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客家情,悠悠闽南风。地处莲花山麓、西枝江畔和南海之滨的惠东县,山海兼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薮,赋予其厚重斑斓的古香古色基调,从古郡、古城,到古村、古屋,如散落的珍珠,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虽经历史的涤荡和岁月的冲刷,不少古村落黯然消失,但仍有一些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如稔山镇的范和村,多祝镇的皇思杨、田坑、蔡屋围村,吉隆镇的平政、瑶埠村,黄埠镇的杨屋村,铁冲镇的溪美村,白盆珠镇的双金村,平海镇的洞上村,大岭镇的棠阁村,宝口镇的佐坑村等。其中范和、皇思杨、田坑、蔡屋围、平政、瑶埠、杨屋村、溪美村等8个古村获评“广东省古村落”,范和村还荣获“中国古村落”和“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的称号。
惠东的古村落具有明显的山海分布特点,在12个保留较好的古村落中,属山区沿江乡镇的有6个,沿海乡镇的6个。在8个获评“广东省古村落”中,有3个属山区沿江乡镇,5个属沿海乡镇。这些古村落至今风韵犹存,各具特色。
滨海之珠——范和村
范和村地处大亚湾畔,位于稔平半岛西北端,背靠莲花山脉狮头岭,枕山面海,位置优越。总面积22平方公里,拥有11个自然村,现总人口 1万3千多人,是惠州境内少见的大村落。范和古称“饭箩冈”,因地貌形似饭箩,同时亦有“富饶之地”含义,故得名。
范和境内很早以前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宋代起就不断有人迁来范居住。明洪武元年(1368),朝廷还在在饭罗冈(范和)置巡检司,派巡检官员驻地管理。明清时期,徙居范和的人愈来愈多,高、王、郭、陈、钟、林、欧、吴等姓氏为最早迁居范和的人家。咸丰年间,范和已设圩市,是人们集市交易的一个地方。数百年间,范和已从各地先后汇集50姓人家于此安居,融汇客家、闽南、广府文化于一地,成为一个“亦城亦围”、“亦村亦市”的大村落。
范和村围屋多,规模大。围屋以姓氏围建,多为明清建筑。有罗冈围、吉塘围、长兴围、尚德围四大围屋,以及围仔、六顺围等多座小围屋。其中罗冈围是四大围屋中最成规模的一座,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前后,整个围屋呈正方形,长和宽均为99米,围内建筑以祠堂为中心, 整齐排列,共有坐北面南的建筑8排,每排建筑并列6座房屋,作为围屋外墙的房屋正好有100间,48座、148间房屋鳞次栉比,面积大小、设计风格和建筑构造基本相同。
范和村宗教场所多,分布广。山顶、海滨、街市、巷头、村尾,庙宇无处不有,神灵处处落脚。种类有妈祖庙、城隍庙、将军庙、文昌宫、 谭公庙、玄帝宫、水仙宫、雷鸣庵、关帝庙等,仅妈祖庙村内就有四处:烈圣宫、凤凰池妈宫、天后宫(又称众神妈庙)和大路街妈庙。还有位于罗冈围南门右前方的天主教堂,体现了范和村民间信仰的多样与和谐。作为寺庙配套的古代建筑,范和村至今仍很好地保存着3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城隍庙戏台(又称“石戏台”)、水仙爷戏台和妈前戏台。其中城隍庙戏台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
范和村民间文化类型多,内容丰富。传统民间文化有赛龙舟、划陆龙舟、舞狮、舞龙、会景出游、飘色游、打腰鼓、唱渔歌等,每逢佳节,更是热闹非凡。其中范和流传的渔歌是惠东渔歌的组成部分,惠东渔歌在2008年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历来也有唱戏演戏的传统习惯,鼎盛时期,村中自行组建了粤剧团、潮剧团、白字剧团。至今仍保留白字剧团,自建自演,娱乐群众。
钟灵毓秀——皇思扬村
