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在水口中学教书的老师,劳动多休息少,物质生活又缺乏,而教学任务丝毫不减,不少教师工作是非常努力勤奋、尽职尽责的,甚至是呕心沥血、埋头苦干的。家在外地的教师,日夜假节日都以校为家,星期天要下乡家访,千方百计教好学生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比如家在马安林村的林惠纯同学,她在初中尚未读完就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准备中途辍学,得知这个情况后,我约同吕能老师利用星期天,顶着酷暑天时,步行十多里路前往林村,劝导她父母艰苦坚持给她读完初中。结果如愿以赏,又经她本人自强不息,终于最后成材,从公社干部开始,最后当上惠州市的领导。
人民教师的天职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立德树人,以栽培桃李为乐。当时在水口中学任教的老师不少人是家在惠州城的,如雷群、黄立斌、任秉刚、周妙华、黄国伟、林占鳌、吕能、刘琛等,他们每个星期六下午上完最后一切课之后就急急忙忙地徒步两三个小时,直到太阳下山后才回到家中与老少团聚。人人都走路,唯独刘琛老师是踩单车返惠州。他为了尽快回到家中照料有夜游症的妻子梁艺荘老师和两个年少的子女,竟千方百计自己七装八拼搞出一辆世上独一无双自己私用的“特殊自行车”。这辆自行车除了车头、三角架、前后车轮和两个脚踏是正品外,其它全无,是个“七无产品”——无厂牌、无执照、无车铃、无车锁、无沙盖、无车灯、无制动设备,但开行起来却是特别的灵活快动,每当要刹车时,他像玩魔术那样靠左右脚来制动。刘老师因为有这辆自行车,回家可以比别的教师快一点,也自感忧越多了。那时,因为历史原因,何奕昌、郑河浩等几位年老多病的老教师,还多次受到无端的批判冲击,然而,仍能处之泰然,忍辱负重、竭尽全力、尽忠职守,完成人民教师的天职,特别是何奕昌老教师,他患 有严重哮喘病,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上课,但仍坚持每周返校,一人住在旧烂楼,每天收集烂泥枯枝败叶,做堆积肥,拖着病体去鱼塘捞蚂蟥用烂瓦片锻烧做药治病,此种爱校敬业的情怀,的确难能可贵!
惠阳水口中学一九七二届高中毕业四十五周年同学聚会
半个多世纪之前,水口地区较为贫穷落后,水口中学的校舍,设备也是不够规范且十分简
前排左起:陈汉铨、邓宗浩、叶遂平
后排左起:黄盛锦、刘兴元、陈毅强、黄少贤
水口地区拼入惠城区后,更加如虎添翼成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惠州城东郊一颗灿烂的明珠!水口中学迁址另建新楼,成了培养更多精英的摇篮!会上,我们获悉许多几十年前的学生不少成了国家各方面的贤能。如在中学任教的姚光希、杨江福,在水口镇和惠州市当上领导干部的严森光、林惠纯,在惠阳粮食局、农业局、农机局当上局长的刘观生、陈乾坤、陈启亮,在企业集团当上老总的严南英、黄盛锦,在省文化局、广州海关当上中层干部的严国常、李佳丽,在省打捞局和广州市农业局当上领导的朱论发、陈毅强,在暨南大学当上教授而今仍在科研岗位上作贡献的刘誉(刘兴元)等等。今昔对比,感慨万千!五六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但水口和水口中学,特别是当年日夜生活在一起的师生,却永远记忆在脑海里!我深深地怀念水口地区,特别是那里的人民和当时中学的老师和同学!在这个大好的时代里,我要衷心祝愿那时的同仁、好友和许许多多的学子,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最后赋诗一首,以表情怀:
园丁甘苦自心知,
苦辣酸甜未足奇。
伟哉斯业终生乐,
满园桃李竸芳菲。
2022年6月初稿于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