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三栋沙梨
作者:罗锡俭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04 10:11:25

 

沙梨是惠城区主要水果之一,三栋则是主要产地,曾是名闻省、港、澳、南洋一带的“淡水沙梨”的一个重要产区。抗战前,三栋沙梨(包括冷水坑产的沙梨)通过鹅步角码头用船装载,通过西枝江、东江水路销往广州、香港、澳门及南洋(东南亚)一带。

大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三栋已栽培沙梨,至今至少有380余年历史。三栋沙梨多栽种于岗(拳)地上,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在5.5一6.5之间红壤土为好。主产于该镇的坝山口、莲塘、上洞、陶前、田心、木沥等地。坝山口、莲塘二管理区面积较大,产量最多;而品质则以田心管理区南塘口村为好,所产的红梨以其水足、清甜、爽脆、化渣、果心小而为人们赞赏,仅略逊于惠阳县秋长象山所产的沙梨。

三栋沙梨有好几个品种,分红梨、青梨、香水梨、酸梨等。

红梨:是沙梨中最好且栽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品种。其面积和产量都占沙梨总数的80%多。果皮红褐色(略带点青),立秋前后成熟,丰产质优,大个者可达半公斤,耐贮藏,可远途运输,故可远销东南亚。

青梨:果大呈长形,皮厚,味淡肉韧,果实皮色黄中带青。七月中旬开始成熟,为早熟品种,可提早供应市场,延长沙梨供应期,故有一定的栽种面积。

香水梨:粗生,结果多,枝梢质脆、果柄硬而直,易遭风害。肉质较粗,不耐运输贮藏,但成熟时香气浓郁,有一定销路。

酸梨:粗生,开花结果多,但果实酸涩,不能作鲜食,用于盐渍加工。栽种酸梨主要用作授粉树,与红梨混栽(大约6~7株红梨栽1株酸梨),利用其花粉与红梨花粉混杂,提高红梨座果率,从而提高红梨产量。

抗战前,沙梨一直是产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尤其莲塘、坝山口;当时一担沙梨可换二担稻谷。农民把主要精力放在沙梨的种植上。果农们采果后不怕路远,到惠州购大粪灰或豆麸饼给沙梨树施肥。故当时沙梨产量高,品质好。1936年,三栋沙梨栽种面积达1800余亩,3.6万株,产量3万余担,是历史最高产量。1938年,惠州、广州沦陷,沙梨销路受阻,沙梨生产也走下坡路。抗战胜利后,由于社会动乱,经济崩溃,果农无心管理,沙梨树日渐死亡,产量逐年下降。1949年,三栋沙梨减至1500亩3万株左右,产量下降至1.6万担。

解放后,经过土改,产区农民分得土地和果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果农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不但管好已有的沙梨树,还扩大种植面积1955年,沙梨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达历史最高水平,产量上升至2万担。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沙梨收为集体管理,加上“以粮为纲”(实则“以粮为唯一”),放松乃至放弃对沙梨的管理,沙梨生产一落千丈,不少沙梨树由于失管而早丧,许多生势较差的沙梨树被砍掉当柴烧。据调查,1958~1976年,三栋沙梨面积减少500余亩1万余株;产量降得更为惊人,1976年只有1400余担,只及1936年的4.67%,而且品质大不如前粗、肉薄、心大、渣多、清甜不足还带酸涩味,个子又小,单果重多为1~2两,不少沙梨果已成了“铁沙梨”(即粗涩坚硬难吃),昔日饮誉南粤的“淡水沙梨”已不复存在了。

1978年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以粮唯一”的农业生产方针,三栋农民对沙梨生产较为重视,沙梨生产有所起色,1980年沙梨产量达5000担。1988年后,惠淡公路开通,三栋成为开发热点,田心、上洞、陶前、莲塘、坝山口沿路两旁的沙梨树被大片砍伐搞开发区,致使沙梨面积大大减少,产量急剧下降;加上大批农民经商和搞其他行业,如养鸡等,沙梨生产再次受到冷落,现在三栋沙梨面积不超过500亩,产量不上1000担,品质也很差。

 

(原载《惠城文史资料》第11辑,邹永祥主编,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1994年编印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