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普通的人家过着极为穷困的生活,除达官、商家能给孩子买上玩具外,绝大多数人家的孩子,为求得适合自己好动的需要,用小手自造了形式多样的玩具和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游戏。归纳起来,有: 1、放飞类。放纸鸢,上流星,在旧时惠城上空,几乎全年都可见到各式纸鸢悬挂天空。孩童们用几根竹条,一二张白纸(扎纸或旧报纸均可),一口饭团(或浆糊),就制作出阿公鸢、阿婆鸢、板瓦、八角、花篮、响嗡、双合鲤鱼等纸鸢放飞。有的还用竹条,厚纸和铁线做成蝴蝶状,利用风力和惯性,把装有香火的炮竹或一二斤重的纸碎、杂物带上天空,距纸鸢 2、旋转类。“打奇落”(陀螺的一种)是孩童们喜爱的玩物。他们总结出用料:第一松,第二榕,第三乌桕公。乌桕树是做“奇落”上好材料,一轻二韧,三易削,当它旋转时,发出嗡嗡响声,逗人喜爱。“奇落”削好后在底端钉上圆铁钉或四方铁钉,磨尖,用绳仔在钉根处向上缠绕,至近顶端,用力由上往下扔,“奇落”离绳着地转个不停。此举,为之打“奇落”。“奇落”有大中小三种,大的如小碗口粗,中的如茶杯那样大,小的如脚趾公那样细。在玩法上,一人至多人都可,先赛谁的“奇落”转得久,最快倒地的就被人“食”。食“奇落”趣味横生,经常引起嘻哈大笑。先由输家把“奇落”打在地上,其余的人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奇落”对准在地上旋转的“奇落”劈下去,劈(食)中了,地上在转的“奇落”射向一边,若能续转,另一人又劈下去,直至不会转动为止,此举,为之食“奇落”。有时真的把“奇落”食了,劈成两边。玩“钱尼”(转子),也是自制自作,用小竹条、古铜钱和一截线做成。玩起来,一手扼着“钱尼”中间,一手拉线,线尽,即把“钱尼”放在桌上或光滑地上,“钱尼”就旋转起来,嗡嗡作响,谁的“钱尼”转得久,谁就赢,输的被人打手板或罚别的,如扭耳朵,打屁股和罚做鬼脸等等。可几人同时玩,也很有趣。做风车,迎风转。用纸张、两粒豆、几寸铁线(竹条也可)、几粒米饭(浆糊也可)就可做成。风车有大有小,有十二角、八角、六角和四角几种,做成后,迎风走动,风车便旋转起来。有的在角上涂上鲜艳色彩,风车转动起来,更加好看。孩童们还用纸摺风车,用竹片、木片做成单叶风车,又用菱角、竹、木片做成菱角车,用螺壳经细心打削,做成螺尼。这些会转动的玩物,孩童们十分爱玩。 3、投掷类。打水漂,是孩童喜爱的活动。旧时惠州府县两城有50多口大小鱼塘,加上东西(西枝江)两江,可说是开门见水。更兼惠城屡遭兵燹,瓦砾遍布府县两城,孩童们站在水边,随手可捡起瓦片,着力贴在水面,向前一扔,瓦片贴在水面向前飞去,手势好的打成“老鼠尾”,格外好睇。此玩物又可比输赢,赢者扭住输者耳朵,叫做“捻耳望雀”,十分有趣,这是一。扔瓦片,谁响谁远,又是一种玩法。把长形瓦片高举过头,从后往前用力扔去,呼呼之声顿时入耳,谁远谁响算赢,反之为输,输者受罚。罚的花样很多,不再赘述,这是二。还有一种赛远,谁扔得远谁就赢,输的也要受罚,这是三。上列玩法,既锻炼了臂力,又领略了一些物理知识,还不需花钱。 劈石古,掷坭团,打沙仗,也是孩童们喜爱的活动,一经玩起,连饭也忘记吃。劈石古(手拿石块,用力往前扔去,谓之“劈石古”)和掷坭团,多在冬季干塘后进行。以街或坊组织人员,相互冲杀,喊声震天,攻防对垒,阵线分明。若被俘虏,很不好受,剥裤、涂脸和打屁股是少不了的。但不以此为仇,在路上相遇,极少截打。打沙仗,多在夏季河边进行。游泳时,往往一人惹起,很快,就拼凑起几人、十几人相互对掷。胜者,捉住输者,把头按下水中,名曰“焗水”,也很有趣。