皇思扬村座落于西枝江畔多祝镇,始建于明末清初。皇思扬原名“黄沙洋”,又名“黄狮”,在这村庄生活的主要有肖、杨、许、郑四大姓氏居民,他们的先辈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徙于此开基立业,至清初形成规模,成为有几千人口的村庄。
皇思扬村的古建筑群根据“设治防御”的需求所建,按“天人合一”布局设置,设计上讲究房系、姓氏划分,造型注重天文、地理、人和等因素,施工技术巧妙绝伦,具有浓郁的岭南气息。
古建筑群占地约20万平方米,四周以房屋为屏,屋连屋,墙连墙,四姓居民紧凑连接。内有城门、神庙、书室、武馆、祠堂、花园等。村内分布有近10口水井,水质清甜。建筑群除祠堂是梁架殿堂式结构外,大部分住宅是二进三进硬山式结构。屋檐、门楹、窗棂多用灰雕、石雕、木雕,是以蝙蝠、龙、鹿、花草等为题材,工艺精巧,装饰华丽。
皇思扬古村落在清朝有过鼎盛时期,村人重视文化教育,经商有钱就设私塾、办书斋、兴学堂,当时全村就有10多间书室。不少人勤奋攻读,入仕为官。据皇思扬村四姓的族谱记载,当时全村共考取了20多位进士、举人,官居二品至六品,其中乾隆年间的武进土肖凤来,官至从二品。村中拥有武魁楼、翰林第、大夫第、将军第、都尉第等官爵名门。有象征科举功名的古旗杆夹40多对并注有年号、科名。村内随处可见精美的镏金匾额和楹联。乾隆至咸丰年间,皇思扬村有20多人获得皇帝御赐圣旨牌坊和手书圣旨。
走进偌大的皇思扬村落,恍如进入古代建筑的大观园,步步古迹,处处遗风,不失为一座恢弘大气、钟灵毓秀的古村落。
南山古城——田坑村
田坑村位于多祝镇南山脚下,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陈氏为村中大姓。陈氏祖先约于明朝成化年间开始迁入此地开基,至鼎盛时期居住有六七百户人家,人口3000多人。因此,村落又被称之为“城”。
田坑城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古村寨,围龙屋架构,巷道式布局,四周筑有城墙。城内有18条巷道,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200多间民居,400多间房厅,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城内建筑坐落如棋盘般有序布局,古屋鳞次栉比,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由鹅卵石铺成。
田坑城围墙分前、后、左、右4部分,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东围墙的左半部分和北围墙的前半部分。城内的大夫宗祠,是颇具特色的陈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筑坐西向东,三开间7.16米,二进深12.8米,院落式四合院布局,墙体用青砖砌筑。厅后壁设神龛供奉陈氏祖先。通过祠碑的刻录,可明晰陈氏定居历史。
田坑城原来周边设有7个古城楼,亦称“望楼”,如古城的守卫者,分布于城墙四角和左、右、后的三面城墙之中。加上村前有一口半月形的大鱼塘,相配而呈“七星伴月”之态。遗憾的是,抗战时期,“望楼”被日军炸掉4个。
田坑城历经岁月风雨,风貌犹存,城中大多数建筑均保留原布局和风格,建筑布局有序、精巧,排列整齐,美观庄重;木雕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点,对研究同类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及木雕工艺均具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旧驿古圩——平政村
平政村位于惠东县东南面,与海丰县相邻。元代在此设平政站,明清设平政驿。历史上曾为商贾云集的圩市,是一个“亦村亦圩”的古村落。
