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会飞吗?会,因为这不是一只普通狐狸,而是一只会飞的狐狸。他就是林志华,他的网名叫飞狐。
4月15日下午,坐在民间艺术馆各式各色的灯笼下,跟其他民协会员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林志华主讲的惠州市民间文化讲坛第4期:惠州灯俗。当听到他眉飞色舞地介绍说,走遍了惠州东南西北、大大小小50多条村庄,拍摄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本地的有神游、上灯、打醮、舞(火)龙、扒龙舟、胡法旺神功、逗老爷、大王爷节、二王爷节、杨包诞、妈祖诞、迎妈祖、仙姑诞……外地的有澄海神拖欠、甘南晒大佛、西藏喇嘛等等多得数不清的民俗风情时,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幕奇特的场景——一个狐狸身背黑包、手拿相机,在硝烟弥漫的古村落上空,飞过来飞过去。
好吧,我承认,那只是我的想象。真正的飞狐没有翅膀,他只能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抵挡“枪林弹雨”。
记得那次在花园村拍“上灯”。村民抬着沉重的大鼓和花灯,踩着长龙似的鞭炮,急欲经过古祠堂,往山顶总祠走去。林老师跟在队伍后面,不停地”啪!啪!啪!”地开枪扫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正拍得酣畅淋漓心花怒放时。抬头一看,不好,接灯队伍快要穿过古门楼了。花园楼最有特色的就是这两座明清时期的古门楼。接灯队伍走在100多米长的麻石小路,两旁是数十间错落有致的古祠堂做背景,风景别提有多美了。为了拍摄这场景,林老师特意带领我们提前到达花园村,专门踩好了最佳报摄点。
而此时,大门上的鞭炮已经点燃,点火的村民早已掩耳缩颈躲到安全处了。同去的范恒说,我正躲在远处往这边张望,鞭炮“噼里啪啦”震天响,滚滚浓烟冲天而起,突然,只见林老师紧紧抱着相机从火光里冲身而出,飞快上了对面那家屋顶。那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让我想起“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等英雄的成语。末了她感慨说,天啊,你们这些玩摄影的,为了一张好照片,简直在拚命啊!
后来邹主席看到PPT上各种惊险的“斗炮”照片,关切地问林老师;拍了这么多民俗活动,有没有受过伤啊?林老师眼睛一瞪,干脆地回答,有!刚开始去拍的时候没经验,穿的是一些化纤衣裤。结果,背上、腿上被炸了几个洞,痛得要死。后来,我就全副武装起来。牛仔衣牛仔裤,外加全棉帽和口罩。
林志华,1963年出生于惠州,2000年开始摄影艺术创作,2003年成为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第十三期函授学员。现为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经数十幅图片获得全国、省级、市级摄影奖。2007年开始,致力于惠州民间风俗文化调查,并展开深入持久追踪的拍摄工作。
“每个村庄,我至少要去拍三年。”林老师伸出三根手指说:“第一年去拍,肯定有点搞不清头绪。第二年经过采访了解,知道了一些前因后果大概程序。第三年再去,就胸有成竹了,知道哪些镜头要补拍,哪些场景不可或缺。”
听到这里,我不禁咋舌:俺的个神啊!一个村庄拍三年,惠州这么多古村落这么多民俗活动,那什么时候才拍得完啊?
“对啊。”林老师说:“别看我这个PPT才200张照片,那可是我从积累了几年的2000多张照片中挑选出来的。”为了准备这节课,林老师从去年11月份开始,写文稿,挑图片。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修改5、6稿。
沉浸在林老师的精彩演讲中,90分钟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当林老师站起来说,今天讲座到此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蔡磊老师说,志华老师做学问很接地气,讲座内容信息量大,深入浅出,听大师讲座直呼过瘾。邹主席说:志华老师今天的讲座很有水平,是厚重的一课,听后收益不小!他不仅全面介绍了花灯的起源与历史、上灯时间、花灯种类、上灯程序,还选了鹤溪村、湖镇围这两个村的灯俗细加分析,并对博罗、惠东、龙门等地的上灯风俗做了比较。志华持续10年深入农村,拍了上千张照片,无数次地采访乡村父老,追寻照片背后的故事,方方面面的探究很深入,比如:谁有资格举灯走在请灯队伍的前面?打锣鼓的人什么身份?谁把灯挑进祠堂?“灯头公”的衣服谁出钱买?最高官职的“泥偶人”是哪个?等等。这种优良学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