还有“打筹”,一人或多人同时可玩。取一条拇指大的硬木,分成一长(约尺二)一短(约三寸)两截,找块空地,便可玩。先把短木摆好,用长木挑起或打起,随手击短木,短木即时向前飞去,落地后,捡起来,再用力往前一扔,看谁最远。若打空,跟后的那人接上,每人打一次,以远近决定名次。此玩物既练手力,又练眼力,孩童们一玩就是半天。 4、追逐类。捉人捉、柄(藏)人柄、蒙上眼做盲鸡摸蛤和牛踢腿等属这一类型。牛踢腿即在地上划一个圆圈,人多划大些,人少划小些。被罚的人半蹲在圈内,双手按地,便于出力。圈外的人绕着圆圈,戏弄圈内的人,一时间,嬉嬉哈哈,笑声大起。那时,圈内人用单脚猛踢圈外人,踢中谁,谁入圈替顶他被人戏弄。这几项内容,有一个共性,就是推出一人作王或叫鬼,通常以出手指数数决定。作为王或鬼,前两项提人,第三项被人蒙着眼睛捉人,第四项被人置在圈内用脚踢人。孩童们玩起来嬉笑不断,乐趣横生,若在晚上月光下玩,情趣更浓,对身心健康和胆识锻炼大有裨益。 5、跳跃类。如跳六格、跳飞机和跳“猪肉桌”。只要找块不大的空地,用瓦片一画,就可活动。跳六格,在地上用瓦片或粉笔画上六个正方形的格子,把石块或硬物放在第一格上,按先后顺序用单脚绕着格子跳下去,若无失误,跳回原格,双脚着地,捡起石块或硬物,跳离格子,算是第一轮。接着,把石块或硬物抛在第二格上,跳法如前,若无失误(踩界或跌倒),和跳第一格一样,一直跳下去,跳完六格,算一大轮,便在第一格乱涂乱画,叫做起屋。接着跳第二格,方法如前,可在“屋”里站立,然后才跳第三格,直至跳完。看谁起屋多,屋多为赢。 跳飞机,跳法如跳六格一样,只是跳到机翼处,双脚跨开,趁势转身,背向机头,手向后摸石块或硬物,摸到后,捡起,往前跳下去,若无失误(踩界或跌倒),跳出飞机,算是一轮,便可在第一格涂画,也叫“起屋”。有了屋,双脚便可着地。 跳猪肉桌。先“树鬼”,算手指,算到谁,谁做鬼。做了鬼,就要自觉地站好躬身,双手按膝,背平向天,让人按背跨越跳过去,若无失误(绊倒或跳不过),按先后顺序跳过去。若鬼就势弯倒,重来;谁跳不过,就变鬼,被人按背跳过去。跳“阿跛跛”,两人把一只脚一扎,向前跳跃,配合得好,也很有趣。若有几对,进行竞赛,更为好玩。还有跳绳、踢毽子等。 6、抛击类。蜡烛脚或叫蜡烛钉,孩童们用它搞出多项内容。其一,丢蜡烛钉。几个孩童凑在一起,公议出多少根,集起来,斜摆在墙根上,树“鬼”定名次,按序各用较粗的烛脚,摔击墙根排好的烛钉,手势好的一下击倒大半,排在后的只好眼巴巴看着自己烛钉被人拿去。若输光,还可向赢者借些来玩,直至大家不玩,才各自回家。其二,抛圆圈。在地上画一圆圈,再在圈中画9个小圈,定出距离,像丢蜡烛钉那样,树“鬼”定先后,按一二……顺序把烛钉抛向圆圈,落在那层圈,就以约定数量付给。有时后者把前者烛钉弹出圈外,这人就照数赔给大家。若自己烛钉抛在圈外,也如数赔给大家。若输光,也可与人相借,继续玩下去。越玩越起瘾,以至连吃饭也忘了,被父母责骂乃至鞭打是常有的事。其三,丢铜仙和辘仙,两者玩法大致相同。前者把铜仙抛向界线,后者用斜石把仙辘过去,压界最好,出界算输。谁的仙在前,就拿起对准后者掷去,击中为赢,连中连赢,直至击完。若击不中,后者拿起铜仙,击其后者,如此类推,最后击出界的,击不中,算一轮。其四,拍公仔。旧时的公仔用厚纸印成。一般约长 7、弹射类。打玻子是其中一种,玻子有大中小三种,多数玩中等(比拇指稍大点)玻子。先画定起止界线,后树“鬼”,排定先后名次,按序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玻子弹出,谁前谁算头家,出界和最后的玻子,任人弹击。头家可打任何一家,打不中,由二家顶上,也可打任何一家,“三枪”算打死,直至打完,为之一轮。