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拳与广东民间流传的洪、刘、蔡、莫家拳齐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相传为惠州市郊火地村李义所创。 李义生于1747年,死于1828年。其父李玖是福建少林寺俗家弟子。李义从小就跟父亲习武,九岁起随父闯荡江湖。一天,在博罗罗浮山偶遇其师叔——王龙禅师,便邀来火地村。禅师见此村位于西枝江边,三面环水,竹林浓绿成荫,掩蔽着整个村庄,不易为外界发觉,且人口不多,村民团结,就欣然定居下来。后在李义父子再三恳求下,禅师将李义收为关门弟子,悉心指导李义攻练福建少林正宗拳法。经过严格教练,李义的武功进步很快,年纪轻轻就达上乘境界。 数年后,清廷加紧对各地反清组织的镇压,因王龙禅师是“天地会”中的要人,而被划入捕杀之列,火地村终于难逃劫难,王龙禅师和李义的父亲,死于清兵的乱箭之下,全村付诸一炬(火地村之名由此而得)。而李义在这场劫难中身受重伤,逃走他乡,在路上幸遇北方拳师陈苟息搭救,才免遭于难。 陈苟息是北派拳的著名拳师,李义感其恩典,慕其侠名,遂拜陈为师。后随师避走江西,并潜心钻研,尽将陈师傅北派拳术之精华学到手。这时,有陈苟息的故友凤阳头人与女儿路过此地,拜候陈师傅。陈因年老欲回家园,便请凤阳头人将李义招为女婿。凤阳头人见李义相貌堂堂,且与其女感情融洽,便随口答应。从此,李义在凤阳府潜心学艺达七八年之久,经过刻苦磨练,已尽将凤阳头人的真传功夫吸吮消化。这时,李义的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境界,深为头人赞誉。而李义思乡心切,亦想为村民办一番好事,便拜别师尊,与妻同回故里。 一天,李义在村中竹园练功,偶见鹤蛇相争于竹林之中,形态特异,便从中得到启迪,遂取南北拳派之精华,扬长避短,使功夫更富特色。他集南派扎实硬朗、北派快捷利落的特点,溶南北于一炉,并根据本村人丁弱,要使村民体壮丁旺,就要习武的道理,创出了自成一格,独树一帜的李家拳。李义由此而成为一代宗师。 从此,火地村民农时耕作,闲时苦练,习武之风,世代相传,使李家拳术不断充实和发展。如第二代传人李隆(1794-1884);第三代传人李国辉(1831-1912)、李国彪(1841-1924)、李国山(1854-1929)、李素民(1878-1936);第四代传人李观寿(1884-1954);第五代传人李带(1904-1990)、李发(1946-1988)等,都有很高的武术造诣。火地村人习武之风,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才告憩息,但火地村人不少长辈父老,仍有很好的武术功底。 李家拳的特点是以单肩、侧身、虚步为主,讲究攻防,活动线路广阔,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活泼矫健,以灵活多变见称。其基本练习主要有:马步、步法、身法、手法、掌法、腿法等。李家拳内容共分为三大类:拳、器械、对练。拳的主要套路有:八卦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赤练、散手拳和交手功夫。器械的主要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棍、单双头棍、中拦棍、长龙棍、卡式双刀、钯头、铁尺、大刀、鞭。对练的主要套路有:铁尺对鲁针,钯头对单刀藤盾,大刀对单刀藤盾,拳对练、棍对练,空手夺双刀,鲁针对铁尺藤盾,樱枪对铁尺鞭等等。李家拳有一套完整的练功方法,其总歌诀是:习武者,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能刚能柔,能疏能密;能动能静,能弱能强;能行能踏。识天时,懂地理,会人和。进如闪电,退如鸿毛;攻如脱兔,守如处女;刚如利剑,柔如琴音。疏可跑马,密难插针。动不露形,静能藏势;弱似风鹤上翠竹,强如猛虎下山林。行浮云,踏水影。天地人和常谨记,走遍天涯唱太平。 改革开放以来,富有特色的地方拳种——李家拳逐渐得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1988年1月,在惠城区体委和省体委的重视、支持下,创办了惠州李家拳武术馆。馆长由广东省武术协会委员、惠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严景山担任,馆址设在城区灯光球场内。严景山,男,生于1946年,惠州人。从小在其父严彩(龙形拳弟子)熏陶下,喜爱武术,十岁起学习龙形、佛家、洪家等拳种。后专心攻习李家拳,深得李家拳师李带、李发的赞赏,并悉心指导。25岁起在惠州、宝安、惠阳等地教习醒狮和武术技艺,多次参加省及全国武术比赛而获奖,深得行家称誉。成立李家拳武术馆后,他潜心教练李家拳法,培养武术人材,还为挖掘整理李家拳武术史料做了大量工作。办馆一年后,学员武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学员张忠、林晓东获得1989年度省武术比赛前六名奖励。此外,还不断收到外地、外省慕名要求前来求学的信件。严景山现已成为李家拳第六代掌门人,但他仍不懈努力,为弘扬家乡民族文化和发展地方体育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精力。 (根据李家拳武术馆馆长严景山提供材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