平政围是平政村古民居建筑最大最集中的一个古围村,开基筑围始于清咸丰年间。平政围呈正方形布局,长宽均约百米,围内有8排建筑,排列有数十间房屋,再加上分座于东南西北的4座村门,看上去好似一个微型城池。平政围从南门直至“列圣宫”尽头是一条笔直的巷道,并以此为中轴,呈一纵八横的巷道布列。围内房屋排列整齐有序,建筑格局基本为三间二进二廊形式。墙体为下砌麻石、上砌青砖到栋,清一色的青瓦硬山顶,古色古香。
四角楼是一座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精美的民居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门匾上题有“佩宝含华”4个字。建筑为“四点金”式围屋,围屋坐东北向西南,典雅大气。四角楼的四角处,置有二层碉楼,并置外向射击孔,外墙檐口饰卷草纹灰塑,上置女儿墙。主体由门厅、中厅、上厅组成。各建筑之间有天井相隔,两侧置左右庑廊。屋后天井有一口八角形水井。大门前用围墙隔出一院子,围墙前方中间置一斗门。
此外,平政村还保存有东门楼、南门、东门井、东门古桥和祠堂寺庙等一些古代建筑或部分设施。
古村荷韵——杨屋村
杨屋村为黄埠镇西冲村的一个自然村庄。全村居住村民均姓杨,故名“杨屋”。杨屋村东临红海湾,南接西排礁,西邻观音山脉,北至李屋。全村呈长方形态势,三面环山,正面(东北向)为较开阔的平地,村后有小高地,村民称为龟形地,有如神龟伏地。
村中房屋最早建于清代中期,其中百年以上的约占70%。建筑排列较为齐整规范,门向大致为东北向,主要划分为“前村”和“后围”。
前村:建筑为六纵八横式,巷道多为山石铺砌。前村房屋建筑虽有三进的较大建筑,但多为简式三合院(个别的在左前角未建房)或三间二进式,形似爬狮。山墙有镬耳和人字;屋脊有平脊和龙船脊:墙有夯筑墙、砖墙,还有下部石条上部青砖的清水墙。
后围村: 村民称之为“杨屋城”。建筑为六纵六横式,面阔70米,纵深77米。围墙以山石砌筑,高约4米,厚约1米,开东(东北向)、南(西南向)二门,巷道笔直整齐。东门开于前围正中,村民称为“杨屋城门头”,现为新建门楼,绿琉璃瓦,硬山顶,开拱形门。围内建筑基本相似,绝大部分三间二进房屋,体量较小,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围内右前角有方氏祖祠,围后正中(中轴后端)为杨氏祖祠。
杨屋村村民现以种植莲藕为主,种植面积600多亩,莲藕成为全村的一大特色产品。古村落在藕海莲花的映衬下,充分显露出“龟形荷韵”之美。
古风熏“陶”——瑶埠村
瑶埠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历史传统建筑规模约3.76万平方米。据《陶氏族谱》记载,瑶埠村人原居住在南雄石七星街珠玑巷。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惠州府同知陶天 祐、归善县知县陶情的帮助下,陶能及其妻赵氏率领全家三代30多人徙迁归善长岗垅(今惠阳区平潭镇长江垅)和瑶埠(今惠东县吉龙镇瑶埠)两地分置,开基建庄,聚居繁衍,至今约460多年。
古村落座落于依山傍水的坐椅山,前面是海路,后面是座椅型的山坡,山坡上许多石头表面长满了美如玉石的白石芽,形似齿状,不吸水,色白如玉,晶莹剔透,因而被称为“瑶”。而且此地靠海,有一个运输船舶停靠的埠头(码头),故取名为“瑶埠”。
瑶埠古村坐西南向东北,按“申”字形“三纵七横”轴线布局,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东北至西南为中轴线,东南至西北对称排列拓展,层次分明,东暖夏凉。西南端高处为陶氏宗祠,东北端低处为堂下广场。建筑规划严谨,因山就势,排列整齐。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民居住宅,多数保存完好,建筑为岭南硬山风格,屋墙为“上半砖下半石”相砌组合,坡屋瓦面,灰塑装饰。
村中其他古迹古建筑有:始建于明代,之后经过重修的陶氏宗祠;开建于明清时代的古井;始建于清代的医灵帝宫、协天宫、北极宫、奉宪勒碑、旗杆夹石等。此外,村中百年以上的古树成片成林,其中古榕树16棵,至今枝繁叶茂。后山有棵一沉香,树径大于1.5米。成片的古树名木和众多的古屋古迹,共同把瑶埠装扮成一个绿色古雅的村落。
双溪溢美 ——溪美村
