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当惠州民协群里发通知说去范和采风“谭公太平清醮”时,我愣是不认识这个“醮”字,压根也不知道这活动是啥东东。赶紧找出新华字典来科普一下,会读其音后,知其乃祭神礼的意思。听说谭公醮会十年举办一次,隆重热闹,盛况空前,而范和又是“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这次采风机会实在难得,赶紧报名。当看到采风名单里有自己的名字时,心中不免一阵窃喜。
醮会设七天,前四天为开醮仪式,吃斋饭,祭祀等,后三天为龙景出游,就是扮成人们耳熟能详的各种民间故事、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巡游,有点类似北方的庙会。我们去那天正是龙景出游最为热闹的日子,范和村里早已人山人海,每条巷子都快要被“挤爆”了。我们民协会员举着协会会旗,在惠东籍会员周玉添和陈志豪的带领下,穿街走巷在拥挤的人群中突围出来占据有利位置观看,倒是没有错过一个盛景。
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锣鼓声和喝彩声,谭公爷起轿。后面跟着的队伍有:游龙、醒狮、麒麟、八仙、十八罗汉、仪仗队、走地马、腰鼓队、担花仙子等等……巡游人数高达2千余人,场面相当震撼。出龙景队伍的着装根据内容整齐划一,还簇新,头饰、妆容、道具也毫不马虎,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古代。队伍在哪里停,哪里演,丝毫不乱,想必已彩排过多回,一出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好戏就这样在范和村上演。演的人敬业,看的人兴奋,每个人心里都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愿天下太平,生活幸福安康。
一个以祭祀惠州本地神谭公爷,延伸为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民间信仰活动,表演队伍如此之多,参与人数如此之众,实属罕见。光是每天上万人的吃饭问题,就伤脑筋,虽然是斋饭比较简单,但也够人忙活的。那一车车白菜萝卜咸菜,像山一样堆积在临时仓库,洗、切、煮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要出巡,粮草备足,后勤保障也成了文化大事。
于是乎,范和村的人,无论在外面工作的,还是打工的,或者做买卖的,都像接到军令状般赶回来为醮会服务,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每家每户倾巢出动。村民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不断练习舞龙、舞狮,范和小学的同学们白天上课,晚上排练,为的是在醮会上有精彩的表现。如此纷繁复杂的事务,被他们处理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可见,醮会负责人的组织能力非同一般,村民自觉的、自发的凝聚力非同一般,也足以见证民间信仰的魅力。这一场“太平清醮”盛会,让参与者和观看者都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里,感受到了有着600年历史传承的范和村不一样的历史风貌。
随着时代的进步,谭公太平清醮也融进了一些现代因素,龙景队伍里有西装礼帽队,有少数民族风的服饰队等,增加了可观赏性,这是范和人为传统民间活动可持续发展做的大胆创新和尝试。但无论怎样创新,谭公爷祭祀的主题不会改变,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会改变。
我在想,“太平清醮”,其实也是范和老百姓对幸福生活另外意义上的一种赞美和感恩吧。国家强盛富足,国泰民安,老百姓物质丰裕,才有能力有心情去举办这样的盛会。如果国家动荡不安,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老百姓流离失所,吃不饱穿不暖,哪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我们这一代人能在这太平盛世里安享太平,乐享生活,是我们莫大的福祉和幸运。歌有唱:“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谁来站岗?你不保卫国家谁来保卫家?”,当下,爱国爱家爱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不遗余力,有一分光就发一份热,这正是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做的。
(摄影:朱俊龙)