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下角村的青草姑婆庙和门柱榕
作者:吴水富(惠州市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3 16:39:00

 

青草姑婆庙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年东江流域普降大雨,洪水泛滥成灾,一时处在东江下游的惠州成为一片汪洋。上游因洪水受灾,有许多的农家房舍被水毁。洪水过后,在东江边的小山坡上到处都是洪水冲带来的旧房梁架子和破衣烂衫的碎片。当地村民就有人前往江边的小山坡上去拾“大水柴”。

一天早晨,一位村民走到一个山坡边上,发现有一堆较细的树枝和垃圾。于是他想将小树枝拉回家当柴烧。当他拉扯树枝时,从里面滚出一尊烟熏痕迹很重的菩萨来。

这位村民翻看了一下菩萨,这尊两尺多高的菩萨,虽经洪水浸泡和冲刷,佛身除少数地方烟熏的痕迹被划外,其真身完好无损。他心中一震,莫非是这尊菩萨有意要在这里落脚?于是他也不检树枝了,而是将这尊菩萨背到他住房的后山坡(现下角医院地址),又回家拿来工具,木料,在这里垒起一间一米多高,不到两平方米的神庙。并将菩萨请上神位,还虔诚地上香敬奉。

久而久之,山坡下的农家,人丁渐渐兴旺起来。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人们对这座神像也有了敬仰之心,然而,却不知这是何神之像。于是,人们就将这尊面相慈祥还带有几分女人相的神像称为姑婆。当地人从此就将安放姑婆神像的小庙称为姑婆庙。

当时在方圆十几里路内,有人生了病就去求姑婆保佑,只要去求了之后,果然病情就得以减轻或痊愈,真是百求百应,因此姑婆庙的香火也很旺。历经数代之后,经姑婆庇佑而得以安居的村民们又自发地筹集善款,为姑婆庙大兴了土木,建起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后来又请了庙祝,使得姑婆庙的管理得以完善,从而有了求签、解签等活动。但该庙的签文不是心理暗示,而是一张草头药方,大人小孩有头痛脑热,去求个青草方,回家去按方去采草头,水煎服下,保管有效。于是姑婆庙的姑婆又有了另外一名号——青草姑婆。

青草姑婆庙经历了几次扩建,庙堂达300多平方米。全庙设有上厅和下厅,上厅为祭祀场所,下厅为休息场所。

解放前,青草姑婆庙曾让国民党环城乡的乡公所占据部分房舍,用作办公。

解放后,新成立的惠环乡政府也在青草姑婆庙办公,两个月后,因工作的需要转移另处办公。

姑婆庙,原来是一处独立的场所。1959年6.16洪水冲毁了大部分村民的房屋,之后村民重建家园时就在山岗上选址,因此,形成了如今的住房格局。

1958年成立郊区公社卫生院时,将青草姑婆庙作为医疗场所,医务工作人员全部住在庙内。

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红卫兵小将把姑婆神像搬下神台,并欲毁之。后经有关人员交涉,将神像送元妙观与观内的部分神像一同放在元妙观的库房。

1972年下角卫生院改建,将青草姑婆庙全部拆除。

1982年党中央恢复了宗教政策,村里的一些前辈和一批信徒,又将封存在元妙观库房内的青草姑婆神像请了回来。

神像请回来后,因原来的庙已荡然无存,于是大家自发筹资,为青草姑婆重建一座庙。

在选庙址的过程中,大家各述已见,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在对姑婆庙村有着重大意义的“门柱榕”下建庙。现姑婆庙面积虽小,只有40余平方米,但是香火依然很旺盛。

门柱榕

在青草姑婆庙旁,有一棵近90年树龄的榕树。这棵榕树不是有意栽种的,而是它自己无意中长成的。

相传,在解放前二十余年,姑婆庙村,有一户富裕人家养有十多头耕牛,大牛牯就有五六头。

有一年,他家有几头牛牯一夜之间就不翼而飞了,家中的人很是着急,于是就请族人帮忙寻找。经过打探,线索指向菜美园村(原属厦廓乡)的一个无赖。此人吃、喝、嫖、赌无一不沾。几经数年,将原本富有的家已经折腾得徒有四壁。于是就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

寻牛的人,照牛脚印所走方向,确定耕牛被牵往博罗方向去了。因此全村人都认定,牛牯丢失与菜美园的无赖脱不了干系。于是就出动族人将此无赖从一赌场内抓了来,送至乡公所。经过严厉的拷问,没有结果。后来,乡公所不得不放了他。几天后,无赖竟无故死在了家中。

这无赖的亲属,认定是被姑婆庙村的人殴打致死,于是请族人出面要报此仇,并扬言要铲平姑婆庙村。

在得到消息后,保卫全村人的性命至关重要。

当年,在现在已建房的整个山坡、沟坎全部都是灌木和荆棘,人员基本无法通行。因此,唯一能到村里的就是一条平常干活走出来的一条山间便道。只要在此设一道防线,就可以说:一篱挡关,万夫莫开。

于是,村里的长辈决定在半山腰设一道篱笆,在道路上设一道门。村民就从山下的大榕树上砍下两根直径6寸有余的直条榕树枝,埋在小路两侧当门柱,还做上了栅栏门,两边还加厚了荆棘的份量,使得人和牲畜都不能通过。

由于加强了防备,对方也知道得不到便宜,也就没有发动族战。小小一道栅栏寨门,阻止了一场族斗。

风波过去了,荆棘被清掉了,路被修宽了,而为阻止这场族斗埋下的两根门柱,似乎作为见证人,而深深地扎下了根。埋在下风处的一根门柱后因修路被清除,埋在上风的这根门柱却长成了大榕树。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