溪美村位于铁涌镇东南部,三面环山,靠近考洲洋。发源于百峰山脉的两条小溪,一北一南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在村东面汇合,最后汇入考洲洋。这两条小溪,俗称“双水合金”,溪美村亦由此得名。
溪美村的方氏先祖,明代就从福建迁徙至此居住,到清中期开始大兴土木,筑围建屋,鼎盛时期有民居近30座。
溪美古村的民居、祠堂、古井、池塘等,依地形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村中各处。在各个聚落群的外围民居之间,原筑起高大坚固的围墙,并分别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建起门楼,形成对外相对封闭的村围。近年来,因修建新房,围墙被逐渐拆掉。
溪美村具代表性且保存较完美的古民居有两座,即“和衷南座”与“和衷北座”。这两座被称为“和衷”民居的古宅,均建于清代,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墙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上部为青砖清水墙。大门石雕上刻有鹿的图案。两座古宅青墙黛瓦,雕梁画栋,屋檐下及墙壁有很多木雕、灰雕,图案多样。大门两侧的屋檐下,专门用灰塑塑成的10多个“狮尾”图案。古宅门前和小巷地面多是用青石板铺设。古民居均为硬山顶,融合了潮汕、客家的建筑风格。古村内还有3个清代古井,村民现仍在使用。
在一座清代古民居墙壁上,保留有一幅罕见的“惠州西湖”壁画,壁画长1.2米,高0.4米。惠州西湖的平湖门、泗洲塔、苏堤、五眼桥、点翠洲等著名景观均点缀其中,画中湖波浩渺,山峦影印,是一幅非常精美的西湖全景图。据专家初步鉴定,溪美村的惠州西湖图是最早的惠州西湖壁画,也是已知最早的惠州西湖彩图。溪美村的传统方言为尖米话,尖米话是广东粤东地区一种比较特殊的方言,其中溪美村的尖米山歌非常独特和具有代表性,现村里仍有100多人会唱尖米山歌。
古屋书香——蔡屋围村
蔡屋围村位于西枝江河畔多祝镇,为清初多祝蔡氏家族营建,开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蔡屋围建筑风格独特,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糅合着客家和广府乡土民居特色,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蔡屋围占地7万多平方米,各建筑沿“阿妈岭”山麓依山就势而筑,东、西、南、北皆有建筑,整个院落呈环形,建筑群以总祠为中轴,沿主街分别建造了今存的维新纪念堂、通奉第、大夫第、奉政第、望楼居等相对独立的围屋。院落内的各房各系具有相对独立的门户,但又紧密相连。围绕蔡屋院落一圈的主街长约 500米,院落里的三条巷道各长约150米,采用河卵石铺地,连接有序、巷道分明。主要巷道两侧仍保留有不少的古民居、店铺、老屏风木板。
蔡屋围是以典型的水磨青砖墙或花岗岩基脚、麻石或河卵石街道、镬耳式风火山墙为特征的一个广府和客家乡土院落。民居一般为一层三间两廊,有的是两层或三层的镬耳大屋,山墙高大,“镬耳”为建筑中的精华。房屋的屋顶为硬山顶,用杉木作檩、椽条,覆盖青灰瓦面。地面用青砖、红砖或夯实平整的红砂泥地面,天井多用石条单一或混合砌成。大门用花岗岩石作门框,门框下装长方形石块作门枕,门扇多为进口坤甸木双扇门。建筑装饰的花窗有条形、圆形、葫芦形、四方形、“万”字形等,款式多样。大门或厅堂额枋上的彩画,用笔细腻,彩色鲜明。室内木雕有浮雕、透雕等,装饰典雅。石柱的石雕,刀法纯熟,活灵活现。灰塑、屏风、牌匾等也精工细凿,多姿多彩。
蔡氏家族重视兴学育人,自清乾隆年代起,先后建起“养中书室”、“育德山房”、“拜竹山房”、“魁星楼” “文昌阁”等教育场所,不惜重金聘请名儒教育族内子弟,以造就更多出类拔萃人才。在这传统书香风气熏陶下,蔡屋一门曾出四进士,还出现不少举人,被称为官仕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