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草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字当头。柴是燃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有一则笑话,那时搞“突出政治”,不允许人们忙于生活,否则就是“资产阶级思想”,要受到批判。一位教师较多忙于家庭生活,被人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柴米油盐水”,下联是“老婆孩子鸡”。没想到这位老师不但不恼怒,还自嘲地加上一条横批“无可奈何”。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也说明柴米油盐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
惠州有句谚语:“近河不要洗枉水,近山不要烧枉柴”,就是不要浪费水和柴草。惠州西湖八景中有“半径樵归”一景,就是樵夫(砍柴的人)挑着柴担从半径(地名,在今火车西站附近)经过回城,络绎不绝,成为一道风景。
20世纪80年代以前,惠城区(当时称惠州市,县级市)居民的燃料是柴草。每逢星期天(那时星期六没休息)的凌晨,天还未亮,惠州的大街小巷就会响起一阵阵呼唤声:“阿珍”!“阿兰”!“阿香”!“三婶,去割草啰!”呼唤声此起彼伏,打破了黎明的寂静,随着阵阵应答声、一声声开门声、关门声、脚步声过后,街巷又恢复了平静。
这时,人们在通往郊外的小路上汇成了一股股人流,有的经过西湖去东江林场、黄洞;有的过圆通桥去古塘坳、斜下;有的过西枝江桥去马庄。人流中有男女老少,姑娘妇女扛着扁担,扁担上吊着一股绳子,扎着一把镰刀,还有一个特制的小布袋,装着一口盅炒饭,男的中年人有的骑着自行车,尾架上扎着一把钉锄。脚步沙沙响,伴着欢快的谈笑声,浩浩荡荡向山岭走去。
天亮了,山山岭岭都是砍柴割草的人。手起刀落,一棵棵杂树被砍倒,一簇簇山草被割平,也有人违反规定,偷偷砍伐松树。
中午时分,砍柴割草人挑着柴担着草慢慢下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挑着近百斤的柴草担,坡陡路窄,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柴滚下山坡。下得山来人又累又饿、又渴,还得走几十里路回家。
那时没有气象台,没有天气预报。一天,我们到了山上,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大家只割了一小把草就慌忙下山,一时电闪雷鸣,闪电像要把天空撕裂,倾盆大雨从天空泻下来。我躲到公路桥下,但“易涨易退山溪水”,水很快涨到大腿,只得冒着雷雨跑到附近农舍避雨;我有两位同事,一次去砍柴,迷了路,东闯西撞,摸到了晚上十点钟才回到家;我一次跟着人去砍柴,砍了一大担稔树,很高兴,可是回来时越挑越累,回到城里,在大街上两步一停三步一歇。就是那次砍柴后,由于太累,我得了急性肾炎,后来砍柴再不敢这样拼搏。
到了下午1时多,人们挑着一担担柴草,鱼贯地走在桥西、桥东的街巷,个个脸庞通红、汗流浃背、衣衫湿透,一些老妪和小姑娘,更是忍着疲乏和饥渴,一步一步往家里走。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照样去砍柴割草,砍柴的队伍里多了机关干部、工人,劳动工具也先进了,有的用自行车载,有的用大板车拉,有千军万马向山岭进军之势。
别以为人们对砍柴割草乐此不疲,其实是“无可奈何”的事,为了一日三餐有柴草煮饭烧菜、烧水,人们不得不长年累月去砍柴割草,这种劳动看似浪漫,实际上很艰辛,路途遥远,翻山越岭,涉涧过坎,坡陡路滑,忍饥挨饿,深山密林,蛇虫鼠蚁,酷暑雷雨,一不小心,受伤流血是常事。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和“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无政府状态,出现了无止境的乱砍滥伐。原来郁郁葱葱的山林变得光秃秃,森林覆盖率剧烈下降,水土大量流失。据《惠州市林业志》记载:“1976年冬至1977年5月,郊区公社共联大队黄洞生产队连续发生乱砍滥伐5宗,滥取木柴100多吨,使几百亩山林遭受破坏”;“从1978年冬至1980年,市郊39个大队中出现乱砍滥伐的有22个。在乱砍滥伐人员中,不仅有农民,而且有干部、职工。砍去山林2.5万亩,其中遭到毁灭破坏的山林达1.5万亩,损失金额约750万元,打伤护林员1人”;“1980年1至4月,参加乱砍滥伐人数就有3300多人,被破坏面积3300多亩,损失木材300立方米,损失金额1.16万元。1975年与1979年比,全市(县级市)森林覆盖率从42%降到37.8%”;“在全市乱砍滥伐风中,除以集体为单位乱砍外,社员、居民的零星砍伐随处可见”。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塌方淹没良田,出现干旱现象,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煤
北方人很早就用煤煮饭烧水了,惠州城区居民却直到1965年才开始使用生活用煤,还没有大力推广。1973年,市区居民(有户口的)每人每月供应煤30斤(约25个蜂窝煤球);1981年,在市内设煤球供应点7个,供应人数达11万人。供应点太少,每个月要穿街过巷去煤店排队购买,有时要站在打煤机旁跟人抢着拿,后来才有搬运工把煤球送货上门。有了煤可以少点砍柴割草。但煤炉生火很费时,又肮脏,用扇子搧,搧得到处是烟是灰,呛得人流眼泪,遇到劣质煤更是烦恼。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
为了山长青树常绿,市政府发出了封山育林的号令,禁止砍柴割草,禁止买卖柴草。
1983年8月,惠州市煤气供应公司成立,从此惠州城区居民逐步用上液化石油气(惠州人叫煤气)。最初使用时,据说石油气易燃易爆,容易泄漏,遇上明火会爆炸,人们心里害怕,在等待观望,经过一段时间,证实液化石油气干净、方便,小心操作并不可怕,家家户户都喜欢上它,后来,城乡居民都用上了液化石油气。
1987年1月1日起,市区内的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饮食服务行业及居民一律不准烧柴,禁止木柴上市,结束了以柴草为燃料的历史。
1993年3月,城市管道煤气工程启动,同年10月,通气点火,南坛、下埔的1500多户居民首批用上了管道煤气,宣告惠州城区居民的生活燃料的使用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但不用上山去砍柴割草,不用去排队购买蜂窝煤球,也不用到煤气供应站购买瓶装燃气,运回家后再费力把钢瓶托到楼上了。现在,一扭开气阀,燃气就出来了,煤气灶上马上绽开一朵蓝艳艳的花,像用自来水一样方便,比瓶装石油气干净、安全。现在管道煤气在市区已普及。
前些年。液化石油气又换成了天然气,比液化石油气价廉、安全。
回顾惠城居民使用燃料的历史,从烧柴草到烧煤,再到瓶装石油气、管道煤气、天然气。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烧”的方面上了四个台阶,这就是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