有工友提议他“怎么不唱一首沥翻(客家方言,即颠倒过来的意思)歌。”廖强随兴写作了《沥翻歌》,里面的歌词将生活中的事情颠倒过来,如“鸡公生蛋鸡乸啼,西边日出东边落”,曲调轻快,演唱起来十分有趣。
这首歌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广为传唱,廖强一发不可收拾,前后创作了100多首客家山歌,被誉为客家山歌王。
每首山歌里都有自己的故事
“传统上,山歌就和说话一样,是客家人之间另一种沟通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放松心情的娱乐方式。”廖强说,惠阳皆歌,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唱词中主谓语调换,这让歌曲内容变得饶有趣味。
“每首山歌都有自己的故事。”丰富的人生阅历,给廖强创作客家山歌带来不少灵感。《阿妹》《共枕眠》《淡水古文》《请到惠州来》、《中华节气颂》等作品,这些山歌在曲调和主旨内容上各有不同,歌词口语化,不仅从百姓生活中吸取素材,还反映了惠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喜人变化。
廖强说,他创作一首客家山歌的时间不会太长,有灵感的时候会马上拿起纸笔,写下调子、歌词。在演出方面,他的拿手绝活是倒立起来唱歌,“歌词是颠倒的,人也是倒立的。”廖强说,自己去过30多个国家演出,其中马来西亚10天行程6000公里巡演。
除了山歌之外,廖强还自行筹资拍摄电影《梦之春》和《村梦》等电影,将地方民俗文化用现代影视作品的形式加以传播,他自己也被中国电影人联合会邀请担任中国电影人联合会•音乐会员会的副主席。
廖强说,淡水客家山歌是惠阳皆歌的一种,男女老少皆宜,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要好好地传承下去。他教授过山歌的至少有数百位,其中大部分都在各种场合进行过山歌演出。
对于自己,廖强评价自己是个工作狂:一般早上6点起来,忙到晚上10点多,30多岁曾经有过三天四夜连续工作的记录。然而,岁月不等人,他坦承现在眼睛有些老花,记忆力也变差了,但是他会继续鼓励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山歌文化。
他的一个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唱歌,在上千名参加排练的学生中表现优异,老师夸奖音色很好,参加广东省少儿合唱比赛并获得三等奖,不久前还去北京参加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这让他感到很欣慰。
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惠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廖强说,除了山歌,一些古玩、传统灯笼、农村道具,凡是和客家传统文化有关的,他都在了解、推广。
“现在主要以培养下一代为主,让更多人传唱,我走过的每个地方都会宣传。”廖强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客家山歌,“这种事情可能短期内没有效益,但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做地产、做股票,都有挫折,现在全身心放在山歌文化传承上,这样我不用求任何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原载2017年8月7日《南方日报》,廖强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