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良井镇的霞角村,2012年评上的“广东省古村落”。周末,惠州民协志愿者服务队到霞角送书送戏送字画,一并浏览古村的自然风光。冬阳暖暖,映照着古村独特的景色……
水尾仔
水尾仔这个地名很旧了,旧得像张发黄的纸,然而水是那样的灵动,水尾如同一把水刷子,涤荡着岁月的尘埃,令一切都清清爽爽。盈盈水,令人悠然想起一道小溪环绕村庄抒情地流过,于是因水而活的水尾仔,角角落落就在一年365天里鲜活和灵动起来。
今日的水尾仔是个村民小组,从外观已不见农家传统的矮屋,不见公鸡在打鸣,母鸡在咯咯咯叫着招呼小鸡仔,更不见走出圈栏里的牛,在冬日阳光下那一声意味深长的哞叫。水尾仔的街巷比城里还要干净整洁,这是一个彻底改变了面貌的古村落。我想,如此城市化的村庄,我还能寻觅到古村的韵味么?
一棵大树突兀站在路旁,树身一块牌子映入眼帘,上面注明:拓树,桑科,树龄150年。它在冬阳里清亮地立着,它的叶子有点像桑叶呢,鲜绿鲜绿的,只是没有桑叶的阔面。它的树干如同上了岁数的老者,呈现许多黄褐色的纵向裂纹,是150余年经历风雨沧桑的痕迹。我的心倏地开朗起来,古树就是古村的标志啊!它穿过百年积淀的光阴恣肆生长,是古村最好的见证。
拓树果实
拓树
拓树
惊喜接踵而来,距离拓树不远,一棵比拓树树姿更美、更茂盛、更有气势的大树横在我的面前。树干上的牌子清楚写着“山荆子,蔷薇科,树龄220年”。蔷薇科属的植物,开花都很美,山荆子的花,一叠叠如梨花般的素雅洁净,有极强的画面感,可惜眼下不是它的花期。
山荆子树
山荆子花
山荆子果实
是谁栽下的树已经无从考究, 然而从两棵古树可窥见水尾仔先贤的文化风骨与品味。山荆子树是园林中的“美女”,绿化环境的优质树种,山荊子果可酿酒,树皮还可做染料。至于那拓树,有着“南檀北拓”的美誉,很珍贵。就在我们居住的惠城区,也找不出几棵拓树来。当年,是水尾仔出门在外的前辈从北方带回来也未知可否。它的根皮、茎叶、果实均可入药,适宜治疗一些恶疾。因为生长极为缓慢,50年以上的拓树已经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尾仔的这棵,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是大地母亲的恩赐,村民代代的惜护,才有古树长久的生命啊。水尾仔,从此我记住了你。
大福地
这些年,有幸参与惠州民协多次采风,在行走古村的时光里,观赏了一些古围屋,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霞角有200多年历史的大福地杨氏围屋,占地数千平方米,可以与惠阳淡水的红花寨以及镇隆的崇林世居相媲美。
杨氏古围屋气度不凡,人们目光所及大门上方的壁画,封檐板上的木雕与灰塑,是那样的祥和、明丽与悠远,令人感叹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造诣,能塑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来!围屋前的一池静水,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吸取着日月精华,摄下天地星辰、雨露霞光。自然,围屋有自己的气魄,有自己匠心独运的精神。徜徉在这座古朴围屋的人们,相信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凝重的情思。
大福地杨氏围
我在想,什么是杨氏围屋最能代表家族风骨的地方?哦,我看见了,青石砌成的拱型门厚重华美,上方石刻着“紫风南来”,另一个侧门则刻着“关西流芳”的字样,心想,在遥远的年代,杨氏祖先莫不是从西北一路迁陟南下?入二进门来,一副“四知垂训,三相流芳”的楹联,彻底明示了家族的渊源。原来,这杨氏的祖先乃大名鼎鼎的杨震公也。生于公元59年的杨震,山西太原人,出身官宦世家,他本人也做官。杨震学识渊博,一身正气。他到东莱出任太守时路过昌邑(今山东巨野),曾经由他举荐的王密就在昌邑当县令。王密为报答杨震的举荐之恩,怀揣10锭黄金送予杨震,杨震很生气,毅然拒绝。王密瞅了瞅说:“夜里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说完他将黄金掷于地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两千年间,杨氏代代子孙流传祖先清正廉洁、浩然正气的故事,以祖先为耀为荣。年年必贴的楹联仿佛在提醒着后人,此乃杨氏严于律己防微杜渐的立家之本。
围屋门之一
围屋门之二
围屋二道门
500多年的大福地杨氏,走出许多优秀的子孙,近代就有抗日名将杨温。杨温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松沪会战、武汉会战以及粤北战役。在太平洋战争中由于配合英美盟军作战功勋卓著,获英国女王嘉奖并授封将军勋章。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抗日名将杨温
如今的大福地,成为人们寻古探幽、思索感悟的地方。
塘角菜
塘角菜也叫田芥菜,是一种在田边地头甚至在农家的屋角和墙边恣意生长的野菜,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擅长煲汤的广东人,在炎热的夏天,会将切得薄薄、用姜丝腌好的生鱼片滚上几滚,然后放上几棵连根洗净的塘角菜,做上一锅鲜美的汤。
塘角菜
放眼看霞角,不见一道道山梁,一缕缕炊烟,没有一排排矮屋,俨然一个整洁现代的市镇。然而将目光移出村道外,阳光灿烂,天空蔚蓝,最具乡村元素的是那广袤的田野绿波闪烁,一垄垄菜蔬青翠欲滴叫人喜欢。绿,构成霞角最美的色彩。连那荒废的老屋门坪也不甘示弱,在有限的空间覆盖着一团一簇的绿色,喔,那里生长着不少的塘角菜。我弯下腰,拔下一棵仔细端详着,窜出泥土的塘角菜匍匐着墨绿色的叶片,鲜嫩水灵,闻一闻,还有一股野菜的清香,正是采来做汤的最佳时机。我下乡当过知青,对野菜有一种柔柔的爱意。在物质匮乏的年月里,野菜给予人们是心情的欢愉和味蕾上的新嫩与鲜美,是经历过的人难以忘怀的记忆。霞角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别说是塘角菜,任何植物都会蓬勃生长。
塘角菜
志愿者服务的空隙,我见民协会员、也是惠州日报社的记者朱如丹与一农家妇女交谈甚欢,不禁上前“搭讪”。朱记者向我介绍该女士是她同事杨记者的母亲。听杨妈妈说,改革开放40年,霞角面貌焕然一新,农家的楼前楼后都种植了果树,开辟了菜园,城里工作的孩子们周末都回家来小住一阵,享受自然环境的美好和天赐的果蔬。是啊,古村唱新韵,在满眼青翠、宁和气韵的氛围中生活,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感恩霞角充满希望的绿色浸润我的心怀!这绿正如姑娘温和的笑靥,楚楚动人。她可以沁袭到心灵的深处,除去人心头的阴霾,鼓舞人的意志,让整日穿梭在高楼之间的城里人轻松一刻,快乐一天。这快乐与志愿者服务的画面交融一起,留下了一幕温暖久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