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说年俗(二)
三、过除夕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吟咏的诗句,抒写了除夕“迎春送腊”的物象和时序,揭示除夕乃一年之“结局”。
除夕既是一年之“结局”,又是千家万户大团圆之日,海外同胞、远乡游子、异地民工纷纷踏上归程,与家人团聚,共叙天伦,欢度佳节。
除夕是入年卦后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在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客家人统称叫“年三十晚”。
惠州境内人家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大节”“早年早节”,前者说明除夕在整个春节的分量,后者则寓意除夕这天 “规定动作”紧凑做早的特点。于是乎,一系列应节习俗相继而至。
喜庆佳节
除夕贴联。贴对联、挂年画,是春节民间的普遍习俗。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成熟于隋唐,五代蜀主所作“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最早的新年对联。“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南宋陆游在《除夜雪》中的诗句,亦描绘了除夕挑灯写联情景。年画亦起源于古代刻木的“门神画”,几经演变,后来形成丰富多彩的年画,除“门神画”专贴门板外,其他年画可用于贴厅堂、卧室。
除夕当日,境内不论城镇、乡村,家家贴对联、挂年画,祠堂祖屋也贴上对联,处处呈现一派红色喜人景象。
对于过年贴春联,人们从挑选到糊贴都很讲究。记得当年笔者当知青和教师时,为生计和爱好的驱使,曾连续12年春节前在镇里街上挥春摆联,买联人家大都左挑右拣。几乎每年除夕我家吃年饭时,都有人因对联错贴、缺损上门请笔者补写。因为人们懂得春联兆好意,寄托一家子对来年美好日子的希冀.
值得一提的是,境内不但家家贴春联,遍布城乡的祠堂同样也贴上祠联。祠联包括大门联、屏风联(堂联)和龛联。境内姓氏祠堂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以及家族名人的官阶爵位、高风亮节和文治武功勋绩等信息,以文化艺术手法,把其丰富的内涵反映出来。如周姓宗祠大门祠联为“岐山世泽,濂水家声”,陈姓祠堂大门祠联“颍川世泽,妫水家声”“柳溪世德,颍水家风”,林姓厅堂的屏风联为“祖承九龙光前衍庆远,宗传十德裕后流芳长”等。境内家家户户寓意吉祥美好的春联和各祠堂的祠联,一片红彤彤,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除夕祭祀。祀神祭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境内春节期间的祭祀习俗,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次在除夕,一次在大年初二。尤其是除夕辞旧迎新的祭祀,更为隆重。
除夕祭祀均在祠堂或家宅进行。境内过去祠堂遍布镇村,“一村一祠堂”“一姓一祠堂”,很多人家住家与祠堂连在一起,或居住于祠堂周围,祭祀主要在祠堂,居住外地的则多在家宅进行,也有的专门回老家祠堂祭祀。如居住于惠州、平山等地的梁化圩周氏人家,不少都携带祭品烛香回老家祠堂祖屋祭祀,当天来回。
除夕祭祀一般在上午或午饭后,境内人家多在上午九、十点开始。祭品有鸡、肉、鱼、斋菜(素菜)、果品、茶、酒等。鸡是整只煮熟的大阉鸡,肉是整块熟猪肉,鱼大都是划仔鱼或鱿鱼;斋菜主要有金针、木耳、红枣、津丝、腐竹等;果品多为桔子、苹果、喜粄等。
祭祀程序是先拜天神,次拜祖先;先点烛,后焚香;先敬茶,后敬酒;全家人依辈分、年龄有序祭拜,以谢天地神祇、列祖列宗一年来垂佑,寄托对祖宗先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敬祈新的一年神灵护佑,家宅吉祥兴旺;最后是烧纸钱元宝,鸣放鞭炮。
除夕是祭灶迎神之日,自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恭送灶君爷上天庭后,年三十是夜恭迎“灶君落地”,把灶神再迎回归座就位,迎神时依样焚香祭拜,祈求新的一年灶君爷爷护宅安居,福锡人家。
除夕年饭。年三十晚聚餐人们习惯称“吃年饭”“吃年夜饭”,是过年的大餐。据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均有描述。在岭南客家地方民间重要节日餐食中,吃年饭是最大的“节餐”。
是日一大早,境内家家户户杀鸡宰鹅、鸭,置办节日美食,精心烹制应节佳肴。年饭在祭祀神祖后开席,家家团聚一堂,小孩先吃鸡臂(鸡腿),大人开桌布席,一家人开怀畅饮,老少咸欢,共享天伦之乐。
这一顿年夜饭,因岁时节令而菜式最丰盛,因精心烹饪而味道最清香,因赋假农闲而家人相聚最集中,因辞旧迎新而“吃情”最惬意,因而也自然稳居众多“节餐”之首。
除夕洗浴。洗浴,客家人叫冲凉,年三十晚的洗浴,境内人家习惯叫洗“大吉水”,也叫冲“大吉水”。这在所有传统的节日中,绝无仅有,而且长期沿袭。当晚,境内人家都用石羌斛、计树、新鲜年桔皮等煲冲凉水,家人依次洗浴,据说这有驱邪辟秽、益体健身之效。浴后换上新衣新鞋,神清气爽,面貌一新。
除夕守岁。守岁,俗称“熬年”,指的是在旧历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民间历有除夕守岁习俗。“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是唐朝李世民写的《守岁》中的诗句,道出了守岁的特点。
据说守岁习俗来自“年”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年”是一种恶兽,也称年兽,每到年末的夜晚,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加害村人,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躲在屋里吃“年夜饭”,饭后挤在一起守岁,彻夜未眠。后来人们认识了“年”性,每逢年兽要来时,家家贴红联,人人穿红衣,燃放爆竹把年兽赶跑,天明时人们就敲锣打鼓,互贺“恭喜”,后来就演变成了“拜年”。
除夕守岁,时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境内人家点上“年灯”,备上年糕、喜粄、花生、瓜子、水果等节日小吃,家人围坐在一起,品茗守岁,等候新年子夜的到来。旧时,守岁较为单调,而今,看“春晚”、上QQ、打麻将、玩扑克、下象棋,与守岁相伴的内容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周汉光,广东省惠东县人。曾任惠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对岭南地方历史、民俗风情、寺庙祠堂、古民居、客家方言、民间文学以及客家美食等做过系列调查研究,相应发表了几百篇文章。其中“宗教民俗”和“四大传统节俗” 系列散文分别获评2015年和2016年度“惠州民间文化优秀成果奖”。著有《实用文书和诗文选编》《古郡风韵说梁化》《风情雅韵》等作品集,其中散文集《古郡风韵说梁化》分获“广东省第八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三等奖和“2017年惠州市民间文化优秀成果新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