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闻,广东龙门县的平陵白芒坑,是个红色的乡村。
201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寻机走访了这个革命的乡村。
早就约好,与文友一起去参观拜访,我心里亦向往已久。那天,艳阳高照,秋风送爽。由友人带路,从平陵镇的镇府路口出发。
这里,立着一块路标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活动旧址——白芒坑,中共龙门县委党史教育基地”,格外醒目显眼。
经过一段马路,进入了乡村小道。
如今的乡村,小道也好走多了。由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只是略显狭窄些,只可容一辆汽车通行,如遇对面有车过来,会车得在较宽的路段,进退互让。
这条乡村路,平时过往的行人车辆不算很多,但方便了出入,是由村民集资兴建的。
沿着这条乡村水泥路, 我们驱车前进。
乡道,在田间山道上,时而平坦,时而弯曲;时而陡下,时而上坡。两旁是农田,稻穗在摇曳飘香,仿佛在向我们颔首点头,招手致意。
大约经过半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白芒坑村。
这个村子,背靠青山,面向田野。放眼望去,它和普通的村庄并无二致和特别之处。
但就是这个不显眼的村子,却有着并不平常的经历。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从这里走过……
革命先辈,共和国元帅如徐向前、叶剑英,均到过这里——白芒坑。
因而,就显出了此地的不凡;因而,就铸造了这里的辉煌。
在白芒坑村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给我们讲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不平常的故事。经过介绍,知道这位老人名叫洪金发。说是“老人”,其实,洪老伯并不显老。他虽说已有七十多岁,但看上去却只像六十多岁。听说,洪老伯之前在水泥厂干过,退休后也没闲下来,还担任过县、镇里的老区促进会等职务。先前,洪老伯在平陵圩镇里住过,之后,因来白芒坑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洪老伯就干脆搬回村子里,给大家宣传讲解,做起了义务的“红色导游”。
洪金发老人带着我们参观了白芒坑村。
白芒坑村,外面看上去,呈一字型,长方状;门前是水泥打造的“禾堂”。农忙时,可晒谷;闲暇时,可一起聚会。
村子里屋,由这边进去,可由那边出来,相互联通。小巷交接,居室相连,既可分,也可合。里屋的“天井”,阳光灿烂。绿色的植物,伸张着巨叶。
白芒坑村,像所有的客家围屋一样。村屋前,有面椭圆型的水塘。
村屋里,有个宽阔的厅堂,墙壁上挂着马恩列斯、毛周朱邓的画像。里面是村里的“图书馆”。这里的书,据说都是捐赠的。我们简略地浏览了一下。
从“正堂”进去,两扇门前是,花岗岩石的,“正方型”石墩。里屋的墙壁四周,挂着革命先辈的,事迹的介绍,资料图片的展览。
门侧一间小屋,据洪老伯讲:徐向前元帅就在此住宿过,这里的简朴家具:床、凳、桌、椅,还照原样摆放。
我们心中,此刻,涌动着一股激情,像火一般在熊熊燃烧。啊!革命先辈,您令我们对你们油然而生敬意。就像村里的人,在村前一眼井前,刻字立碑:“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不忘徐向前”。这眼井,至今仍可饮用,甘甜如冽。这眼井,现围有铁栏。在这里,我们与洪老伯,傍着井栏石碑,合照留影。寄寓我们的心,穿越历史时空,与红军将士,心心相连。
里屋的实物展览,更使我们目睹和见证了白芒坑村,这里的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物品:枪支、弹药、蓑衣、担架……红军的衣物、鞋帽,每一件,都令人心情激荡澎湃,神思万里。仿佛当年的枪炮声又在耳边震响,红军将士与白军激战正酣。村民们自发,自觉,自愿支援支持红军的行动,至今令人感动感慨不已。
如今的白芒坑村前,挂起了很多光荣的牌匾。更显眼的是,已矗立起了一座徐向前元帅的巨幅雕像。一批批的来访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聆听,仰望,回顾当年红军大部队的伟业功绩。这里,俨然已成为了革命的党史、军史红色的教育基地。
洪老伯说:白芒坑村是红色乡村。从白芒坑这里参加革命,走出工作的有好多。好些都担任过省市县的党政部门要职。据说,洪老伯的哥哥洪佳,就曾担任过龙门县的首任县长。
我们在这里回首革命历史;回顾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楼上的真实的一幕。
虽然。我们了解的还是这样肤浅,浮光掠影。但这已足以使我们品味再三……
时光一晃,已过去了几十年。“天翻地覆慨而慷”。红军将士,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浴血奋战,外驱日寇,内扫蒋军,终于赢得了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巨变,人民生活安康,国家更加强盛。
白芒坑一行,使我们受益匪浅。但白芒坑陈列的革命事迹的简朴,却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这些革命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何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以便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认识这“红色的展览”,从而加深对我们党和军队早期革命活动的感性认识,为加快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而努力不懈,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