这些玩物,玩起来花样很多,可利用地形把玻子藏起来,又可把障碍物扫去,还可捉弄对方。另一种是弹弓,又叫牛皮箭。有的用粗铁线做叉,有的用树丫做叉,用两条橡皮筋和小块垫皮做成。玩时,一手拿弓,一手用力拉着套上小石的垫皮,对准目标,手松石出,向目标射去。射雀、射昆虫和射靶,都是孩童们爱玩的一种。往往为了获取猎物,不顾一切,爬墙涉险也要把猎物拿到手,真可谓胆大包天。自制木手枪、摺纸手枪,也是孩童们爱搞的一种玩物。木手枪用子弹壳、铁皮、铁钉、木料和橡筋做成。有的装上火药,塞进沙粒,击发有响,射程可达十多米远,有一定危险性;有的用纸卷作弹丸,击发细声,也有一定危险性。纸手枪用纸皮或废纸及橡筋做成,卷纸条作子弹,弹射出去,可达三 8、饲养类。春、秋两季养蚕虫,常年养雀、养鱼(花手巾)、养鸭、养狗、养小白兔、养白老鼠和养猫等。那时没有宠物这个名词,但孩童们对这些动物悉心饲养,十分爱惜。当蟋蟀、蝉、蜻蜓、蝴蝶、蚱蜢等昆虫出现,就捉来嬉弄。有的让其相斗,打蟋蟀、打眼其螺(蜗牛)、斗鸟和狗打跤等。有种玩法叫打眼其螺,到瓦砾堆、墙根下或花盆边捉到鲜活的蜗牛(惠州人叫眼其螺),玩时,一人拿一只,相互对准底部,用力对挤,谁被刺破,算输,立即拿第二只对刺……,屡获胜利者,被封为眼其螺王或什么大将、将军等等。 9、针织类。女孩童在这项中占了主角,少数男孩童也会参与。她们织香包,应节景。五月节和七巧节时织出多种多样香包,给亲朋好友或弟妹们佩戴,有的因家贫,拿到市上出卖,换来小额收入,帮补家计。打毛线、织毛衣,织手套和织袜,有空就织,织好试穿,分外高兴。织麻打线,编织网袋,或自用,或上市换钱。绣花,做巾,绣花包和绣鞋面,绣出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她们用灵巧小手,将细小的各色纸条,编织成各种图案,或送人,或自玩。 10、扎作类。扎灯笼、扎纸鸢和扎纸花是孩童们喜爱的内容。每年临近中秋节,稍大的孩童就扎起灯笼来,日、月、星灯笼较易扎作,八角灯、花灯较为复杂,既要写字,又要画画,还需做纸花和剪各样花纹的纸穗,虽如此,但孩童们还是扎作出来,提着穿街过巷。扎纸鸢,复杂的扎不出,但板瓦纸鸢、八角纸鸢和蝴蝶纸鸢照样扎出来,高兴地放飞。扎纸花,有的用线扎,有的用铁丝扎,还有的用浆糊粘,他们多扎玫瑰花、喇叭花和菊花。这些花,或作装饰,或自我嬉玩,或送人。此外,还结伴扎草龙。从家里拿来一堆煮饭用的草,配以绳仔、竹枝或木棍,齐心合力扎草龙。人多扎长些,人少扎短些,起码三人共舞。草龙一般长 11、剪贴类。用各种色纸或腊光纸自画或临摹山水、人物、禽畜、鸟兽和花卉等,然后用剪刀把图像剪下来,贴在白纸上,上配色,加花边,相互评议,既怡情,又能增知,实是一种有益的玩艺。他们用各种色纸,这边摺摺,那边压压,剪刀剪几下,便剪出五角星、八角星、十二角星、双喜、小鸟以及一些简单的图案。他们互教互学,相互送赠,有的用簿子贴存,有的粘贴居室。此类玩物可惜后人没有提倡,慢慢泯灭。 12、雕刻类。有泥雕、竹雕和木雕。将白鳝泥搓捏成禽畜、屋宇、人物和各种用品,小心放置,晾干后,用小刀或刻刀雕刻,使物体更具形象。如砚盘,经削磨,挑挖,刻上警句,似模似样一个砚盘。其他物体也是如此,人像必具“五官”、手、脚,细心雕刻,力求逼真。竹、木雕,多刻字、画,难度虽大,但不少孩童乐于仿效大人,还将字、画刻了出来。较简便的是堆沙,将沙堆作山丘、河川和地洞等,不玩时,你踩一脚,我踏一下,嘻嘻哈哈,乐开了心。 此外还有“抓石子”等种种玩法,难以言尽,作为孩童玩物,大概就是这些。当然,钓鱼摸虾、嬉弄虫蚁、爬树捉雀游泳江湖……也是他们喜爱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