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炮楼“太监居”外观 罗振球 摄 相传在明代中期,龙门沙迳(今龙华镇)到滩村湖口围秀才黎九的妻子生下一个白白净净的男婴,阿九便把他取名“寄奴”。在父母的精心哺育和教诲下,寄奴容貌出众,才智聪颖,3岁时就跟祖父去筑河堤,车水抗旱。在抗旱车水中,他向祖父提出“砌堤以大石,疏滩以护堤”的想法,得到祖父和父母的赞扬。在筑河堤中,寄奴常把河里摸到的鱼虾放在大石上晒熟之后用来充饥。寄奴常与祖父咏诗作对联,还练习一手好书法。村民说他的双手是神手,脑是神脑。他想的事,做的事,都比大人快、爽、好,于是人们就把他称起“神童”来。 后来,地方官把神童黎寄奴的传奇逐级上奏朝廷。皇后从皇上口中得知广东龙门有个“神童”,皇后正想在民间找个“神童”来服侍。就在这年的一个中午,寄奴在河边摸鱼虾时,见到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员。官员看到寄奴,就立即下马。一官员打开人像画卷来对照,画中人正是黎寄奴。官员向寄奴的祖父和父母等人宣读皇上圣旨,并连夜带着寄奴回京城。这样,5岁的寄奴就当上了小太监。 黎寄奴36岁那年,传说他管理皇宫和参与指挥修长城有功。皇上论功行赏,说要在黎寄奴的故里建一座太监府赐给他。黎寄奴平日想也不敢想建太监府的事,自从得知皇帝要建太监府给他之后,心情特别好,每到晚上睡觉时就想早一日归故里看太监府,甚至有时想着想着,不觉进入居住太监府的梦境中。 太监府原选址在湖口围背的歌塘,参与建太监府的有辛(寄奴的长兄)认为歌塘水源甚缺,想选址改在隔海围。地方官根据寄奴长兄有辛的意见,上奏朝廷恩请寄奴回乡确定建太监府的地址。 事隔一年,寄奴奉旨归故里筹建太监府,在途中不幸遇强盗打劫,他挺身而出为救随行的官员而遇难。结果太监府没有建成,反而送了黎寄奴的性命。朝廷得知太监寄奴遇害消息,便派人查办此案,捉拿凶手。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寄奴小时候居住过的炮楼称为“太监居”。炮楼“太监居”之建造还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炮楼“太监居”是寄奴遇难后朝廷拨银建造的。一说炮楼“太监居”是寄奴遇难后生前存积的俸禄钱建造的。 影像呈现历史。炮楼“太监居”外观(见图),摄于2002年到滩村湖口围。当时拍摄现状是楼内的阁板、木楼梯已毁,人字山墙破损,瓦面见光漏雨,但火砖墙体坚固尚好。 流传地区:龙门县 收集整理:罗振球(惠州市民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