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青龙潭塔修复记
作者:钟土清(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8-20 22:24:34

 

在广东,史料上有古塔“不只用来登高望远,十之八九属于风水塔”的说法,建造者心中都有固地脉、壮景观、祈文运、望人才、镇风水、驱邪恶、厚财气的良好愿望;建造在江河边的古塔,客观上还起到为过往船只导航的功用。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道青云社区西枝江边的青龙潭塔,也可以归属于风水、景观塔一类。

清光绪七年(1881)《惠州府志》记载,“青龙潭塔在城南门外80里。”相传,位于西枝江上游多祝镇的富商,为守住财产、祈求财运,经风水先生堪舆,选址于西枝江水流左转一个大弯处建塔,并由他们出资、青云戴氏村民出地共同兴建。起初的意图,大概也是以塔为山,试图减缓或抑制江水流速,隐喻阻止财产流失。

据青云村年长者回忆,当年的青龙潭塔,六角形,五层,单檐无平座,壁内折上式攒尖顶,葫芦刹,总高27米左右,以花岗岩条石砌筑门槛,门额阳刻“青龙阁”3个字,门前置有七级石阶。塔座直壁以三合土夯打而成,外表刷灰沙浆。塔身以青砖砌成,由下至上逐层收窄。内置木梯,塔内壁设有神龛。各层正面置有四方形石窗,其余各面均装饰有葫芦形石质构件。塔刹以砖座和铁铸的覆钵、葫芦顶组成。塔外南面有碑墙和廊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村民在塔西北面(临江一面)撬取青砖,造成结构性破坏,致使该塔折内反向倒入江中。修复前,遗存有较完整的基座和碑墙、廊房等基础遗迹。

平山,“肇始隋唐,肆成两宋,商荣明清”。旧时,建百村之水利,商贾云集,素有“头平(平山)二淡(淡水)三多(多祝)”之称。它既是粤东重镇,又因“平山八景”诗流传民间而名重一时:

景致飞鹅第一高,拈花狮象隔江遥。

蜈蚣吐出珍珠井,阿姨牵手望高桥。

青龙攀献玲珑塔,七圣钟山水面漂。

若问风光何处好,锦渡云烟透九霄。

 

图片1.jpg

2007年清理后的青龙潭塔遗址(周胜金摄)

 

2002年和2004年,惠东县政协连续两届委员提出按原貌修复青龙潭塔的提案。为办理这一提案,当地县文化部门专门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一古塔进行考古发掘。专家认为,这一遗址,对于研究清代广东古塔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探索传统堪舆风水术的民间影响,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依据考古成果和专家意见,惠东县人民政府将青龙潭塔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10月,在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中,由政府主导、社会集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设计、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青龙潭塔修复工程正式开工。20091月,青龙潭塔修复工程顺利竣工,依原样恢复历史风貌。

据修复工程的现场主管李炳源(中级施工员)介绍,青龙潭塔的修复,在建筑材料的选配上是非常严格的。塔身的8万多块青砖,全部从远在240多公里外的肇庆四会市订做,尺寸的大小全部仿照当年残留下来的青砖规格,每一块都要经过机械打磨。台阶等使用的石材毛料也全都从福建运来。塔内楼梯扶手使用的是南亚菠萝木,在广州渔珠木材厂订购。大门门额的“青龙潭塔”四个大字,由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副所长雷铎先生题写。

 

图片2.jpg

青龙潭塔正门(欧嘉豪摄)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当时青云村的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为施工带来不少困难。没有自来水,工程施工和工人们的生活用水每天都需要花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从西枝江河里抽水,工人每晚只能在晚上11时后才能洗澡,工地饭堂也经常要到县城购买桶装水做饭。

在建筑技术方面,最为考验施工单位的是主体结构、棱牙腰檐、清水墙和灰塑。由于塔的设计造型是六角型,塔楼需要层层修分,每一层的尺寸只能采用特殊的异型板、异型梁、异型柱,结构施工甚为困难。棱牙腰檐是该塔最主要表现的特征之一,要求棱牙造型必须统一,但尺寸又层层、行行不同,棱牙与阶梯必须层次分明。因此,模具的制作技术要求也很高。

青龙潭塔修复工程的清水墙,采用了岭南地区清代传统工艺进行建造。在选料及加工方面,做到了青砖色泽均匀,厚度、长度统一,保留原来砖色。灰浆采用传统的贝灰,“五皮一丁”,灰缝4毫米外口挂灰条,中间打灰墩,瓦刀收灰,竹片耕缝。在施工人员的积极努力下,该塔的砖缝案图、砖面质感、墙体色泽等达到传统、古朴的效果。塔的灰塑主要是腰檐草尾花,采用传统的矿物质颜料,重现了该塔的文化和时代特征。整个修复工程,最大特色莫过于保留了原有“塔心”,在六角形的“塔心”周边设置钢梁,并以钢梁为支撑,用钢化玻璃作该塔的首层“地面”,由此进一步深化了原貌修复的内涵。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龙潭塔从始建、倒塌到修复,历经了近300年的时光。而今,随着下游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每当夜幕降临,惠东县城西枝江河段水面波光粼粼,青龙潭塔灯光璀璨,依江而建的西枝江公园游人如织,形成一幅和谐的人文画卷。让我们记住惠东平山的人文历史,以及为保护、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建设美丽家园而慷慨解囊、奉献智慧和汗水的人们。

 

图片3.jpg

青龙潭塔远眺(程涛摄)

 

图片4.jpg

青龙潭塔夜景(周胜金摄)

 

2018722日写于惠东文化中心)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